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考
2010-12-08王琴
王 琴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考
王 琴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土地流转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社会变迁,农民体育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民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土地流转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规模效益、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及居住集中化对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体育的发展对策。
土地流转;农民体育;影响;对策
据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城市成年居民体质优秀率为18.5%,而农民优秀率为 9.5%;城市居民不合格率为10.2%,而农民不合格率为 19.2%。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意义重大,而发展农民体育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农民体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和谐社会构建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都是一个受到长期关注的问题。我国于 2002年 8月 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土地流转”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土地政策改革。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在农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所有者或承包经营者,在其权利存续期间依法将农地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通过转包、租赁等形式转移给其他用户、业主或经济组织经营,以获取收益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农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或交换。[1]土地流转必将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经营方式及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迁,这一变迁又会给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从土地流转的背景下探讨农民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土地流转政策颁布前农民体育发展概述
综合当今对农民体育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在不同时代与政策背景下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等研究,土地流转政策颁布前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现状可总结为 4点:(1)体育人口低。根据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比率仅为7.13%,即 9亿多农村人口中仅有 0.63亿参加过体育活动。[2](2)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场地缺乏。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 70万个,仅有 20.20%设在农村。[3](3)农民选择参与的体育项目存在地区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地区差异,加上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各不相同,而我国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农民体育开展的项目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4](4)农民体育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结构稍欠合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既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局,也没有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其中,既有农民参与体育活动主观意识的缺乏,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主观意识上,农民体育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健康观。中国传统的健康观里对身体本身的“物质健康”较为看重,而对“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缺乏科学认识,在大多农民的意识里,只要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其次,部分农民甚至农村干部仍然认为农民是体力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就是在锻炼身体,劳动可以代替体育。这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在客观条件方面,制约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并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我国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与人均收入有很大关系,不参加体育活动月收入分布在 100-300元之间,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月收入分布在 100-400元之间,体育人口的月收入在 200-500之间,[5]可见农民的经济收入制约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人员、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对湘西地区农村体育指导员调查发现,平均每个群众活动点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0.12人,一些偏远地区乡镇、行政村,没有村级体育领导机构、分管村干体育部、村农民体育组织的分别达 90.8%,86.3%和 92.7%。[6]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人员、指导人员缺乏,导致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无处可去也无人组织,使体育活动无法渗入农民的生活里。在对川南地区农民体育的调查中,有42.07%的受调查者把“无场地和无人指导”当成制约参加健身活动的第一因素[7],而这也是农民体育组织缺乏,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据对西南地区 1 072户农户的调查中,流转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 (包括兼业人口)有 2 153人,占总人口的 63.7%,流转后农业人口减少为 1 137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减低为 33.6%,由务农转为非农的有1 016人,占总流转人数的 30.1%。[8]这种较大程度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产业结构变化引起农村人口变迁,主要表现在外地或城市经济主体进入农村及农民工的流入流出,这给农村带来了城市中先进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组织内容,以及新的体育活动理念和活动意识,提高了农民的体育意识。其次,农村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与形式也呈现动态变化,导致农民体育主体和体育活动的组织产生了转变。最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体育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关联,随着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体育的发展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2.2 缓解了农民体育发展的经济障碍
土地流转解决了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随着社会生活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以及我国农民整体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单靠零星耕作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致富的要求。农户弃田,承包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如重庆梁平县梁山镇八角村,现有的恒瑞养殖公司带动了 20多户养鸭大户,发展了花卉苗木基地,建立了平川茶厂,促进了该村农民增收。[9]而经济水平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才能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此外,农民经济水平提高将刺激精神生活需要,尤其在“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观念的指引下,农民会更加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为体育在“民享”意义上进入农民的生活在可能和可行上创造了一定条件。[10]
2.3 提供了充裕的体育活动时间
闲暇时间少是制约留守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土地流转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为由农民向居民转化。特别是土地全部参转的农户 (包括被征地农户),完全脱离以往的农业生产,转而务工。据统计,至 2009年,四川省乐山市累计有 88.1万、约占全市农村人口 1/3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土地,进入城镇的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11]致使外出务工时间明显增加,由以前的农闲打零工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在外务工时间约为
10-11个月),与此同时,留守在家的农民由于土地的
2 土地流转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
2.1 增强了农民的体育意识
土地流转之后,农户失去部分或全部土地,流转户减少,从事农活的时间也随之减少 (年劳作日数仅在两个月左右)[12],闲暇时间增多,使得留守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有了充裕的时间保障。
2.4 改善了农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
土地流转前,农户单家独户的进行生产经营,独户居住的特征明显。土地流转后,国家修建了一批集中聚居的新社区,使得农民居住出现集中化,据调查, 2005年,在四川邛崃市建的农村新型社区有 27个,聚居点有 30个,占地面积 3 000亩,和原来的分散居住方式相比节省耕地 7 000余亩。[13]部分脱离和半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从土地承包中解放出来,离开住宅基地,搬入社区居住。同时,在构建新社区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修建了一些体育场地设施,如云南姚安县栋川镇清河村通过土地流转,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起了集科技培训、图书阅览、老年活动、体育设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14]聚居新社区的建立与农民居住的集中化,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也使得农村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人员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为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便利。响长期在城镇从事技术劳作的农民在一段时间里因利益差距又回到农村,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主体文化水平较高、见多识广、崇尚现代健康生活的主观优势,增强其对留守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其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走出“生产劳动”可以完全代替“体育”的误区。此外,可利用农民工返乡的契机,依靠外出务工的农民所具备的相对先进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知识,以及对农村广大留守人员的深刻了解,举办一些较容易开展,以留守农民为主力的大型农民体育活动,使留守农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能,这样既可提高留守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体育组织能力。
3.3 利用土地流转优势,推动规模经营,为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农村经济落后是制约农民体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民体育应以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可利用土地流转优势,推动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具体措施有:(1)完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2)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适当放宽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管制,提高农地利用的比较效益;(4)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开辟建设用地供给第二来源,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水平,保证农民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实现。[16]
3.4 实现农村体育产业化,改善体育设施不足的窘况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体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民体育发展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体育场地设施是其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政府是发展农民体育的主导者和服务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扶持精神,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体育扶持工作力度,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17]同时,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政府亦要引导土地租赁者或股东等投资者正视“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瞄准农民体育具有的市场前景,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社会环境,提供优惠政策,激发其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农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3.5 利用农民居住集中化,加大对体育活动指导的力度
土地流转后,农民居住集中化,可利用和借鉴城市
3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体育的发展对策
3.1 以留守农民为重心,培育新的农民体育主力
土地流转后,致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据调查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 2亿人,平均年龄 28.6岁。[15]可见在外出务工的农民中,青壮年劳动力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原农民体育的中坚力量,在其外出务工后,需以留守农民(老年、小孩和病残农民)为农民体育工作的重心,培育新的农民体育主力。
在具体培育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合理的措施。针对儿童青少年,重点从学校体育方面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及技能;针对留守老人,则可借助老年协会、养老院等开展体育工作;针对病残农民,可发挥干部、党员、社会力量等指导其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
3.2 加强体育知识宣传,调动留守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农民对体育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甚至误解,是农民体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这是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原因所在。“土地转包、租赁”经营,会吸引一部分城市经济实体转向农村,也会使一些因受金融危机影“社区体育”、“小区体育”的组织经验,除了让城市社区体育与农民体育进行交流学习,让城市居民带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外,也可利用一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提供的技术指导,或参考“送温暖”、“体育援助”等方式给农民体育带去更多体育宣传和指导,让新兴体育项目与农村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交融和渗透,使农民学到更多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兴趣。县级体育部门和乡镇文体站还可利用农闲时间开设培训班,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以改变农民体育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的状况。
[1]范怀超.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7,27(2):317.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63-85. [3]刘巍.我国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2):4-8.
[4]熊少波,孙晓,翟一军等.农村体育现状诸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44-46.
[5]徐颂峰,欧阳秀雄,刘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1):26-28.
[6]万义.湘西地区农民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07.
[7]陈宁.全民健身概论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29.
[8]杨涛,朱博文.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与对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106-109.
[9]邱道持,冯玲玲,石永明等.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3(5):
165-167.
[10]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9):25-28.
[11]搞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N].乐山日报, 2009-05-08.
[12]石永明.新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3]邛崃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课题组.以土地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城市远郊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四川邛崃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5):24-29.
[14]周永源.土地流转带来五个共赢——姚安县栋川镇清河村农民土地流转调查[N].云南日报,2009-03-30.
[15]国务院研究室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0-85.
[16]邱道持,冯玲玲,石永明等.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3(5): 165-169.
[17]郭修金.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 -山东三村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29(2):92.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 Sport Aga instLand Loss and Transfer
W an Q in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Western China Nor mal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
Land loss and transfer brings about changes to the countryside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 sport.Against this backdrop,thispaper researches the status quo and constraint of peasant sport.Land loss and transfer cause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peasant living style,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 which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 sport.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land loss and transfer,peasant sport,effect,counter measure
G80-05
A
1001—9154(2010)06—0047—04
book=47,ebook=29
G80-05
A
1001—9154(2010)06—0047—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9SB105)。
王琴,女,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