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态型体育课堂的构建
2010-12-08倪婷婷
□ 倪婷婷
刍议生态型体育课堂的构建
□ 倪婷婷
生态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构建生态型社会的教育、建设生态型的校园,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相互协调发展的教育环境;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根本环节和主要内容。因此,构建生态型体育课堂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增进学生健康的现实需要。
构建生态型体育课堂本质上是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全体学生提供促其生命成长的厚润土壤;从现实需要看,在于调整处理好体育课堂上的各种关系,注重节约型的课堂教学。
一、瞄准健康,树立“健康生态”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堂的一切活动要瞄准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从观念上实现由“让学生适应体育课”向“体育课适应学生”的根本转变,实现教学行为上“教师要学生学”向“学生自愿学”的课堂转变,达到教师的合理教育引导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体育运动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教师观念的改变才会导致体育课堂中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最终才会有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乐此不疲、喜爱体育课的精彩体验和雀跃般的健康的生态行为。
二、回归自然,追求“自然生态”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自然生活情境是学生感受生活的一个朴实而开放的大课堂。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同样,体育活动的根源也在于自身的生活,体育课也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追求自然生态。
1.“原生态”体育项目的回归
面对现实中的一个个安全责任书,很多体育教师不得不停住回归自然的脚步,再加上学校有限的场地与器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一些原生态的体育项目在常态教学中不得不消失了。很多学生抱怨体育课堂总是在非常单调、乏味的跑步、徒手操中度过。面对这些学生的无所事事,那些呆滞的目光,无奈的眼神,我们不得不怀念童年的体育课,那时候我们没有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在一些传统运动项目中度过了很愉快、很充实的童年。那些“原生态”的体育项目,如:打秋千、摔跤、拔河、爬树、跳山羊、跳房子、抽陀螺、编花篮、滚铁环等等,应该回归到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来。
“原生态”体育项目的回归,并非是全盘照搬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并予以教材化、生活化、游戏化等改造,最终以适应体育课堂的现实需要。
2.“源生活”体育器材的回归
将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鞋盒、竹竿、各种车子的轮胎,板凳与课桌,报纸、盆子等等,经过改装和加工,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器材来运用。能在体育器材上厉行节俭,变废为宝,一物多用,一物用到底,既减轻了学校的开支压力,又丰富了学生活动器材,与标准器材相比能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形成了生态节约型课堂,同时又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例如:废弃的塑料泡沫收集在一起可做简易体操垫;利用水泥、砖块,砌一面水泥墙,加上相应的手抓、脚触点,加固稳定后装饰上相应的颜色和图案,就建造了一面美观实用的“攀爬墙”等。
三、关注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生态”
1.部分现象:从局部实验到全面推行新课标已经7年的现实中,体育教学中“以教论学”、“以教师为中心”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即使在近几年的全国性或地区性优秀体育公开课上,虽不乏课堂“民主”、“合作”的表演“做秀”,但公开课的背后,也就是常态体育课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
2.简要分析:“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必定是师生交流、和谐相处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民主、亲近、融合的教育关系。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本,也是和谐体育课堂之基石,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生态体育课堂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只有教师与学生多交流,才能形成和体现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相互尊重,进而才能“以学论教”,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生态环境。试想走进这样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充满爱的旋律,教师已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伙伴,并且参与到游戏、比赛以及技能学习中,和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提升,在游戏参与中锻炼,在讨论互动中创新,在学生每一次激情体验后,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喝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信息传递中达到情感互动。教师成了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运动场成了学生最快乐的生态环境。
四、把准课程目标,实施“人文生态”
1.部分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了“三维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理论上讲这是在体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是新课标的“独创”和新意所在。但是在实施体育新课标以来的近7年中,我们看到正确理解人文化、生态化教学目标的体育课并不多见,而“本末倒置”、“牵强分解”、“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理解和处理体育教学目标的情形倒不少见。有的体育课完全变成了“游戏课”、“文艺表演课”、“劳动展示课”,教师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有的体育课则上成了“放羊课”或者“体育项目超市课”,教师却解释为:“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实现了运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标”等等。
2.简要分析: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能反映出体育课是否充满了真正的人文化、生态化。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大前提,没有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全体参与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其他的领域目标既不可能启动也不会实现。和谐发展的持续有效的生态体育课堂,必须把准“目标”:既不能把三维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均等平分,又不能相互割裂而单独发展;在不同水平学生和不同的教材教学中,各领域目标又有所侧重。学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是体育课堂需要营造的基本生态,如果能从人文化、生态化的指导下,制订出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那么学生会感到尊重,得到人文关怀,同时满足了学生生命涌动的需要,从而学生在生态的体育课堂中积极的思维互动,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尽情地去体验体育活动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教学目标外的丰富收获。
小结
构建生态型体育课堂还要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上课要精讲多练等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渗透着人文体育教育。在生态型体育课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自主、创造和潜能的释放是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基本音符;心灵的自由驰骋、智慧灵光的不断闪现和生命色彩的斑斓是学生生命灿烂的共同旋律。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型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激励、赏识、尊重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人文运动场。
[1]季浏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龚正伟.原生态体育说 [J].体育教学,2007,(2).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