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三自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思考
2010-12-08胡红玲
□ 胡红玲
高校实行“三自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思考
□ 胡红玲
“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是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提出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并非如理论设想的那么一帆风顺。文章通过理论上的“三自主”同现实实施过程的“三自主”对比分析,提出了“三自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综合其他研究文献说明:在现阶段,完全放开、不加制约引导的“三自主”并不能取得体育课程的最佳效果,应根据现实情况,有条件地逐步实施“三自主”教学。
“三自主”教学;问题及思考
前言
2002年8 月6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三自主”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尊重学生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三自主”也对体育教师、更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仓促开设的新课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全天候的选课亦并非符合教育及运动和生理的固有规律,自由的选项则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消极思想。完全放开、不加引导和制约的自由选择,并非能使我们的体育课程取得最好的效果。强制性的要求对体质持续下降的大学生尤为必要[2]。
本文从“三自主”在高校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理论要求同实际实施情况间的差距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现有场馆设施、师资条件等情况有计划地来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慢慢完善“三自主”选课模式,而不应盲目、不切实际地来实施“三自主”教学,使得教学步入非正规教学渠道中。
1 “三自主”选课在实际实施中的困难
1.1 “三自主”选课模式缺乏相应的引导
一般学生都是刚入校就要进行体育课选项,但高校学生的招生一般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招进来的学生体育基础都是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并未进行相应的体育项目锻炼或学习,有的学生对开设的很多体育项目都闻所未闻或一知半解。对体育技术都谈不上了解,对体育理论及自身锻炼规律更是陌生。因此,这些学生在刚入校,又缺乏相应引导的时候,当然不会优先考虑体育课的选课等等,而是随大流,跟随其他同学迷迷糊糊选课。
1.2 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实际困难
体育社会学专家卢元镇指出:“体育教材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要有利于体育文化的继承;要有利于形成学生身体锻炼的习惯;要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服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各高校也都以此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各高校根据其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将很多具有民间特色的娱乐项目也搬进了体育教学的课堂。例如:西北地区的安塞腰鼓,中原地区的太极拳等。据了解,很多高校开展的选修课有二十多项。学生如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体育课程项目,除了多数学生能如愿以偿外,另有一些项目选修人数很少,根本达不到开课的人数,这样以来,这部分学生很难如愿,往往是强行改选其他项目。因为选修项目并非自己原想的项目,致使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积极性较差、考试较难通过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的困难是:学生所选的专项缺少该专项的任课教师。各大体育院系培养的体育教师其专项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落后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几十多项的选修内容,却并没有相应专项的教师过来任教。虽然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相似点,很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可以适应自己的非专项的教学,但由于并非自己从事的专项,学习过程又很仓促,致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过程都显得力不从心。
1.3 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实际困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协助,尤其是在进行体育上课时间的安排上,更需要优先考虑气候变化特点、学生生理特点及一日内学生身体活动的变化等,但当全校所有课程集中排课时,优先编排体育上课时间是很难保证的。从很多高校的开课情况了解到: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也是空谈,基本还是按照学校总体排课时间来上体育课的。
1.4 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实际困难
严格地说,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方面是学校现在开设的很多专项并没有相应专项的任课教师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专项课选修学生分布不均匀,教研室常需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况,来协调教师和学生间的人数,在这种协调的过程中,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也是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的。
1.5 高校现有场地器材不足给选课带来的困难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许多高校在扩招后,体育场馆的生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达不到生均4.2平方米的最低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除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余都没有达到标准[3]。有50%的高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25%明显不足,25%严重不足。体育课没有场地和器材对学生自由选项无非是最大的难题。
2 有关“三自主”选课模式的思考
2.1 根据学校实际,在一定范围限制内实施“三自主”
“三自主”选课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调动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授课质量提高。这是“三自主”选课模式的优点所在,但好的事物如果不考虑其生存的条件环境,也会适得其反。现有高校体育课教学条件和情况,只能允许我们在一定限制内来实施“三自主”教学。毕竟,它的一步到位对我们的社会、学校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2 实施“三自主”选课同时应把握好体育的最终目的
“三自主”选课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也是体育课进步的一种表现。目前,高校体育课也都在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以各高校现有条件,逐步加以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兴趣,而不考虑学生体质现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的实际,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更应把握好体育“增强健康,增进体质”的最基本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重视教学活动的量和强度,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体育课最基本的目标而教学。毕竟,体育课程是在校学生最主要、最积极和最有效的健身形式。体育课程的任何改革,都不应背离“增强体质”的宗旨和使命。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就助长了其怕吃苦受累的思想。显然,体育课不苦不累同增强体质是相矛盾的。
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三自主”选课模式在实际实施中遇到的
困难险阻,从而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不能遇到问题就否认最初的研究理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三自主”教学,也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提出来的。而且,在部分条件都很成熟的学校实施的很成功。推广过程中,需要我们按步骤、有计划地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运动锻炼的主动性,又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考虑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情况。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相结合,最终推动学校体育基本目标的实现。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S].教体艺 [2002]13号,2002-08-06.
[2]石宏等.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利与弊[J].体育学刊,2007(7):84-87.
[3]许书琦,戴红燕等.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教学研究,009(5)36-37.
[4]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7):88-91.
[5]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117-1119.
[6]孙晔.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选项课难点与对策研究 [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3):85-88.
(黄河科技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