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0-12-08颜天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大学生

高 健,颜天民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我国大学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 健,颜天民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大学体育改革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大学体育在新时期发展中所存在的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突出健康第一,构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生活,促进人格培养,发展体育交往”的对策思路,以使大学体育改革真正建立在人的培养的基础上。

大学体育;发展;改革

我国的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体育是大学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体育在教育、培养、发展人等方面的作用,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鉴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大学体育的任务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身体教育活动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弘扬文化、发展行动能力正在成为努力的方向。大学体育改革已从具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较表浅的方面,逐步向指导思想更新、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从局部零星的改革向整体改革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理念已与大学体育密切结合,并对大学体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课程内容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但从目前改革的进展来看,仍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中某些不适应大学体育发展因素的束缚,大学体育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1 我国大学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微观层面的问题

1.1.1 体育教育目标不清晰 国家已进行了体育教育目标的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微观目标支配着学校体育,偏重具体形式,偏重技术教学,忽视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究竟是发展学生的体育操作技术,还是注重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仍然是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认识。不可否认,通过提高运动技术来达到增强体质的教育目标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中被广泛认可,由此,增强学生体质可能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或直接的目标。而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体育行为、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养成及广泛的体育交往则很难得到体现。由于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性较大,导致大学体育的目标不够全面。

1.1.2 体育教学模式无突破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长期以来,传统体育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现实,使我国大学体育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之中。片面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方面缺乏有效手段,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体育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因而许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2]。

1.1.3 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整合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居多,大多数教学内容重复单调,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整合,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在身心发育方面的差异缺少科学的分析与标定。体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与社会生活不吻合,呈现单一化,体育教材缺乏弹性,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上,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体育活动[3]。

1.1.4 体育考核形式限制着教学过程 大学体育课是必修课。因此,学生非常关注体育学习成绩,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际利益。而由于以具体项目的成绩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现象广泛存在,因而体育教学就成了灌输运动技术,努力达到技术标准和成绩要求的单一性活动。这种应试形式的体育教育,使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践中仍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管理与评价的随意性较大。体育教学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评价,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信息,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弱化了激励作用[4]。

1.1.5 体育教学设计仍然薄弱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如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和学时)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5]。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系统地、科学地采用体育教学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措施仍然显得薄弱,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改革的需要。

1.2 宏观层面的问题

1.2.1 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大学体育可以视为使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后继续拥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生活方式的教养手段。“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弘扬。然而,大学体育还存在轻体育人文精神培养、未能关怀人生、促进人的发展和倡导精神文明明显不足等问题。人类自身运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发展问题不可能只由体育活动来完成,体育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的作用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创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关注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提升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文世界。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在现实关怀层面上培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种终极性的价值关怀[6]。

1.2.2 健康人格培养的淡漠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大学生人格培养却处于滞后状态。通过体育的方式培养人格在我国的大学体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大学生人格健康关系其身心健康,决定着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表现为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思维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大学生不健康人格则是指人格畸形发展,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焦虑、自闭和自我中心,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消极、阴暗的色彩。大学体育恰恰没有在培养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2.3 个性化体育发展的忽视 高质量的人才必须以良好的个性发展作为基础,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反思大学体育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过去并不注重通过体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方式下,大学体育教学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大学体育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大学体育评价运用统一的模式,所以,体育教学千篇一律,体育手段匮乏,体育能力基本上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注重个性化培养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体育自身的性质决定着体育教育应更具有个性培养的特征。个性教育应是大学体育的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教育环境的宽松化来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增强,在分析学生气质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宜的发展。不用严格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给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2.4 和谐化体育环境的薄弱 在新时期,大学生主体的诉求日益多样化,大学育人环境的开放性增强。随着大学教育的大变革和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由于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许多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猎奇性强;另一方面,紧张的学习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使大学生身心疲劳且逐年积累,对大学生的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作用,大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与影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各种人际关系。大学生社会心态失衡的现象逐渐增多,影响着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和谐化体育环境的营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化体育环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基本体育组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交流等诸多因素的有机整合与运行机制的通畅。

1.2.5 多元化体育交往的狭隘 正是由于和谐化体育环境的薄弱,所以本来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交往手段的大学体育教育仍然没有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大学体育本来应该呈现出的多元化交往态势并未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包括体育交往)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通过这个能力的培养而应具有的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还不尽如人意。大学体育教育的传统影响使改革环境的变数增大。传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结构,与当时的教育环境及社会制度、人文精神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对当时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整体变革,它已经无法与新世纪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追求保持同步,这种滞后性势必影响对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体育的改革。

2 我国大学体育改革的思考

鉴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大学体育的任务也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身体教育活动了,健全身体与人格、发展个性、增强团队精神、发展行动能力正在成为人们的努力方向。大学体育“步入社会,回归文化”的态势已经形成。将体育的任务由学习技术、增强体质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主线,努力进行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重,课程多样与素质领先结合,体育科研与竞技人才培养相融,体育氛围与校园文化共建,使大学体育辐射整个社区生活的实践[7]。

2.1 突出健康第一——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目标,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目的之所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运动与健身是学校体育最根本的标志,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4]。大学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康第一”目标的确立是学校体育观念转变的必然,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学校体育正逐渐由国家需要的社会本位向个人需要的个人本位的方向转变,表明了学校体育向自己本质的回归,并且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健康第一”,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改变“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在“健康第一”的目标下,要注重开拓大学体育的多元化功能。

要深刻认识体育的内涵和体育的育人功能,把“终身体育”作为新世纪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终身体育”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使其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直接衔接。所以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方面综合发挥大学体育教育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仍能从事有效的体育活动,乃至将之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从社会生活的高度把握体育教育的真谛。

2.2 构建人文关怀——大学体育教育的文化趋势

人文关怀应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未来主题。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向学生提供健康的生命观、和谐的生活观、正确的道德观。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入手,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怀。构建人文关怀包括人文素质培养和体育教育人性化过程两个方面[8]。

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体育教育的特殊形式,使学生在人文知识学习、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方面,自觉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优秀的人格、良好的气质的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大学生既要通过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获得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也要通过实践(包括体育的实践)来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与生活锻炼中,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9]。

培养人文素质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社会文化修养,也包括对理想世界和健康人格的执着追求。人文素质培养要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第一”目标,体现了人的本能需求,阐述了体育人文关怀的中心思想,突出了大学体育教育人性化的过程。表现为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展体育素养的目标;在体育教育中,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的发展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和选择权,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性化;给予学生充分的施展余地,从人性化角度促进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使体育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明确体育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考核与评价的内容;在体育教育中,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与人格。

2.3 丰富校园生活——大学体育教育的环境优化

将体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体验、欣赏体育运动给予人的全部精神感受的同时,营造大学体育的环境氛围,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活动,在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文化生活质量方面有着强大的作用,大学体育的环境优化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独特地位[10]。

良好的大学体育环境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以及对体育的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和体育的审美情趣与习惯。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对学校而言,这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才能、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所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大学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对学校师生的生活质量、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欲望。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欲望。学校的体育文化宣传、体育运动场所、各种体育活动等构成的体育文化环境,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效应场。学生在大学体育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就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生体育过渡。

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学生要想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往往是以体育教师和同学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能力作为判断标准和参照系的。通过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认识和观念,同时来调整体育行为方式。

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环境能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促进学习。能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感受到时代、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大学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2.4 促进人格培养——大学体育教育的功能复归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11]。

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体育教育与健康人格培养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有一定的区别。人格培养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是健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为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体力支持和能力支持。健康人格培养则充实了体育教育的内涵。但体育教育不等同于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健康人格是一种自觉行为,健康人格是一种学习与效仿行为,健康人格是一种系统性行为。因此,体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之路。

体育历来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术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康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等等。《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

2.5 发展体育交往——大学体育的人际融合

交往是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中介力量。交往活动形成了不断延伸的人类思想文化的渠道,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明成果等得以世代相承,并不断得到发展、完善、更新。交往在其中作为一种包含了诸种中介的工具性结构,人们的各项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自然也包括各种体育活动)在内,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需要,这些需要的实现无不依靠具有工具结构的交往来完成。交往成为人们实现需要和传承各种成果的中介力量。大学体育交往是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的中介,是在身体活动中达到精神满足需要的有效中介。体育交往以自身所具有的交往特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2]。

体育交往是一个主体间的互动过程。由于互动的关系,交往中产生了对主体自利和利他的双重作用(当然也可能是相反的双重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体育交往的动态性互惠过程中。在满足自体交往需要的过程中也满足了对方的交往需要;这种需要满足的相互获得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并不受互动对象数量多少的影响。体育交往中互动的自利和他利作用是大量存在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和所提倡的一种公平原则的体现[13]。

众所周知,体育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人为约定对于参加体育交往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体育交往的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适应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的要求。同时,又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规范体系。体育交往的规范性特色表现在规范的公正性上,这种规范的公正性不断地排除各种狭隘因素的影响,以其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依据。体育交往的规范体现了其广泛性的教养作用。这在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是值得广泛关注的。因此,体育不仅是个体沟通自身全部感受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体育要围绕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使生活更富有意义等方面实行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光荣任务。

[1]中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钱达锦,辛国俊.试论陶行知的体育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8(4):6-81.

[6]吴燕丹.论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4-126.

[7]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组.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陈 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40-43.

[9]王 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设定的研究[A].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育的展望与探讨[C].香港:香港浸会大学,1998.

[10]颜天民主编.体育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Chen Xi.Organization andManagement for PhysicalCulture atUniversity[C].The 21st FISU/CESU Conference,2001.

[12]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3]姜 丽.论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难点与热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83-384.

责任编辑:郭长寿

Development Problem s of Un 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GAO Jian,YAN Tianm in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 eijing100088,China)

Based on an intens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in relation to the status quo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rough a logical analysis of som e specific problem s and policy issues existed in the further developm 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strategy of“stressing health prom otion,advocating hum anity care,enriching campus life,enhancing the m oral developm 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anding sports culture exchange”for the reform effort to m ove effectively tow ard the cultivation of hum an characters.

college sports;developm ent;reform

G80-50

A

1004-0560(2010)06-0041-04

2010-10-09;

2010-11-20

高 健(1961-),男,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