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0-12-08杜娟朱潇雨
杜娟,朱潇雨
(1. 黑龙江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东北农业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体育课课堂,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体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2]。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投入智力,积极思维,而且要投入大量的体力进行身体活动,才能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的这一特点,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的十分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发挥教学要素的最佳功能,实现教学最优化。为此,在教学中,教者必须改变教学观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构成创造力因素,促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
1.1 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教材是客体,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由于教材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因此教师是主体转换为主导,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控制者,而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使学生摆脱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僵化不变的角色地位,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化角色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自由的氛围里,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
1.2 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的创新,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制定开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需要以及学生当前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等实际状况指定认识技能目标,而且还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指定发展领域的目标,而且还要有课中动态的教学目标,即要根据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实和学生多方面、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以课堂教学各种因素的变化来调整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由教师单方面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经过民主协商共同确定教学目标。
1.3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学内容创新,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体现新课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理念,设计出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冲出课堂,步出校园,走向社会,迈进生活。教师在教好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进课堂,特别是将现代科技信息和重大时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1.4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忽视了体育人文科学与体育有关健康知识的传授。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今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接受和被动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学方法创新,要求教师运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因时、因师、因生、因情地运用各种教法之长,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放在一个更大的教育教学系统中,作为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要素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4.1 成功教学法成功和信心是相辅相成的,成功能带给人信心,而信心又能促进成功。在体育教学中也是这样,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体育的强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其主要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便会努力,学生们会不断的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
1.4.2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指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组织形式来代替教学,让学生们在游戏中练习、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警察捉小偷”的游戏中,教师制定一个规则,让“小偷”先跑,“警察”等小偷跑后再追上去,两者一追一逃,既达到了练习加速跑的效果又活跃了气氛,比常规的练习更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4.3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只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没有具体教学方法,而是存在于各种方法之中[3]。
1.4.4 激励式教学激励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的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任何激励,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4]。所以说激励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愿意并坚持体育学习,主要动力是源于内部。教师的表扬、奖励是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外部诱因,但它却是唤醒学生内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奖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让他们去发现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具有参加体育学习的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
1.4.5 易位式教学体育易位教学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教学中让学生执教,从而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以前上课都是老师传授,学生听讲,缺乏新意,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学习,如果让学生充当一回教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明显很多。
1.5 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创新,要求教师实行开放的教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做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从而形成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努力、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贯彻“会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与练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牢学活,并使其转化为基本技能。
2.1 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体育课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形象性,它是“身体语言”固化为形象思维,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只靠视觉感知学习内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只靠视觉获取知识,3h后能保持70%,3天后能保持20%,这样高的遗忘率,更何况是运动着的动作表象。所以,身体对运动进行实践之前,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体育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精细的观察能力应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动作的观察前的教师提示语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各自独特的观察方式。
2.2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这里所指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脱离基础知识,一味地“求异”,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能用新视角、新观点重新认识学习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譬如,教“前滚翻接挺身跳”的动作时,学生在完全掌握了运动技术要领,很完美地完成动作的情况下,有几个“表演欲”较强的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做完前滚翻后做了一个转身跳,或者屈腿跳,对这种创新火花的迸发,教师没有作任何干预,相反,教师予以引导和鼓励,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间接鼓励着在场所所有学生开拓思维。在组织学生做障碍接力跑时,对过跳箱,钻栏架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选择和创造最迅速、简便,又安全的过障碍方法。在钻栏架时,有的学生用头,手先钻过,有的学生两脚先钻过,也有的学生侧身过,他们相互之间还比较、模仿,结果学生学得很开心,动作掌握得较快,显然学生在“标新”意识的刺激下,活动的不仅仅是身体,思维活动也积极参与,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必须去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定势”的影响。
2.3 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唱”好学生身体机能锻炼这个重头戏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心理辅佐能力。如,在排球教学中的“垫”球环节的练习上,有意加大运动量,让学生超出一点负荷,垫球垫到手臂酸“痛”,培养承受能力。又如,通过游戏,打擂台,看看哪个学生能在最“难受”的时候仍然坚持。再如在足球配合突破防守的练习中,教师要设计和安排强调配合者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适应,随时交流,满足对方,创造条件,共同完成等内容,以培养适应能力,取胜意识,坚持意识,协同作战意识,为他人服务意识,从心理上战胜自我等等。
2.4 指导学生善于合作,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作为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除了要有努力钻研和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和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练习的机会,安排组织易于体现集智取长的活动。如共同探索解决认识难点,友好协作地互练互评,热烈讨论辨明是非,学习借鉴他人运动心得,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2.5 将创造力的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
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在40min的课堂教学中迅速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时空—课外。课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能以较多的生活实践指导创造活动,能自发组成学习群体,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室外游戏课上,教师用一个游戏情节含概了各类能力和技术;不同姿势,难度的走、跑、跳,跨越障碍,急转折返,接力棒交接,持物奔跑等。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学生下达任务:让他们自行设计综合型游戏的形式和方法,充分考虑器材运用,积极融入已学内容。在下一次课上提供演示、评比的“舞台”,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观摩中开拓思维空间和视野,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3 结语
体育是兴国强民之源,“五育”之基石,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对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必然会有力的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社会对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以独创的教法去教学,教出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激情辩论,友好合作,勤思乐练,努力创新,走出一条以实现“三基”为基础,提高体能为目标的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特色之路。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体育教学的创新教法,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而努力。
[1]李丽华. 21世纪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0) : 9.
[2]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0) :6-7.
[3]王国林.启发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3) :5-8.
[4]黄建萍.激励机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2-10.
[5]李孝磊.高中体育易位教学改革实验[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3) : 20-21.
[6]王毓旬.论体育的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0, (6) : 26.
[7]包德银.教学创新对教师的要求[J].教师教育,2003, (47)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