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2010-12-08王永
王永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体育院校辅导员是体育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的“生活益友、人生导师”[1],辅导员工作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对于培养和造就体育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国家的未来体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体育院校出现的诸多问题,体育院校应该建设怎样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摆在很多体育院校面前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院校辅导员专业职称/职务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结构的特点是中、初级职称比例比较大,合计占90%以上,其中初级职称比例达60%以上。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状况同样反映着这支队伍建设的基本状况。当前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多为大学本科学历(以学士学位为主)。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体育院校辅导员的学历符合基本标准,但是距离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1.2 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严重不稳定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一直以来对辅导员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体育院校辅导员在职称、待遇、培训、提升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许多辅导员感到前途比较茫然,担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影响将来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无法在工作上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2]。因此体育院校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
1.3 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后的专业化培训明显不足
由于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有关方面重视不够,辅导员很难抽出时间也很难有机会外出学习、培训和交流。体育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往往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专业学习,是属于“实践——经验——实践”型,偏向于“经验化发展”,总体上缺少理论指导与“研究型”的实践,呈现出非专业化发展状态。
2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体育院校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的出现。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再强调,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3]。体育院校辅导员是体育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是体育院校稳定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保证[4]。充分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是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2 辅导员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
目前,体育院校在选用辅导员这一环节上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许多体育院校至今尚未建立一套健全的辅导员选用制度,选用辅导员的程序不够严格,往往没有做到层层把关,综合衡量,优中选优。而且,体育院校在校生规模的成倍增长,急需辅导员,一些体育院校降低选评标准,所选辅导员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工作的需要,造成辅导员学历层次差异大、工作能力差、经验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体育院校的辅导员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和岗后培训,而且有一些辅导员并未参加任何相关职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对工作的展开十分不利。另外,绝大部分体育院校辅导员在职期间没有受到过学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系统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方法简单随意,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教育,削弱了学生工作的目的和效率[5]。
3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体育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趋势需要造就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步入了“大众化”,体育院校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学生情况更为复杂,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行选课制、选修制等,使过去固定的行政班级管理模式发生变化,这给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体育院校辅导员必须不断掌握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熟悉教育工作规律、提高专业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适应体育院校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3.2 体育院校大学生需要专业化的辅导员来教育引导
体育院校大学生相比其它院校的大学生,具有竞争性强,思想和行为更加活跃,自控能力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特点。这就更加需要专业化的辅导员对其进行引导,把管理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寓教育于管理之中,有力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复杂的局面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实效性,必然对辅导员提出专业化的要求。
3.3 专业化也是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
体育院校辅导员大多是从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聘任,留校参加工作。他们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高,乐于做学生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使得辅导员工作之初原有的那份“优越感”不断降低,甚至消失。辅导员流动较为频繁,平均在岗工作时间只有3~5年,这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健康成长实为不利。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成就辅导员的光彩事业。
4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4.1 规范准入机制
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选聘标准的科学化。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确保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优秀人员选拔、充实进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政治强就是要求辅导员要具备非常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业务精是必须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纪律严就是要求辅导员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模范遵守岗位规定。作风硬就是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怀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善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4.2 完善培训机制
4.2.1 加强岗前培训建立体育院校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机制。岗前培训应主要侧重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必需的基本业务知识、技能和基本理论素质的培训。对培训合格者,颁发辅导员上岗证书。通过培训让新进体育院校的辅导员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4.2.2 加强日常培训对体育院校辅导员进行日常培训,结合辅导员队伍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日常学习培训工作机制。日常培训的目标应该是促进辅导员不断强化应该具备的政治、道德、文化、心理等基本素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确保学校稳定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能力。
4.2.3 开展专题培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将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针对体育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工作重心和工作水平的不同,应该以专题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4.3 优化管理和考核机制
通过制定《体育院校辅导员职能职责条例》,明确有关领导部门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通过责任的明确界定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做到条块分明、责任清晰。
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结合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专门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理论研究能力等。通过建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体育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4 建立健全保障发展机制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激发辅导员的成就动机,充分调动其对工作的热忱,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以政策激励为保证、物质激励为基础、关怀激励为核心的辅导员岗位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要为辅导员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而能使他们产生事业的归属感,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结语
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从微观上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形成优秀的辅导员团队。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既要建立政策制度,也要辅导员个人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随着体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这就需要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005: 32.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网络唱响主旋律一高等学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经验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3-25.
[4]教育部长周济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教育年会上的讲话[Z]. 2004-08.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6.
[6]胡卫新,王伯平,王震威.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探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7) :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