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内涵与特征研究

2010-12-07傅振磊董新光

体育科研 2010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农村

傅振磊,董新光

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内涵与特征研究

傅振磊,董新光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初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农村体育现代化是指在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在处于部分连接、未连接状态的乡级地域和村级地域以及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或3000人以上非独立的各类特殊区域内,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所发生的转型与动态发展过程;或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现代化需求下,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达到的理想水平和状态。组织管理民主化与法治化、社会功能定位综合化、体育技术传播知识化、体育设施多样化以及体育格局和谐化是农村体育现代化的5方面特征。

农村体育;现代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末期,吉嘉提出“农村中是否需要开展体育运动”,揭开了新中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序幕。自此,我国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此起彼伏,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呈愈演愈烈之势,观点林立、众说纷纭。然而,农村体育现代化研究却并未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从广泛意义上讲,农村体育现代化就是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就此角度而言,学者们已投入了大量精力探索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问题,从现状与发展对策到农村体育发展历史与国家相关政策回顾,再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与战略,每一个阶段都充斥着学者们的艰辛与努力,其中,“小城镇体育”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成果只反映了农村体育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某些局部现象,并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农村体育现代化理论。因此,本文拟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背景,以现代化理论与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为指导,初步探索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以期为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农村体育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前提和基础。

1 “农村体育”新解释

从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体育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从各自研究角度分别对“农村体育”进行了界定。综合各种理论观点,学者们对“农村体育”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而难以统一[1-4],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概念。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确立了城、镇与村的明确划分标准,为理解农村体育提供了权威性依据。

新《暂行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区、镇区和乡村。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以及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另外,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也属于镇区。而关于“乡村”的论述,新《暂行规定》直接界定为“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5]。上文中的“连接”是指城镇可观察到(已建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所延伸到的地域,且中间未被非建设用地所隔开,包括: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未连接的村级地域以及连接的乡级地域。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指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村级地域的全部地域;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指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村级区域的驻地,但尚有部分区域未延伸到;未连接的村级地域指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未延伸到村级区域的任何地方;连接的乡级地域指市辖区、不设区市和乡政府驻地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延伸到所辖的乡级政府驻地[6]。由此看来,“乡村”是指处于部分连接、未连接状态的乡和村级地域以及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下或3 000人以上非独立的各类特殊区域,就其本质而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而除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及其所辖各级城区、县城及其所辖各镇区以及各类特殊区域之外,均为“农村”的实施范围所确定的区域。

根据新《暂行规定》,农村地域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处于部分连接、未连接状态的乡级地域;二是处于部分连接、未连接状态的村级地域;三是常住人口不足3 000人或3 000人以上非独立的各类特殊区域。众所周知,在上述3地域内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既有学校体育内容,也有竞技体育内容,还有群众体育内容,然而,上述3类体育内容并非都属于农村体育。实际上,农村体育具有特定的活动主体与发展规律。就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而言,农民是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发明和创造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改造着农村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农民一直从事、参与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各种农村社会生活。因此,与其说农村体育是在农村地域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倒不如说农村体育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农民。一方面,农村体育发展也遵循农村生产和生活规律。另一方面,农村体育的内容与形式多来自现实的农村生产与生活,且其举办一般在节庆日或农闲时节,而这些节庆日或农闲时节正是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规律的真实反映,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以及重阳节的登高等传统农村体育。

学校体育则不然,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并列,属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其内容与形式由学校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所确定,并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为最终目标,而且学校体育活动以“学期”作为周期活动规律进行安排,而课余时间是学校体育活动最主要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内容与活动规律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关系较疏远,更不可能反映农村的生产、生活规律。因此,从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不应属于农村体育范畴。

2 农村体育现代化内涵

我国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相关文献资料近千篇,并形成了部分理论专著。经整理分析可发现,学者们对农村体育的讨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较宽泛意义上的农村体育发展方面,从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到农村体育发展历史与国家相关政策回顾,再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与战略。然而,农村体育现代化问题并未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成为研究焦点。因此,从我国现有的农村体育相关研究文献中,难以提炼出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归纳和演绎是新理论产生的两个重要途径。农村体育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归纳途径已基本失去效用,而经典理论演绎途径则几乎成为惟一选择,现代化理论与我国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是推演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理论重要理论基础。

2.1 现代化理论概说

“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用以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社会学家们将解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理论则称为“现代化理论”,而真正的现代化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立、转化是贯穿于现代化理论的主线。其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经典现代化阶段和新现代化阶段。经典现代化主要阐述了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7]。其重点在于经济增长,故也称“经济现代化”。

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经典现代化理论暴露出一系列弊端,它不能解释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20世纪80~90年代,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以及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相继出现,预示着新现代化阶段来临。尤其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为现代化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认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由中国学者何传启教授提出,他将经典现代化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社会发展具有工业化趋同的倾向;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民主化、理性化以及普及高等教育。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在保证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趋同,精神和文化生活高度多样化。中国现代化过程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又要顾及第二次现代化,属于综合现代化过程,以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知识发展质量3项指标作为评价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水平[8]。

2.2 体育现代化研究

1980年,熊斗寅在《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体育现代化问题。他认为体育现代化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显而易见,其特征为体育科学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体育学术领域再次掀起体育现代化热潮,而且,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李香华首次提出体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等的过程,又是现代人对现代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其特征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10]。卢元镇将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统一,他认为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进程[11]。吕树庭则将“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引入到体育领域,他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推进体育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动力表征,衡量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的质量表征,以及判别体育现代化差异程度的公平表征3条基本主线[12]。周登嵩进一步发展了吕树庭关于体育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并与人们生活质量联系起来,他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改善人们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并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它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内容上讲,它涵盖了体育领域内一切内容的现代化;从表现层面上讲,它包括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13]。

根据上述分析,学者们对体育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化,由最初的体育现代化是最新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运用到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相互融合,再到体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最后到体育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以改善人们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而“科学化、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产业化”是体育现代化的4个特征,并在物质、制度与人的层面上表现出来。

2.3 农村体育现代化的本质内容

农村体育、现代化理论以及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是研究农村体育现代化问题的理论基础与前提,那么,从理论演绎角度可以发现,农村体育现代化应涵盖3方面内容。首先,明确的地域范围。其次,确定的农村体育内容:只包括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内容。再次,它是过程与特征“二重”合成体。依据现代化理论与体育现代化研究,农村体育现代化首先应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现代化既是以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的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与动态发展过程,又是人们对农村体育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特定历史阶段,农村体育现代化还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并且与我国的综合现代化过程相对应,农村体育现代化的特征也应具有综合性,既有第一次现代化特征,又有第二次现代化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物质、制度与人的层面上表现出来。

3 农村体育现代化特征

依据现代化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属于综合现代化过程,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也理应属于综合现代化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特征既反映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第二次现代化“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从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来看,将体育现代化确立为我国第二次现代化“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并具有科学化、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产业化4方面特征,并通过物质、制度、人3个层面表现出来。从农村体育相关研究来看,尽管农村体育现代化并未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但从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中,也可发现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某些特征,比如:学者们经常提到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保障、农村体育技术知识推广、农村体育社会功能定位以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在农村的和谐发展等方面,既涵盖了体育设施、组织管理与法治等第一次现代化的内容,也有知识化、生活以及和谐发展等第二次现代化方面的内容。

3.1 组织管理民主化与法治化

“现代”是在与“传统”相对立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一方面克服、纠正了传统社会的落后、保守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树立起了革命、先进的属性,这种社会现象被社会学家们称为“现代化”,而现代化理论则正是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理论。这些农村地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观念影响较深,且当前仍留有遗存的地区。相应地,在这些农村地域内所存在的中国农村体育由于长期饱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熏陶,也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意识观念色彩。“现代化”则是革除中国农村体育的落后、保守的特性,树立起先进的属性。

众所周知,家长、族长是中国传统社会家族或氏族的最高权威,他对本家族、氏族成员及其所有财产具有天赋的生杀予夺之权,血缘关系是家族、氏族各成员之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而且天、地、君、亲、师各等级制度森严,“三纲五常”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14]。中国农村体育则是被植于这种传统观念之下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活动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已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相继发展起来,而且,面对新型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传统伦理秩序与伦理控制显得苍白、乏力,逐步被民主的、契约的、法律的组织管理方式所取代。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相适应,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也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在处理农村体育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时,同样要求民主的、契约的、法律的组织管理方式。因此,组织管理民主化与法治化既是现代社会对中国农村体育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农村体育区别于传统农村体育的重要特征。

3.2 社会功能定位综合化

首先,由专属化的生存功能向世俗化的增强体质功能转变。传统社会形态下,我国农村体育分属于农牧渔猎生产劳动、祭祀庆典活动以及武术防御训练等领域,各个发源领域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同一社会功能,即满足全体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且,传统农村体育活动一般在正规而严肃的场合下进行,绝不允许参与成员的娱乐或嬉戏,参与者仅限于本家族、宗族内部的某些成员。然而,鸦片战争使我国农村体育现实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社会环境突变,原本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农村体育被统一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旗之下,“增强体质”成为农村体育由专属化转向世俗化最有力的武器。其次,由增强体质功能向休闲娱乐的社会生活功能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先进生产力逐步代替了农牧渔猎等领域的生存活动、生产劳动中的自然人力,农村体育也逐步与生存活动、生产劳动相脱离,并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生产功能。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各个领域的生存活动、生产劳动技能逐渐演化为农村居民日常社会生活中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手段。另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祭祀庆典与武术防御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日趋缩小,其活动技术与技能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社会生活中休闲娱乐的手段。就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实而言,增强体质与休闲娱乐两种社会功能共同存在于农村,反映了我国综合型现代化过程的属性特征,即我国农村体育社会功能定位呈综合化特征,而两种不同社会功能定位可能与我国“两次现代化”过程有关,“增强体质”的社会功能属于第一次现代化,“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属于第二次现代化。

3.3 体育技术传播信息化与知识化

传统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农村体育以“经验”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口耳之术”作为传承的主要形式。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相当多的体育项目主要依靠在世老艺人们的实际经验,以口耳之术来传承古老的体育技艺,浙北地区现存的滚灯舞蹈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然而,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借助现代化的知识传播工具——互联网——推广与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中国农村体育的时代要求。在生理学、解剖学、力学理论以及训练学理论支持下,形成农村体育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并借助现代传播工具扩大影响范围,也是农村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本身内在需求。显然,以前人的活动经验为传承内容,以口耳相传为主要形式的中国传统农村体育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体育技术传播知识化是农村体育现代化的时代性特征。

3.4 体育设施多样化

根据1990年全国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统计,汉民族传统体育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达676项,而近90%的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丰富的体育资源。然而,中国传统农村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血肉联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就某一局部地区传统农村文化而言,可容纳的传统农村体育也必须反映本地区传统农村文化的本质与内核,因此,特定地区内的传统农村体育及其场地器材设施又是有限的、单一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提高,相应地,农村体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体育设施多样化正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农村体育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反映,因此,为满足我国农村地区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多样化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许多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农村地区,丰富、充实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资源,满足了中国农村地区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同时也使中国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向多样化发展方向迈进了一步,为农村体育现代化奠定了一个前提性基础。

3.5 体育格局和谐化

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二者之间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而且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进入中国农村居民的意识观念,并融入其日常社会生活方式之中,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日常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自近代社会以来,许多代表西方文化的现代体育相继进入中国农村地区,与我国传统体育在农村地区形成共存的局面,甚至呈现出超越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态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将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归宿[15]。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分别从属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一点已成为体育学者们的共识,因此,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相互借鉴、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也理应成为中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目的。

4 结 语

农村体育现代化是指在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在处于部分连接、未连接状态的乡级地域和村级地域以及常住人口不足3 000人或3 000人以上非独立的各类特殊区域内,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所发生的转型与动态发展过程;或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现代化内容需求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达到的水平和状态(特征)。组织管理民主化与法治化、社会功能定位综合化、体育技术传播知识化、体育设施多样化以及体育格局和谐化是农村体育现代化的5方面特征。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5-7.

[3]曾理,邓跃宁,等.试论农村体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9-11.

[4]田雨普.农村体育研究中“农村”含义的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46-48.

[5]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OB/ BL].ht t p://www.st at s.gov.cn/t j bz.

[6]国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说明[OB/ BL].ht t p://www.st at s.gov.cn/t j bz.

[7]王义详.发展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9]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 9 8 0,(1):9.

[10]李香华.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2,9 (5)::20-22.

[11]卢元镇.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及其产业[C].社会体育国际论坛,2 0 0 2年.

[12]吕树庭,张宏.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5.

[13]周登嵩,余道明.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81-585.

[14]陈劲松.儒学社会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盛帮和,井上聪(日本).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0 3.

(责任编辑:陈建萍)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FU Zhen-lei, DONG Xin-guang
(the Sports Department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By mean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logic reaso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of rural sports modernization. Rural Sports modernization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some partly-connected or disconnected areas, where the permanent population is less than 3,000 or over 3,000 in some special dependent areas. It also means the ideal level and status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modernization demand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5 features of rural sports modernization lie in democrat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ness of social functions, knowledge of sports technique diffusion, diversity of sports facilities and harmonization of sports structure.

rural sports; modernization; feature

G80-05

A

1006-1207(2010)06-0088-04

2010-08-03

傅振磊,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体育发展理论.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