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艺术体操科学训练实效性探析
2010-12-07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
●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 邵 军
江苏省艺术体操队 张慧琴 郑 霓
南京体育学院 俞静秋
在我国艺术体操发展史上,江苏省艺术体操队曾填补多项国内空白。1996年江苏省艺术体操队代表中国队参加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第5名的佳绩。回顾江苏省艺术体操近30年的发展历程,辉煌已成过去,直面当前现状,形势严峻。本文从科学训练的视角,分析世界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结合江苏省艺术体操训练实践,对科学训练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为我国艺术体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世界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
1.1 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训练方法不断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体操运动技术和训练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运动成绩更新加快,技术动作迅猛发展,创新技术和创新难度不断涌现,训练方法不断更新。单就评分规则而言,更新频率由原来的4年缩短到2年。国际艺术体操形势的飞速发展,使每个教练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迫使其转变训练观念,以适应艺术体操的发展形势。
1.2 体育科研密切联系训练实践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运动员依靠天赋战胜对手、教练员凭借经验培养人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电子仪器、激光、电声及卫星通讯技术大量运用于体育领域。难美类技能性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尤其离不开电子器材。通过电子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图像和数据,能直观、及时、明确地为运动员提供最佳动作的有关资料,再现运动员的动作。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都建立了电子计算机测试中心来指导训练。美国科罗格多奥林匹克体操训练基地安装了“超动力数字录像”系统,训练中运动员不必长时间寻找哪个地方做错了,答案很快从附近墙壁的大屏幕等离子显示屏上显示出来。无论是导致技术动作变形的明显错误,还是技术上的细微瑕疵,这套系统都能进行分析,而这些技术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决定比赛的胜负。因此,运动员或运动队要保持优势,不仅依靠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且在训练和比赛中还需依靠科技手段的支持与保障。
1.3 训练实效性大大提高
国外的运动训练注重实效性,运动员的培养大多由俱乐部和高校担任。他们训练时间少,技术水平却提高很快,成绩显著,如意大利艺术体操队,训练时间比我们短,但训练效果良好,比赛成功率极高,质量也能保证。高实效来自训练的高质量。高质量的训练首先来自对实战要素的提炼与把握,从而在训练理论上保持领先;同时,对项目特点和训练规律认识准确,对各种训练要素把握到位。科学训练就是要明确实战要素,理清训练目标,真正追求训练实效。
2 提高艺术体操科学训练实效性的途径
2.1 多年训练程序化
江苏省艺术体操队的训练实践表明,要想取得训练的成效,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求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捷径。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各阶段目标的序列演进不可逆,企图超越某个阶段,无异于拔苗助长,导致运动员“早衰”。因此,在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国外越来越重视有序组织多年系统训练计划,按照特定程序安排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要求,按照计划进行正规的专业训练。艺术体操等技能类难美表现性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成才周期长,如花样滑冰运动员成为世界一流选手大约需10年时间,从五六岁上冰训练开始,要用七八年时间练跳跃、转体等单个动作,十四五岁开始注意整套动作的连贯性、艺术性和表演性。训练课的安排亦是如此,一堂3h的冰上训练课,往往2.5h练单个难度动作,剩下半小时练表演,有时把练表演与放松整理活动合并在一起。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我国运动员一套动作能跳两三个四周,国外运动员只有三周或两周半,但名次却在我们前面。原因是除了难度动作外,我们在其他方面欠缺太多,如整套动作的音乐、编排、连贯性、动作的流畅、滑行的曲线及幅度等,与国外运动员都有不小的差距。编排、表演、音乐、节奏、流畅是难美项群项目实战中所需的美学要素,这些美学要素应作为一种“训练程序” 统筹编插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因此,在今后的训练工作中,要全面理清、合理设置运动员的整体训练程序,特别是艺术体操运动员不可缺少的美学要素的训练程序。
2.2 训练负荷定向化
根据比赛的总目标和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实施目标控制,以此决定负荷的内容,这就是负荷内容的定向化。负荷内容的定向化首先表现在对实战要素的提炼与把握,在此基础上注意弥补自身竞技能力的薄弱环节,使运动员已具备的多方面竞技能力得以全面发挥,表现出更高的整体效益。对训练实践而言,就是在确定改进编排的基础上,提高成套动作的技术质量和表达质量,确保在比赛实战的环境中表现自己的训练水平,获取比赛的成功,这就是定向负荷的核心内容。
2.3 负荷量度个体化
当前大家考虑最多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增加负荷量度,而是在应对实战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负荷强度,并随时掌握负荷的变化。不能认为练得多、练得全,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当然体操、跳水、艺术体操等项目,与体能类项目的表现形式不同,需要精雕细刻,但也面临如何改变传统训练模式的问题。科学训练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在提炼与把握实战要素的前提下,寻求最佳负荷量的个体化途径。负荷量度个体化以准确诊断运动员的状态为基础。为此,需运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诊断与监控。如在艺术体操的集体项目中,5名运动员不同的专项能力和体能会导致整体技术水平的非均衡性,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运用个体化的负荷量度就可依据实战要素的要求,针对性地为每个运动员安排个体化的负荷强度,实施科学训练。
2.4 注重训练实效
从一定意义上讲,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运用和发挥运动员的机体能力,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从纯理论的角度看,高水平运动员任何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成绩,都要承受极大的负荷。运动负荷与身体机能间往往产生不平衡性,结果,轻则使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倦心理,重则引起过度疲劳甚至发展为全身机能紊乱。多年来,训练领域存在一个误区,即忽视神经系统在训练过程中与肌肉骨骼同步的关键环节。把神经系统的训练与肌肉骨骼的训练分开,是导致训练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训练中,运动员肌肉骨骼出现伤病还可修复,如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了,运动员就会“夭折”。尽管艺术体操是需要长时间磨练的项目,但磨练的量应有限,且每个运动员的最大运动能力也不一样。江苏省艺术体操队努力探索既符合现代科学训练特点,又切合艺术体操专项实际的训练方法,扎实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达到了最优的训练效果。
2.5 创新是取胜之本
艺术体操比赛如同艺术产品的展示,一套艺术体操动作的编排则如同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从难度动作的选择到成套编排的谋划,从表演风格的确立到成套音乐的编配,都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艺术体操强国俄罗斯之所以能长期雄踞国际艺术体操霸主地位,走的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可以说,每次规则的变动都体现了俄罗斯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如新难度“搬后腿至踹燕再到搬后腿”(0.7难度价值)动作刚出现时,各国运动员纷纷效仿,但2008年奥运会上俄罗斯运动员卡普拉诺娃完成这一难度动作时,却又是一番新意。她不拘一格,在后腿成踹燕的同时增加180°转体,让人感叹世界冠军的创新水平与能力。难度动作的不断创新,体现出艺术体操项目的本质规律与评分规则的精神实质。艺术体操项目裁判和技术代表的主流意识,注重整套动作的艺术表演和连贯流畅性。单个动作和难度动作要放在整套动作中去评价,而不是孤立地看难度。尽管新规则提高了难度起评分,我们仍应从项目评分规则的精神实质上领会其深刻含义,从艺术表现与连贯流畅性中编创、展示成套动作,创新、展示难度动作。
3 小 结
训练的实效性对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作用巨大。准确把握世界艺术体操发展潮流,探索与更新艺术体操的训练理念,构建科学训练的技术操作平台,实现多年训练程序化、训练负荷定向化、个体化,以及加强技术的创新,是提高训练实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