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叶标准(二)
2010-12-06郭桂义曹璐王在群夏晓娟陈秀兰张秀清程伟
郭桂义曹璐王在群夏晓娟陈秀兰张秀清程伟
(1.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 河南省高校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 464000;2.光山县净居寺茶场,河南光山 465450)
我国的茶叶标准(二)
郭桂义1曹璐2王在群2夏晓娟2陈秀兰2张秀清2程伟2
(1.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 河南省高校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 464000;2.光山县净居寺茶场,河南光山 465450)
我国到2009年底制定了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95项,其中茶叶基础标准9个(茶叶卫生安全标准4个)、茶叶产品标准36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标准17个)、方法标准48个(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1个、理化检测方法标准30个、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方法标准17个),管理标准2个。并制定了农业、国内贸易、商检、轻工和机械等相关的茶叶行业标准90个(不含茶叶机械)。本文分析了我国茶叶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议。
茶叶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 产品标准 方法标准 管理标准 现状 建议
3 我国的茶叶方法标准
方法标准,为规范试验、检验、分析、抽样、统计、计算、作业等各类技术活动的方法而制定的标准。如:有关产品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统计方法、作业方法、操作规程和施工规范等。
3.1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
茶叶感官审评是茶叶品质检验方法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对茶叶品质、等级、价格的确定,主要依靠感官检验。作为一种传统的品质鉴别方法,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检验方法。
我国最早制定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是1986年由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发布实施的出口茶叶感官审评方法(2000年修订)。随后部分茶叶产品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相应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如 GB/T 9172-1988《花茶级型坯》(附录 A:感官检验方法)等。原商业部1993年发布了SB/T 10157-19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农业部2004年发布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3个行业标准不完全一致,进出口茶叶采用商检行业标准,内销茶叶则商业行业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均有采用 (见表6)。2009年5月12日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发布,2009年9月1日实施,结束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无统一国家标准的历史。
表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3.2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标准
1987年l1月19日商业部批准茶叶取样、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水分测定、水浸出物测定、总灰分测定、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水不溶性灰分碱度测定、酸不溶性灰分、粗纤维测定、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咖啡碱测定、茶多酚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等l3项茶叶理化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于1988年7月1日实施,我国常规茶叶理化检测方法基本建立了国家标准 (见表7),2002年修订了上述标准,2008年又修订了茶多酚测定标准,并增加了儿茶素测定。2002年制定了速溶茶相关测定方法,2008年修订。2008年制定了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和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方法。
表7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国家标准
表8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行业标准
我国在此之前,1986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发布了12项出口茶叶理化检测方法标准,1987年7月1日实施。1986年又制定了出口茶叶中硒的测定方法标准。1986、1987年又发布和实施了出口茶叶包装检验、重量鉴定方法等标准。2000年对上述标准进行了修订(见表8)。
我国茶叶卫生方法标准根据茶叶的特点制定了少量国家、以及商检、农业行业标准(见表7和表8)。
3.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相关方法标准
主要包括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等国家标准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农业行业标准(见表9)。
表9 部分茶叶相关方法国家和行业标准
4 我国的茶叶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为规范各类管理事项(事务)而制定的标准,或者管理机构为行使其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管理功能的标准。茶叶方面主要有良好农业规范、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等行业标准(表 10)。
表10 茶叶其他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5 完善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议
5.1 我国茶叶标准存在的问题
5.1.1 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茶叶品类的多样性、加工工艺的复杂性和生产的地域性,使得茶叶标准的制(修)定难度较大。尽管我国茶叶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数量比较多,但仍有许多茶类产品缺乏标准,特别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严重欠缺,难以实现从源头和流通环节保证茶叶质量的要求,不适应茶叶生产发展的要求。
5.1.2 部分标准难以实施
部分标准制定时脱离茶叶生产经营实际,发布后难以在生产中组织实施,出现问题既无机构承担相关责任又无相关人员解释有关条款。如大部分茶叶产品标准均要求制备实物标准样,但由哪个部门制备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强制性标准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茶叶中稀土元素含量提出了限量要求,但该标准所引用的检测方法GB/T 5009.94-2003《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经验证并不适合于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检测,不得不启动相关程序制定茶叶专用的检测方法[3]。
5.1.3 部分标准相互交叉重复,技术指标要求不一
由于我国茶叶标准政出多门,体系不健全,部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统一性不够,一些标准之间相互交叉重复,特别是许多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重复,一些技术指标要求不一,甚至存在冲突,企业无所适从。如:农业部2001年发布实施的行业标准NY 5017-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2004年修订为NY 5244-2004《无公害食品茶叶》)的质量安全指标与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不一致。国家标准GB 19965-2005《砖茶含氟量》规定:砖茶(又称紧压茶或边销茶)允许含氟量为300 mg/kg,而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农业行业标准NY 659-2003《茶叶中铬、镉、砷和氟化物限量》规定作为饮料的茶叶允许含氟量为200mg/kg,严于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NY 5196-2002《有机茶》的质量安全指标与国家标准GB/T 19630.1-2005《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不一致部分标准修订不及时,标龄较长,特别是制定了新的标准后,相关标准修订却不及时。部分茶叶产品标准分级名称不一,比较混乱,如在常见的特级之上还有极品、特贡、贡品、精品、珍品、超特等级别名称,导致消费者不易确定茶叶品质,不利于茶叶销售市场的规范化。茶叶产品标准理化指标项目数量不一,同类茶叶指标要求不一。
5.2 完善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议
5.2.1 认真分析茶叶标准现状
2009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决定,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茶叶标准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现状分析,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分析,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分析,标准数量和质量分析,子体系之间或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分析,标准的缺失和滞后分析,标准的适用性和时效性分析等。
5.2.2 清理茶叶相关的行业标准
对我国现有茶叶行业标准进行清理,废止与国家标准交叉重复、没有出版、长期无人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及技术内容陈旧落后的标准,解决行业标准存在的标准老化、采标率低、市场适用性较差等问题,建立与国家标准协调配套、先进科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标准体系。
5.2.3 构建完善的茶叶标准体系
要加快茶叶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国际贸易需要规划我国国家标准的体系构架,建立茶叶分类标准,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茶类的产品标准。加快制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物流与贮存标准。各相关部门根据分管的职责,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辅助和支撑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成我国茶叶标准的主干体系。地方标准作为细化的标准,充分体现产品的特色和特征,强化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产品个性,成为茶叶标准化体系的分支体系。而企业标准根据自身生产环境,以建立企业最佳秩序、稳定和提高茶叶质量、保护企业自身及消费者的利益为目标进行制定,是进入市场的具体标准。
在标准的要求中,同类同花色产品执行统一的安全指标和理化指标,进一步规范茶叶分级,及时修订标准,防止标准之间要求的参数不统一导致生产、监督和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茶叶产品标准,特别是一些新产品标准,一方面突出我国丰富的茶类产品优势,另一方面保证中国茶叶的品质,提升我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把茶叶生产大国建成标准制定大国,引领世界茶叶消费的潮流。
[3]王东辉.茶叶产品相关质量认证体系发展分析[J].中国茶叶,2009,(3):12-14.
2009-08-10,修改日期:2010-09-09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20071297-Q-469)、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C210006)
郭桂义(1963-),男,河南辉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茶学教育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