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六法”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2010-12-05王雪峰贾广良
王雪峰, 贾广良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科的疑难病症,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高危儿抢救成活率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基本控制后,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由于其症状多端,表现不一,尚无特效药物,目前对其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为主。本科在应用传统中医按摩的基础上,吸收并改进单纯的小儿捏脊疗法,独创了“脊背六法”,用来解决脑瘫患儿因脊背部肌张力增高导致的各种异常姿势。本研究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 05/2008- 05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 3岁,其中3个月至1岁 28例,~2岁23例,~3岁9例。将 6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长沙脑瘫会议确定的脑瘫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2)患儿存在脊背部肌张力异常;(3)年龄3个月至3周岁(包括3个月和3岁);(4)能够坚持治疗至少3个疗程,且在本院治疗期间无外院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癫痫发作者,或者有皮肤破损、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患儿。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肢体按摩,每日1次。观察组患儿在肢体按摩结束后,应用“脊背六法”,操作时间依患儿个体差异而定,一般3~5 min;对照组仅做肢体按摩。两组患儿其余康复训练情况无差异,分别依病情需要给予针刺、药物洗浴、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功能康复训练。以上疗法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3个疗程后观察患儿应用“脊背六法”后在不同时间段脊背部肌张力的变化情况。每个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前、后均由同一组康复评估师进行脊背部肌张力的评定,并由专职人员记录。
1.7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改良后Ashworth痉挛量表,在患儿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肌张力等级评价,并进行量化评分。为便于数据统计处理,将肌张力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记为0,1,2,3,4,5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病情情况 6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和(或)肢体运动障碍。观察组中肩胛带肌群紧,上肢活动范围受限21例;背部肌张力高、头易后仰23例;坐位不稳,呈弓背坐18例。对照组中肩胛带肌群紧,上肢活动范围受限18例;背部肌张力高、头易后仰21例;坐位不稳,呈弓背坐15例。
2.2 两组脑瘫患儿肌张力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脑瘫患儿肌张力评分比较( ±s,n=30,分)
表1 两组脑瘫患儿肌张力评分比较( ±s,n=30,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表1结果表明,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对照组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可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流涎等。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本病已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针对本病采取的康复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中医康复由于其优势明显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科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在应用先进的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筛选适宜的中医康复技术,根据患儿自身的具体情况辨证施用,使中西医康复技术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脊背六法”便是特色中医康复方法之一。
“脊背六法”化裁自小儿捏脊法,把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推拿手法引入到脑瘫患儿的康复中来,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肌张力高、背腰部肌力差等问题,将捏脊手法进行改进、扩充,并加入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手法,扩大了传统捏脊法的治疗范围,形成了一套完备、系统、规范的针对脑瘫患儿背部肌张力异常的推拿手法。“脊背六法”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扣脊法、拍脊法、收脊法,这六种手法顺次作用于背部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以达“内调脏腑,外治肌肤”的目的。督脉者起于胞中,属肾络脑,具有治疗脑部疾患的作用[3];膀胱经纵贯人体背部,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位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夹脊穴自古即为治痿之常穴。利用手法对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进行刺激,可以达到调节五脏六腑之功能,促进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如此“精神乃治”,患儿则身体强壮健康[4]。同时通过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能使背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从而缓解背部肌张力、提高肌力(尤其是腰部肌力),六法合用,共收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扶正祛邪、矫正畸形之作用。
观察组患儿应用“脊背六法”后降低脊背部肌张力的时间较快,见效较早。无论是在松解肩胛带肌群,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上,还是在纠正上肢易后背,头易后仰等皆因脊背部肌张力高而引起的异常姿势上,在1个疗程、2个疗程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3个疗程时两组肌张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脊背六法”能在短时间内降低患儿脊背部肌张力,提高患儿的康复疗效。从临床观察中还发现年龄越小的患儿,应用本法其肌张力降低的越快,特别是不能独坐者康复疗效更为明显。
应用“脊背六法”,初时患儿疼痛感稍甚,哭闹较明显,故在操作前应对家长说明,取得其协助;在医者操作时由家长进行逗诱,分散患儿注意力;一般患儿约1周后即可适应本疗法。同时本科定期(1个月)对患儿进行康复评定,由康复医师、训练师、按摩师与家长共同参加,这样能较全面的了解患儿肌张力、肌力改变情况及患儿家庭训练情况,互相沟通,了解患儿总体康复情况,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患儿现有问题的总结,合理制定下阶段的治疗方案,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脊背六法”在降低患儿脊背部肌张力的时间和疗效上具有优势,而且具有无副反应、临床易于操作、疗效确切等优势,故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中值得推广。
[1]周雪娟.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3]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7.
[4]管政.实用小儿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