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定位
2010-12-04廖晓玲杨直凡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廖晓玲 杨直凡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试论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定位
□廖晓玲 杨直凡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力量,十分活跃也引人注目。他们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在表现出热情率真、自由张扬、开放包容等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和网络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求新有余而求真不足、张扬有余而内敛自律不足等现象和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健康有序和理性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应追求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协调一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同时,要从鲜明的个性特征、复杂的系统结构、严密的运行机制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四个方面来对大学生网络形象进行定位和塑造。
大学生网络形象; 认识定位; 实践定位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备受网民青睐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力量,显得十分活跃,也格外引人注目。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在表现出热情率真、自由张扬、开放包容、平等互动等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和网络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求新有余而求真不足、张扬有余而内敛自律不足、互动有余而沉静不足等现象和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社会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以及由此体现出的网络形象一定会进行理性回归。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有必要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帮助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
一、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定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存在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两种认识对象,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认识形式。相应地,我们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和把握也自然可以定位在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范畴之上。尤为重要的是,要追求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协调一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一)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协调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不但能够认识外部世界,还能对自身的认识活动进行‘反思’,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这样就产生了认识论。”[1]377也就是说,人类的认识活动包括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两个方面。那么,从认识主体和对象上看,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自然可以分为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两种。自我认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网络形象及其网络形象认识活动的认识和把握;社会认识是指除大学生以外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和把握。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明显的不一致。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自我认识往往比较有限,大多处于坐井观天、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甚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而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社会认识往往比较全面、客观、理性,普遍对大学生网络形象表示理解,但不是很赞同,也不太满意,甚至有一些质疑和指责。因此,要从理论和认识上寻求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协调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以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时候,首先坚持反映论,即把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同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提出了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在认识过程中是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必须以大学生网络语言与网络行为的现实表现和实际状况为基础,以一定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来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进行反映、调整、改造和优化。而导致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不一致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认识的前提基础问题、途径手段问题和评价标准问题。具体说来,首先,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现实状况是认识的对象和基础。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都要把大学生网络形象最实际、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把握和分析判断;其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流动和反馈是认识的途径和手段。“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伴随着一定的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1]406,大学生网络形象通过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来实现,通过网络信息来表达和体现,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也要通过网络信息的流动、传递、反馈来进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网络空间的信息和现实空间的信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也不是能量,但必定与物质和能量相联系,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第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是认识的根本标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道路的前提下,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指导我们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分析、评价和判断。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时候,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们认识的全部过程,提出:“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经历这两个阶段而实现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反映。”[1]409因此,从认识的形式和阶段上看,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也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情况,但关键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目前,在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过程中,往往存在明显的感性认识多、理性判断少,感性作为多、理性行动少等比较偏颇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从而导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离和分割。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形象,就要寻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感性认识是指认识主体通过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和各种网络信息而获得的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一种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比较初步、比较肤浅、比较片面和比较表面化的。譬如,由于网络的读图功能、视听效果和多媒体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网民对网络的认识非常感官和直接,感性认识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其他个体和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的认识也讲求感性激情,注重个人好恶。而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理性认识则是指认识主体根据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各种网络信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而获得的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一种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譬如,由于网络关系中网络主客体的“真实自我”以非常态形式表现得更多一些,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同时,“数字化虚拟丰富了连接主客观的中介环节,使主观与客观界限的相对性越来越凸显出来。”[2]认识主体对大学生网络形象便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和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认识,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网络形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大学生网络形象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需要通过矛盾分析、比较统计、想像猜测、直觉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学说。”[3]因此,“要联系现实生活和客观环境做深入思考,分清真相、表象和假象;要通过动态分析和综合判断,把握共性、本质和主流;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舆情分析,把握热点、难点和看点。”[4]
二、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实践定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在网络时代和网络空间同样如此。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的网络形象通过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及其产生的各种网络信息来体现,但归根到底还是由网络实践亦称虚拟实践所导致和产生。网络实践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复杂的系统结构、严密的运行机制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大学生网络形象也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定位和塑造。
(一)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实践,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或感性活动[1]337。这里,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直接的现实性。大学生网络实践是一种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延伸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具有现实实践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特性。概括起来,具有自主能动性与灵活选择性的统一、虚拟匿名性与直接现实性的统一、发展创造性与开放广阔性的统一。首先,自主能动性与灵活选择性的统一。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实践认识和利用网络空间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网络空间按照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与大学生网民发生关系,为大学生网民所用,被大学生网民占有。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实践不断地改造着网络空间,推动着大学生网民对网络空间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同时,由于网络空间广阔无限,内容丰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自由度很大,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上网方式、上网内容。但大学生网民的自主能动性和灵活选择性是有限的,要受到人们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程度的限制,受到当时当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兴趣爱好等的限制。第二,虚拟匿名性与直接现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说是网络技术及其构建的网络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5]网络实践也是如此。“在由信息技术搭建的网络中,任何人和事物都是一连串的‘0’和‘1’,他们的真实身份和基本特征被掩盖了,网络行为已经虚化为一种单一的人机交互动作,即任何网络都不过是一系列的向计算机输入指令的动作而已。[6]”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实践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感、人机界面、VR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而进行的人机互动、机人互动,从而实现人人互动。也就是说,网络实践是网民把自己作用物质或能量的力量,并运用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来同现实的人或物质对象发生交互作用,具有明显的现实实在性。正因如此,网络实践不同于现实实践却能让人感到力量无穷,由此形成的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第三,开放广阔性与发展创造性的统一。网络空间广阔无边、开放包容,网络实践也就自由开放、纵横驰骋、覆盖面广、影响面大。网络实践不仅是认识和改造网络空间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实践总包含着对新的物质对象的创新创造,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提升。网络作为高新技术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产物,本身就蕴藏着创造性,本身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也赋予网络实践进行创造和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复杂的系统结构
网络实践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并推动着网络实践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概括起来,网络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从网络实践主体来看,要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社会结构和主体性特征。大学生网民的体力和脑力是网络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物质基础,进行网络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是网络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智力技能因素,情感和意志是网络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网民具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要进行理性的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炼。网络实践主体可以是大学生网民个体,可以是大学生网络群体,也可以是网络社团等。网络实践主体的主体性表现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自主选择性、空间延展性、操作随意性等方面。从网络实践客体来看,具有自然形式、精神形式和社会形式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是网络实践客体的一种最本质的形式。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实践的自然客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网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人。网民既是网络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网络主体进一步实践改造的对象。精神形式是网络实践客体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实践,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上的键对键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交流和精神生产,而思想交流和精神生产的结果以文字、图像、视听等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网民进行实践活动的对象。社会形式的客体是网络实践客体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经济制度、价值观念、社会关系都要体现在网络实践的各个环节,都要通过网络实践的点点滴滴来表达和实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流转性,他们通过网络互动来进行网络实践,他们之间互为主客体,去主体化和去客体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网络实践的介体来看,具有物质介体、技术介体和精神介体三种基本类型。物质形式中,一种是指计算机及其键盘,另一种是指网络空间所涉及的各种物资设备,譬如网络游戏器械。技术形式中,一方面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各种专业技术,另一方面是网络监管、网络立法等各种网络管理艺术。精神形式中,主要指网络上的各种文字、图像、音乐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带来和体现出的信息、思想、价值、观念等。
(三)多样的实践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践也逐渐成为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1]369与之相适应的,从实践活动的性质来看,大学生网络实践也存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三种形式。从大学生网络实践的生产活动来看,更多的是知识和精神生产,他们在参加各种论坛讨论中传播信息、碰撞思想,在参与各种网络组织中展示才华、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进行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的尝试和应用中推动网络的发展。从大学生网络实践的社会活动来看,存在着学习交流、娱乐交友、帮助交心、信息浏览等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交往交友、交流交心等社会关系活动。大学生网络实践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交往和交友层面,还要通过网络实践来相互帮助提醒、相互激励鼓励,这就是要发挥出一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网络改变人们的生存和交往方式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实践也成为大学生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作为现代生存和交往方式,是现代和时尚的标志,从本源上讲是现代科技的产物,青年人对其宠爱有加。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往和娱乐的同时,常常通过网络来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进行项目研发和科技创新。因此,大学生网络实践的科技活动是大学生需要大力加强并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方面。从实践活动的途径和载体来看,电子邮件、博客(播客、微博)、网站的信息互动,有BBS、QQ的在线交流,有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的数字娱乐,还有各种思想和学术论坛、网上科技竞赛和网络虚拟组织的丰富活动等的学习交流。其中的信息互动是同学们最常用也是最低层次的网络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在线交流是同学们最喜欢也最活跃的网络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数字娱乐是同学们最热衷也最容易着迷的网络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学习讨论和探索创新是同学们充满希望而亟待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1]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叶险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兼论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方法论[J],哲学研究,2005(2):20-2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68.
[4]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35-39.
[5]刘守芬,方泉.行为与罪责:基于网络技术的几点适应性考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 79-88.
[6]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20.
On the Orientation of Net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LIAO Xiao-ling YANG ZHi-fa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As the main force of netizen, college students are quite active and noticeable. Their network language and behaviors are displayed in their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online image by being enthusiastic and sincere,free and unabashed, open and inclusive, which are consisten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also show some problems worth noting, such as redundant sensibility without enough rationality,redundant innovation without serious seeking of truth, and redundant flaunt without necessary self-discip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online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on account of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cognition of the online image lies in the harmony between self-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and in organic unity of perceptual cognition and rational cognition as well. The orientation and shaping of the online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distinc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omplicated system structure, rigorous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diversified practical form.
online image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orientation; practice orientation
G647
A
1008-8105(2010)03-0109-04
编辑 刘 波
2010 − 04 − 20
廖晓玲(1975 −)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直凡(1975 −)男,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学生科科长,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