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思想述评
2010-12-04李丽莉张富国
李丽莉,张富国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彼得·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思想述评
李丽莉1,2,张富国1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彼得·德鲁克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他最早对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笔者从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必要性、实践方法、动力来源、保障机制等四方面对其自我重塑思想进行了评论。
德鲁克;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者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迫切需要不断提高生产率,持续创新。当今社会,知识工作者如果只是进行“知识更新”则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其进行自我重塑。
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1995年1月12日,德鲁克在回复日本大荣集团的创始人中内功先生的信中详细阐明了关于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思想。笔者认为,这一阐述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关于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思想的论述,至今仍然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发生着重要影响。总结彼得·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思想,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自我重塑的必要性
早在古希腊时期曾有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过重建社会的问题,但重塑自我,特别是对普通的知识工作者来说,却是第一次被德鲁克提出。这一全新问题的提出表明德鲁克洞察出人们对变化的认识改变,以及对社会出现的三种变化的深刻分析。
德鲁克认为,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努力维持现状,保持稳定,避免变化,社会和团体都视变化为反常和例外,排斥变化。但是,现今人们意识到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保持稳定,还会带来灾难。因此,社会和团体不得不试图从变化中受益。这就改变了人们对变化的认识,不再对它视而不见,而是积极分析,努力适应,甚至主导变革。
德鲁克对社会的三个变化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知识工作者必须“重塑自我”。
第一个变化:社会流动成为普遍现象。
德鲁克认为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知识、技能大大提高,年轻人可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存,这就造成了众多的社会流动。以前,因为较少有人进行社会流动,所以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一个学徒在18岁之前学到的东西就够他用一辈子的。但是在现今社会,社会流动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知识工作者,很少有人一辈子只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离开故土到新的环境生活工作,人们就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背景、生活和工作方式,这就意味着对知识工作者来说要重新学习,不断改变。
第二个变化:“知识胜于技能”。
德鲁克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和组织中,人们日益靠知识而不是技能来工作。知识和技能在根本属性上截然不同:技能变化极其缓慢。知识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知识可以自我更新、迅速的进行新陈代谢。昨天还是对的知识,今天可能就是错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德鲁克指出一个知识工人如果不每隔三四年就回到学校充充电,就会很快被淘汰。
第三个变化:知识工作者工作年限的延长。
当今社会,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大都是30到40年,在这么长的工作时间里,他们青年时学到的知识早已不敷所需。同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的需要和追求,因此,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需要“自我重塑”,从自我中开发出一些新的东西,以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德鲁克远见卓识,洞察社会变化,透彻分析,从知识工作者生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来阐明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必要性,同时,又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层面揭示出知识工作者重塑自我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自我重塑的实践方法
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思想不仅体现在认识层面,而且深入到行为层面,即实践。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实践,他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实践[1],管理扮演着维持社会变革或个人再造与继承之间动态平衡的角色,如果缺乏管理,社会将会失序,个人将会失控,组织将会灭亡。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要进行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达到自我重塑,并通过描述他一生的七个实践经验(德鲁克称之为人生的七堂课)来阐明自我重塑的实践方法。
第一堂课:德鲁克明确了毕生的奋斗目标。
德鲁克18岁时,观看了由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朱瑟贝·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此后他了解到这部充满欢乐、热情和生命力的歌剧竟是威尔第在80岁高龄时创作的。威尔第曾被人问及为何如此高龄,且享有19世纪最著名作曲家盛名之后,还在奋力工作,奉献出这样叹为观止的作品。威尔第的回答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总追求不到。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2]99
德鲁克把威尔第的话作为日后工作的指路明灯,决定即使高龄,也不放弃工作,一生追求完美。德鲁克言出必行,当有人问他“您认为您哪一本书最好”时,他总是微笑着回答:“下一本。”在他90岁高龄时撰写并出版了对今天很有影响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在长达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出版40本著作,创立了“管理学”学科,影响了全世界。
第二堂课:德鲁克懂得要敬畏上帝。
德鲁克年轻的时候曾读到一则故事。故事讲的是公元前440年,菲迪亚斯被委托雕刻一座雕像。当菲迪亚斯完成雕像要求支付报酬时,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付账单,他说:“这些雕像站在神庙的屋顶上,而神庙又建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见雕像的后面。你要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菲迪亚斯反驳道:“你错了,上帝会看到的。”[2]99
第三堂课:德鲁克开发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德鲁克20多岁时曾在法兰克福的一家报社工作,期间他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制度史和法律制度史以及金融学等。逐渐地,他发展出一个他一生都在沿用的学习方法,即每隔三四年就会选择一门新学科来研究,也许是统计学、也许是中世纪史、也许是日本的艺术。60多年来他一直定期学习新学科。德鲁克认为3年的时间不足以掌握一门学科,但可以了解这门学科。这不仅给他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他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四堂课:德鲁克反思总结过去的工作。
德鲁克年轻时所在报社的总编辑有一套培训年轻编辑的方法,即总编辑用一天半的时间和他们讨论前半年的工作情况。总编辑总是从他们表现优异的工作开始谈起,再讨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最后让年轻编辑们把自己没有做到的和做得很糟的地方进行自我检讨。会议最后的2小时用来计划未来6个月的工作,包括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需要学习什么新东西。会后,每个人都要交一份此后半年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
第五堂课:德鲁克学会如何应对新工作。
1933年,德鲁克在一家成长快速的小银行担任三位资深股东的秘书。3个月后,其中一位年过七旬的公司创始人叫他到办公室,告诉他说:“在你来这里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到你,现在还是没有注意到你,你比我想象的还要笨一些。”接着又说,“你应该想一想,为了提高新工作的效率,你现在应该做什么?”[2]102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德鲁克彻底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从此,每当德鲁克担任一个新的职位,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高效率,需要我做什么?”[2]103
第六堂课:德鲁克学会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约在1945年,德鲁克在研究早期的欧洲现代史时,发现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和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获得成功都是由于采用了同样的学习方法,德鲁克称之为反馈分析法,即每当做出重大决策或采取重要行动时,写下你所预期的结果。9—12个月以后,再将实际成果与当初的预期相互比较。在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之后,知识工作者需要专注于自身的长处,并增强能够展现这一长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3]。
德鲁克沿用这个方法长达60年,每次都受益良多。德鲁克在阐述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时,首先就提出知识工作者要运用反馈分析法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我们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优势是什么;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新;有那些坏习惯需要改正;那些事情是不擅长的[4]118-120。
第七堂课:德鲁克领悟到何为人生价值。
德鲁克在41岁时曾陪同父亲阿道夫拜访老友、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其间,阿道夫问熊彼特:“你还在谈论‘希望被人记住是什么人’的话题吗?”熊彼特回答道:“是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仍然很重要,但我现在的答案跟原来可不一样了。我希望被人记住的是:我是把几个杰出学生变成一流经济学家的一个老师。”[2]105在熊彼特不到30岁时就已经出版了两部经济学著作,他曾说希望后人记得他是“欧洲漂亮女人的最伟大情人、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继续说道:“你知道,阿道夫,到我现在这个年龄,我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已经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什么稀罕之处。”[2]105
德鲁克从熊彼特的话中领悟到了何为人生价值。第一,人生价值就是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即希望在自己身后被别人记住的是什么。第二,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随着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是能让他人的生命变得有所不同,那他就值得后人记住。
笔者认为德鲁克的人生七项经历揭示了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七个实践方法。
首先,从确立人生目标开始,德鲁克为知识工作者指出了终生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自我重塑的目标——追求完美。虽然普通的知识工作者,也许穷尽一生都不可能达到完美,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去尝试追求完美。完美是一种极限,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但追求完美的意义不在于达到,而在于超越。也许每一次都差强人意,但每一次都是对上一次的超越,每一次的超越都会有所贡献,都是对完美的无限趋近,这正是挑战所在,也是乐趣所在,更是价值所在。
第二,知识工作者要带着敬畏之心追求完美。德鲁克为知识工作者指出了重塑自我的原则,那就是时刻告诫自己做事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心存侥幸,自作聪明。也许没人会知道我们做事是否真的尽了最大努力,但上帝知道。正是这种敬畏上帝的做事态度才能使人成为智者。中国有句古训“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人在做,天在看,人要不逾矩、不违道,诚实正直的追求完美。
第三,知识工作者要拓宽学习领域。各门学科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相互交叉的趋势,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如果只限于一个学科领域内,他将无法完成日益复杂的工作。虽然完全做到德鲁克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很难,但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博采众长却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学习方法也启示我们要不断选择新的问题来研究,研究新问题就会引导我们学习新知识,这就是自我重塑过程中持续学习的方法。
第四,知识工作者要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和工作,不断总结反思,反思自己取得成绩和所犯过错背后的原因,从中挖掘出可待提高的能力和需要增加的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正是知识工作者所必须采用的工作方法,自我重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总结、反思、提高中得到实现。
第五,知识工作者在新的岗位上要主动思考新工作有什么新要求,自己应该有何贡献,应该学习哪些新知识,这就是持续获得成功的条件。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特别是当他在原职位上做出成绩时,那些有机会被提拔到新岗位的干将,多数人都变得平庸无能,只有少数几个持续成功。德鲁克认为,大多数人在新岗位上继续沿用在旧岗位屡试不爽的经验,因此变得既不成功也不失败,成了平庸之才。因此,在新岗位上取得新的成功不需要超常的知识或能力,只需要重新思考:新岗位有什么新要求、新挑战,新工作和新任务的要点是什么。
第六,知识工作者的重塑自我并不是要提高那些根本就不具备的能力,而是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具有较高能力和技能的领域,不断提升,从一个能干的人转变为最优秀的人。在21世纪,知识工作者面临全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集中精力发挥优势,努力增强优势,改正坏习惯,避免做最不擅长的事情,尽可能少的把精力浪费在改进弱点上。
第七,知识工作者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即问自己“你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确是能改变人一生的问题。知识工作者在自我重塑过程中不断地要问自己这个问题,不同的年龄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促使你不断超越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把自己看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你能成为的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德鲁克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定义,但通过对他讲述的七个自我重塑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得出,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并不是完全否定过去,全新再造一个自我。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重塑只能是对原我的部分否定、提升、再造,是个人在寻求改变与继承之间动态平衡的一种行为机制。自我重塑不是一次次的知识更新,也不是单纯提高技能。笔者认为知识工作者的自我重塑就是个人再造,是个人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全方面的重新塑造。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生存观;同时也像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生命特征,一种存在状态,它存在于其生命的全过程。
三、自我重塑的动力来源
在阐明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后,德鲁克进一步提出知识工作者保持高效,不断进步的最重要的基础是个人要对自己的发展和定位负起责任。他认为,“单个的知识员工要开发自己,要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个责任要由个体自己来承担。每个个人有责任扪心自问:我现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职位?我现在合适什么样的工作职位?我现在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决策不能从个体本身出发,要反复考虑组织的需要,要基于对个人优势、能力和绩效的一个外在的总体评价。”[2]107
笔者认为德鲁克的这一阐述揭示出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动力来源,即责任感。德鲁克十分强调责任意识,认为如果以“我应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为出发点,我们就拥有了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的[4]132。强调责任意识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他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5]。
四、自我重塑的保障机制
德鲁克认为“在管理有知识的工人的时候,要把他们当做志愿者来对待”,“必须把他们看做自愿留下、自愿为公司做贡献的人——否则他们迟早要走掉。”[2]143在非营利性组织中,志愿者是没有工资和职务晋升的,但志愿者却可以获得比在企业里更大的满足感。因此,组织应把知识工作者看做“资产”,而不是“成本”,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在面临所有其他机会时,知识工作者需要有为组织工作的意愿[4]102。
笔者认为德鲁克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的志愿者式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创新,这种革命性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组织内部知识工作者自我重塑的保障机制。知识工作者能否对自己的发展和定位负责,能否实现重塑自我,取决于组织对他们的管理,取决于组织是否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也就是激励机制。德鲁克认为“事实是,如果人们适当的被激励——并且是深度激励——提高能力就成了自身的迫切需求”[6]。知识工作者不同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金钱,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工作来取得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组织对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要比照非营利性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来制定。
五、结 语
德鲁克被誉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并非偶然,他广阔的思维视野、深邃的洞察力、对管理的本质和真谛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人类价值的不懈追寻,使他的思想对当代的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他预言性的提出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使知识工作者成为独特的新兴力量,知识工作者自身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自我重塑。知识工作者应从七个方面进行自我重塑,即确定人生目标、怀有敬畏心、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总结反思、学会应对新工作、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思考人生价值。德鲁克还指出了知识工作者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并倡导组织要像管理志愿者那样来管理知识工作者。这些思想虽然是在十多年前提出的,但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中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知识工作者日益取代传统的普通工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保持高效、持续创新将取决于是否进行自我重塑。自我重塑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工作者的根本需要和必然选择,不进行个人再造就必然会遭到社会淘汰。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2][美]彼得·德鲁克,[日]中内功.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林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埃德莎姆.德鲁克的最后忠告[M].吴振阳,倪建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8.
[4][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赵曙明.德鲁克思想及其对我的影响[M]//赵曙明,杜鹏程主编.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X.
[6][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2.
Comment on Peter F.Drucker's Knowledge-worker Individual Restoration Thought
L ILi-li1,ZHANG Fu-guo2
(1.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No rtheast No 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2.Insi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chun 130033,China)
Peter F.Drucker is a well-know n American management guru.He remolded the thought to the know ledgewo rker to carry on amo re systematic elaborationmost early,ha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modern businessmanagement.This article comments his thought from know ledge-workers,the need fo r self-remodeling,p ractices,power sources,the four aspects of security mechanism a comment.
Peter F.Drucker;know ledge-wo rkers;reinventing
C93-06
A
1001-6201(2010)01-0054-05
2009-05-05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008GXS5D112)
李丽莉(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富国(1956-)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