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PAP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2010-12-03任启勤鄢仁晴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性血气呼吸衰竭

王 俊,任启勤,鄢仁晴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一科,贵州遵义563000)

COPD[1](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呈慢性进展的常见疾病,以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可逐渐出现呼吸衰竭,并在受到急性感染时由代偿期进入失代偿期,患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并丧失活动能力。在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时需使用常规药物及合理的机械通气使病情得到控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BiPAP有了很大发展。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BiP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依从性[2]。BiPAP现已成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3]。

COPD的发病机制中炎症机制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4]。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血浆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治疗过程中加用BiPAP治疗,其血浆中性粒细胞是否会迅速下降,感染是否会迅速得到控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就该问题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BiPAP对COPD炎症机制是否有控制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57~72岁,COPD病程9~32年)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符合以下标准:①我国2002年COPD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②有呼吸困难,动脉血气分析提示Ⅱ型呼吸衰竭;③排除气胸、肺部肿瘤、器质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病等疾病。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使用抗感染、止咳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

1.2.2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鼻导管吸氧治疗,治疗组予以无创呼吸机经鼻(或口鼻)面罩辅助呼吸。

1.2.3 BiPAP操作方法 BiPAP在通气开始之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鼻面罩。选用S/T模式,氧流量 3~8L/min,吸气压力(IPAP)6~8cmH2O,呼气压力(EPAP)2~4cmH2O,呼吸频率12~20次/min,调整压力时均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至患者感觉舒适,使外周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采用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允许短时间间隙,每次通气时间4h左右,每天4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2h、8h、2d及6d后中性粒细胞、血气分析的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BiPAP治疗2h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无明显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O2明显升高,PCO2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BiPAP治疗12h及2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O2明显升高,PCO2显著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血气分析比较(x±s)

2.2 BiPAP应用情况在应用BiPAP的患者中,27例均能耐受,人机配合好;有3例患者因消瘦等原因引起面罩漏气,通气效果差,人机配合不适应。

3 讨论

近年来,BiPAP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6]。经大量临床资料分析,BiPAP能明显解除呼吸肌疲劳[7,8],同时又避免了气管插管,其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治疗呼吸衰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

本研究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血气分析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治疗前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治疗2h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O2及PCO2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BiPAP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但两组中性粒细胞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在COPD急性加重期存在着明显感染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其感染不能随着通气的改善而好转的。在治疗12h及2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中性粒细胞、PO2及PCO2明显改善 (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BiPAP能够迅速的改善通气,这是由于无创呼吸机增加了肺泡的通气量。与此同时,BiPAP的正压通气方式,能够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弥散功能,从而达到提高PO2,降低PCO2的目的。

众所周知,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期的一个重要因素[10],而中性粒细胞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可在临床上作为感染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因此,本实验通过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测定来揭示BiPAP在COPD急性感染时的作用。实验结果证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12h及2d后中性粒细胞的下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这说明BiPAP在COPD急性感染时,为控制感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BiPAP控制感染的机制我们尚不清楚,是否通气改善导致患者免疫机制的快速激活,还是通气的改善能够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BiPAP可迅速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CO2潴留及积极控制感染。

[1]Pauwels RA,Buist AS,Calverley PM,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workshop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5):1256-1276.

[2]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83-587.

[3]Antonio Anton,Rosa Guel,IJuan Gomez,etal.Predicting the resul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severe acute exacerb atio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J].Chest,2002,117(3):828-832.

[4]P.Rytil,M.Plataki,etal.Airway neutrophilia in COPD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neutrophil survival.Eur[J].Respir,2006,28(6):1163-1169.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2,25(8):453.

[6]Plant PK,Elliott MW.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J].Q J Med,1998,91(10):657-660.

[7]曾祥毅,王小平,何顺平,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9):558-559.

[8]朱华,于学患,周玉,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时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9):511-513.

[9]陈荣昌,曾运祥,黎毅敏,等.用面(鼻)罩压力支持辅助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1992,15:285-288.

[10]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51-1556.

猜你喜欢

中性血气呼吸衰竭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英文的中性TA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