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2010-11-30白艳霞
白艳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重视文本的感情挖掘,培养学生情感,塑造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才能使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发扬光大。
“情者,文之经”。大凡流芳百代、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词真意切、饱含深情的。而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可以说是一个情感的大千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优势,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学会解情,培养感情,形成人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情感教育倾注到每个环节中。例如“导入”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能带动整节课堂氛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而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起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我在教学实践中还比较重视范读现情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范读把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犹为重要。在我看来,教师的范读也许不够标准,但是面对面地把自己独特体悟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是比虽然规范却冰冷的录音更据感召力量的。所以我一直坚持朗读教学,像《再别康桥》《归来去兮》等篇目的范读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学,品味语言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出了语言与情感的关系。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文本教读中,我总是以品味语言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在教《错误》这首意蕴悠远的现代歌词时,我抓住“寂寞的城”、“向晚”的“街道”、“不揭”的“春帏”等意象引导学生领悟字句背后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用心体味诗人的深沉情思。并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把握“景语”与“情语”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继续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则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的。在教《(宽容)序言》一课时,我调动大量的知识储备,以古今中外无数先知与专制统治进行抗争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为例,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走过的曲折道路,告诉学生人类文明史上许多重大进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异己是多么不易却又多么必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我挖掘出了宽容这个话题的情感因素,才能够用自身沉痛激昂的情感打动学生心灵,带动学生走进课文。了解宽容决不仅仅止于人际交往中最初级的不计较他人之非,更重要的是对走在时代前端的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先知们的宽容,对一切政治上、学术上的异己异见的宽容,这样才能促进真理的发展。这一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的设想,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内核,更懂得毫不畏惧追求真理的可贵,而这
一点正是源自教师对“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认识。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我比较注重把课外的延伸拓展与课内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中不仅学习写作技巧,更经受情感的淬炼。一次作文课,我把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制成了一个题为《活着》的课件,一幅幅反映民生疾苦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配以穿透人心的音乐,成功地发挥了情感迁移的手段,把学生从狭小的课堂带到了广袤的中国大地,在此种情境下,“感动”这个话题作文的布置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而若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我们教师内心必须有丰富充沛的情感,“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