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与弊之间:手机实名制何去何从?
2010-11-29鲁鲁
鲁 鲁
9月1日,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正式实施。根据国家工信部要求,今后凡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实名登记,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此前的预付费用户则要补充登记有关个人身份信息。博弈多年、备受争议的手机实名制终于真正落地。
利
据报道手机实名制,最初是工信部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手机上泛滥的“黄毒”和各种垃圾短信以及诈骗信息,这可以有效打击各类犯罪,有利于掌握证据。此外,还有利于打击一些发生在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之间的钱色交易,以及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犯罪手段。
部分业内专家亦认为,实行手机实名制从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一方面增加了短信诈骗或其他电信犯罪的犯罪成本、且能通过实名有效遏制手机涉黄;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手机进行商业广告骚扰也有抑制作用,实名制可以查处和预防大量号码被销售到不法分子手中。
此外,手机实名制在面向3G商业应用方面也很有价值,未来的手机支付、电子商务、位置服务都需要用户的身份识别。运营商可以通过手机实名制建立起个人移动信用系统,提高用户对3G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安全信赖感,从而刺激用户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因此,手机实名制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实行之后,必定将为整个3G移动互联网产业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再基于国际上一些国家施行手机实名制的成熟案例,如欧美、日韩等国基本实行了手机实名制,其中日韩的实名制普及率高达97%。这些都形成了手机实名制当以施行的积极例证。
弊
但有关“实名制”的问题素来“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游实名制,要求在注册系统中玩家必须提交有效身份证实行注册,然而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管和审核程序,对战平台上依旧是“小鬼当家”。
与之相似,手机实名制也存在着运营商缺乏监管、销售商没有认证系统、用户追踪难度大等弊端,这些漏洞很容易就会被不法之徒利用,甚至与运营商合谋,赚取不义之财。也就是说,手机实名制潜藏着巨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手机实名制的基础是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制度。西方国家对隐私权非常看重,保护也非常得力。比如在英国等其他国家,实名登记工作全程都要依据数据保护法等进行操作,侵犯隐私权的处罚相当严厉。而中国并没有任何针对手机实名制的相关规定和配套规则,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侵犯隐私基本没有或处罚很轻,使得侵犯隐私的成本非常低。
有学者直言,“我国缺乏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这甚至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滥用。目前手机月付费客户主要的销售渠道是街头报亭,更加缺乏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管理较为松散,很难保证个人信息链不被污染。”而在一个尚未建立起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个人权利并不彰显的环境中推行手机实名制,这对我国弥足珍贵的私人自由权利保护显然是不利的。
诚然,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表示,手机实名制能对垃圾短信等起到根治效果。但“根治”的治理陷阱在于,会为了追逐某个单一目标而放弃对其他更重要价值的关注,会让公众放弃某种更宝贵的权利,把权力伸进私人领地强迫公众让渡出某种权利。
责
如今实施的手机实名制,对于公众而言不该只是被强制执行的一项义务,更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权利承诺与之对等匹配——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措施和规定:一方面规范运营商的信息录入工作,严格规范管理其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在制度上杜绝泄密隐患,还需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避免数据流失引发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泄密惩罚力度,依法对有关泄露公众用户个人信息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惩罚,增加其犯罪成本。
此外,实行手机实名制之后,公众实名登记的信息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依据怎样的程序被什么样的机构查询使用,必须首先得到明确。制定一部严格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才是制定手机实名制法律规范的基石。
手机实名制显然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因为工信部一纸文字就立竿见影,其需要多种因素的“合力”才能推进。“合力”的最大来源是数以亿计的公众用户,而公众最担心的就是个人隐私能否得到尊重与保护。
所以,手机实名制何去何从,就看有关部门是否忧民所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