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3
2010-11-28应瑞瑶
方 鸣 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及分解3
方 鸣 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利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2SLS),本文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城乡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现阶段,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②处于收入分配两端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较为封闭;③通过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分解发现,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职业传递以及代际教育传递是中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贫困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倾斜,同时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分割,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TS2SLS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从微观层面分析收入分配问题时,家庭收入差距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家庭收入差距时,一方面应该对同一代人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应该分析同一家庭不同代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即收入的代际流动性。然而在前人的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尽管利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所进行的分解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收入差距的本身及其变化非常重要,但是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收入差距之外的原因解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状况,考察代际收入传递的机制,进而从动态的视角来阐释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代际流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政策建议。
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代际收入流动程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不断上升,这是因为相关学者和政策制订者认识到在研究收入分配领域的相关问题时,不能仅仅是分析表面上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而要重点探讨影响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机会分配的不公正问题,这有可能是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所以判断收入差距的程度,在分析收入分配结果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导致结果不平等的原因什么。目前理论上已经达成的基本意见是机会不平等与结果不平等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机会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是导致其他一切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如果存在机会不平等、过程不平等以及结果不平等,社会大众最无法接受的是机会的不平等,因为机会平等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结果是否平等,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是一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往往外部环境等因素内在地决定了个人的收入分配状况[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与持续存在的主要因素——机会不平等,可以运用代际流动性的大小加以测量,即衡量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中是否存在着机会的平等以及机会平等的程度如何,可以通过判断父母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收入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子女的教育,职业选择及其收入状况[2]。代际收入流动(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衡量的是一个人的收入受其上一代人收入影响的程度,一般用代际收入弹性来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即子辈收入对父辈收入的弹性。一个社会的代际收入弹性越大,代际收入流动性越小,反映了社会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越高,反之,一个社会的代际收入弹性越小,则收入代际流动程度越大,说明对子辈收入受父代收入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就越小,而子女的个人特质以及努力程度对其收入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整个社会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也就越低。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是对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静态指标的补充。通过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视角来分析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一方面要研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特别是需要深入研究代际不平等的变化程度,即父辈所面临的收入不平等是否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子辈的收入不平等。现阶段,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程度有多大?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对缩小收入差距,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增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Becker和Tomes通过建立代际传递的经济模型较早地对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收入不平等的代际转移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思考框架[3-4]。此后,国外学者就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 Solon、Mazumder等对美国[5-7],Bj˚rklund 和 J?ntti[8]对瑞典、Ermisch和Nicoletti[9]对英国的代际收入弹性研究。学者们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度了不同国家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以探讨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代际收入传递的机制,并对代际收入流动进行了国别比较,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结论,为代际流动性研究积累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文献。然而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评估,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使得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还不够深入。
目前,虽然已有少数学者对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给予了关注,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和争论。首先在数据的使用上,王海港利用1988年和1995年中国社科院“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建立了城镇居民子女收入对数对父母收入对数的回归方程[10],郭丛斌和闵维方则使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11],由于其均缺乏长时期的收入数据,使用的是单年数据,估计的代际收入弹性可能存在较大程度的偏误。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了现有数据的限制,进而影响了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结果。最后,现有研究仅仅涉及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测度,然而并没有关注过代际收入传递的路径,显而易见,揭示收入的代际传递的路径,对代际收入弹性加以分解,了解隐藏在代际收入流动性背后的信息,较单纯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在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中大多使用的基本回归模型为:
其中 Yic是子辈收入的对数值,Yif是父辈收入的对数值,Xi为其它的控制变量,β1是我们所关注的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收入弹性,反映了代际的收入流动性。β1的估计值越大说明收入的代际流动性越差,两个极端的情况是:β1=0说明子辈的收入完全不受父辈的影响,β1=1则表明子辈的收入完全由父辈的收入来决定。如果能够获取父辈和子辈的永久收入数据,代际收入流动性就可以通过上述模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加以估计,但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时间跨度足够长的连接父辈和子辈收入关系的大规模数据资料。Solon、Bj˚rklund和J?ntti等指出忽视永久收入而仅仅利用当期收入来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将导致代际收入弹性系数的评估值产生向下的偏误[5,8]。另外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偏差还可能源于短时期面板数据中存在的由于父辈与子辈的“共同居住”所导致的样本选择问题(co2residence selection problems)。Ermisch和Francesconi指出所谓“共同居住的样本选择问题”表示在研究过程中只有那些至少在某一次调查中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子女,其收入等信息才能被观测到,对于那些在调查期间没有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成年子女则无法获取其相关信息[9]。这就可能导致样本的选取不是随机的,造成了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子女的收入数据代表性不够,因为那些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可能是因为其仍然是在校学生,或者可能是由于其收入过低不足以单独生活,从而出现严重的样本选择问题。
由于缺乏长时间的面板结构的收入数据,目前国际上的大多数研究采用了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2SLS)这一最新发展的方法来测度代际收入流动性,TS2SLS方法通过合并两个独立的样本,克服了现有数据的限制,避免了由于使用短期的收入平均值测度代际流动性时所可能出现的偏差,从而达到准确评估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目的。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这一新近发展起来的估计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测算。
假定父辈的永久收入(Yif)与当期收入(Yitf)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itf是父辈在t时期的年收入,uitf是父辈当年收入中受短期波动影响的部分以及度量误差,若 Zif为样本I(主样本)中i家庭父辈的一组不随时间变动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如受教育程度等),那么父辈的永久收入可以通过下式加以估计:
TS2SLS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两阶段的估计实现对代际收入弹性的测度。假设在样本I中可以观测到 Zif和Yci的值,却无法观测到 Yitf的值,如果存在来源于同一总体的另一样本J(补充样本),且样本J中包含 Zf的相关信息,那么在TS2SLS估计的第一阶段我们通过使用补充样本估计父辈收入对数值的方程可以获得γ的估计值γ∧。
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则是利用第一阶段分析所得到的估计值,在主样本 I中估计代际收入弹性,从而代际收入流动性可以通过下式加以测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在研究中选择的主样本来自于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共同主持开展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CGSS从2003起连续四年进行了全国性抽样调查,内容包括住户成员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健康、经济态度与行为评价、社区生活与治理、农村治理七个模块。从200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我们可以获得子辈的收入数据以及子辈14岁时父辈的情况及家庭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父母亲的所完成的最高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具体职业、工作单位性质等。本文所使用的补充样本为由美国北卡来罗那大学Chapel Hill分校和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于1989年所做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该调查主要目的是研究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变、国家性和地方性政策对中国居民健康、营养的影响,但由于调查中涵盖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和个人的收入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其他一些家庭和个体信息,从而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类不同的研究领域,在该样本中我们可以获取父辈的收入数据以及与主样本中的父辈相同的一系列个人特征变量数据。通过合并两个样本数据,在检查了数据质量以及剔除缺失有效信息的相关样本后,本研究最终所获得的有效配对样本为1 206对,其中城镇配对样本为778对,农村样本为428对。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利用CHNS调查构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对所有收入数据进行了调整。
3 结果分析
3.1 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状况
利用TS2SLS方法,本文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进行了测度,具体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国居民存在明显的代际收入传递效应,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对于全部样本,研究所得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57,即父辈的年收入每提高1%,子女的年收入将增加0.57%,父辈收入对于子女的收入影响较大。本研究所测度的代际收入弹性值显著高于王海港(2005)以及郭丛斌等(2007)的研究结论,这也证实了使用单年收入数据会导致代际收入弹性值的向下偏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值高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进程之中,传统制度和体制框架被打破的同时,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性和收入流动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加速分化和阶层间利益关系的扭曲,代际传递性明显增强。
其次,通过比较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546,而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584,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城镇居民的子女收入受父辈收入的影响程度更大。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相比较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在对子辈的人力资本投资时所面临的资本约束较小,且城镇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较高,城镇居民通过对子辈的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继而影响子辈的收入,使得代际间收入得以传递。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工作机会的搜寻成本很高的时候,城镇居民的父辈所拥有的较高的社会资本使得子辈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获取相关工作信息,相比较与农村,城镇居民的父辈在子辈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进而影响子辈的就业状态和职业选择,间接决定子辈的收入水平,导致代际间收入的传递。最后,父辈收入对儿子和女儿的收入影响强度不同。有趣的是无论是对于全体样本,还是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儿子收入受父辈收入的影响都比女儿大。
3.2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比较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特点,本文分别根据父辈和子辈收入的高低,将父辈和子辈的收入由高至低分为5等分,利用转换矩阵法对处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各个收入阶层的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收入分配五分位底部的居民,其子女大约有30%仍然处于收入分配的最底端,超过一半(52%)的子女居于最低和次低收入组,仅有9.65%的子女能够向上跃升至顶层。而最高收入组群居民的子女大约有45%持续处在收入顶端。
由表3和表4可知,收入分配两端的农村和城镇居民代际收入流动都较为封闭,父辈属于最低收入组群的农村居民子女约有45%处于收入最底层,且其上升至高收入阶层的可能性最低(仅有5.11%的子女可以上升至最高收入阶层)。最高收入组群的农村居民子女有约47%居于收入分配五分位顶部,父辈处在最高收入组群的城镇居民子女约有45%仍属于高收入阶层。
3.3 代际收入弹性的分解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程度,然而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路径是什么?本研究所使用的TS2SLS估计方法使得我们能够分解代际收入相关性的来源,从而揭示了隐藏在代际收入流动性背后的信息。
利用Lefranc and Trannoy提出的分解方法[12],若父辈和子辈的永久收入都能够获得,则其分别可以被表示为:
表1 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Tab.1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将(7)和(8)式代入后,β1可以被分解为六个部分:
表2 城乡居民代际收入的转换矩阵Tab.2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y transitionmatrix
表3 农村居民代际收入的转换矩阵Tab.3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 of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by transitionmatrix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父辈收入对子辈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教育传递和代际职业传递,父辈的职业对于子辈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对子辈职业的影响等路径得以实现。具体分解结果见表5。根据城乡居民代际收入弹性的分解结果,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首先,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路径为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职业传递(贡献率为30.5%),说明当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时,中国居民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代际传递效应。子辈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其家庭背景对他能进入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子女工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与其父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代际收入传递贡献率较大。其次,教育也是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重要中介,教育的代际传递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贡献率约为17%。反映了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父辈,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所具有的优势不同,父辈的受教育水平在子辈得以继承和延续,实现了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了对代际收入传递较为显著的贡献。再次,相比较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职业代际传递效应更大,代际教育传递效应更明显,对于代际收入传递的贡献率更高。
表5 城乡居民代际收入弹性的分解Tab.5 Decomposi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表4 城镇居民代际收入的转换矩阵Tab.4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by transitionmatrix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这一最新发展的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城乡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路径,进而从一个新的视角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状况。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现阶段,中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第二,处于收入分配两端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较为封闭。第三,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职业传递以及代际教育传递是中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
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①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贫困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倾斜。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是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机制,具有促进代际流动的作用,有助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实现经济地位的向上跃升。这就要求政府要重视教育的机会公平问题,特别是通过制定完善教育资助政策,增加贫困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以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对于贫困弱势群体子女实现向上流动,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②由于职业的代际传递是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建立公平的就业平台有助于提高代际流动性。因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分割,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致谢:作者衷心感谢美国卡尔顿学院教授Nathan Grawe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与修改建议,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周力博士在统计软件的使用上所给予的帮助。
References)
[1]权衡.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2008,(2):4-13.[Quan Heng.Income Inequality and Income Mobilit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its Significances[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8,(2):4-13.]
[2]Sawhill,Isabel V.Opport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myth or reality?[A].In:Nancy Birdsall and Carol Graham,New Markets,New Opportunities?Economic and Social Mobility in a Changing World[M].Washington,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327-340.
[3]Becker G S,Tomes N.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6):1153-1189.
[4]Becker GS,Tomes N.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of Familie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6,4(3):1-39.
[5]Solon G.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393-408.
[6]Solon G.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Labor Market[A].In:Ashenfelter O,Card D,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C].Elsevier Science,1999:1761-1800.
[7]Mazumder Bhashkar.Fortunate Sons:New Estimates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 SUsing Social Security Earnings Data[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5):235-255.
[8]Bj˚rklund A,M J?ntti.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Sweden Compared to the United Stat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5):1009-1018.
[9]Ermisch J,C Nicoletti.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Mobility:Changes Across Cohorts in Britai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124-143.
[10]王海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J].经济科学,2005,(2):18-25.[Wang Haigang.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J].Economic Science,2005,(2):18-25.]
[11]郭丛斌,闵维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7,(5):3-14.[Guo Congbin,Min Weifang.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J].Educational Research,2007,(5):3-14.]
[12]Lefranc A,A Trannoy.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Mobility in France:Is France More Mobile than the U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4,24(3):131-139.
Em 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 obil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ANGMing YING Rui2y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By using the two2sample two2stage least square estimator,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the degre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 for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re is rather obviouspassing domino effect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of Chinese residents and the mobility is low.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of urban resi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of rural residents.②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the bottom and top quintile is limited.③We find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are the important channels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transmission by decompos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article is that:in order to prevent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the government should devotemajor efforts to developing education,givingmore education resources to rural areas,backward areas,poverty group andweak group.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devote to setting up the unified labormarket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eliminat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segregation in the labormarket,and creating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intergenerational incomemobility;two sample two stage least square estimation
F014.4
A
1002-2104(2010)05-0123-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20
2010-01-07
方鸣,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
3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编号:70963005)的资助。
(编辑:田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