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级教材中文化词语收词的定量研究
2010-11-27赵明
赵 明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学科内部,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学科内部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语言教学不能代替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关系又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能完全分割。”(张英,1994)
而目前学界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定量研究成果甚少,林国立(1996:58-63)提出:“文化因素既然是依附、隐含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主要是词汇系统、语用系统中,且在言语交际中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可以从文化因素所依附的语言形式入手,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处理。”林国立提出的文化定量研究,近十年来未有专题论文加以实践。本文在借助文化学、词汇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中级汉语教材中文化词语的呈现情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 相关说明
(一)教材选取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①、《登攀—中级汉语教程》②、《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③、外国留学生系列本科教材中的《汉语精读课本》④,当下使用普遍、广泛,具有代表性。参考四部教材均属于系列教材,在基本框架、主体内容上相似,词汇的量比约为9∶10∶8∶7(词汇分别是2323、2522、1982、1773个),为此,这四部教材在本研究选取之列。
(二)文化词语的选择标准
文化词语界定方面主要采用“文化内容说”,即认为除了蕴含独特文化意义的词语外,词汇中能反映的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属于文化词语,如表现中国独有的人名、地名、物态文化、心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内容的词语。(赵明,2009)文化词语和一般词语的区别在于文化词语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一般词语则具有表层的概念义”。(常敬宇,1995:3)本研究所选用的文化词语,从词性上看,一般是指实词(如“茬”)及由实词词素构成的动词性结构(如“找茬”、“穿小鞋”),从意义上看,必须是包含中国独特文化特色的、从字面意义上难以理解的词语。它们或表现汉民族特有的事物,或体现汉民族的生活习惯、理想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
二 教材文化词语收词的基本情况
(一)数量特点及形式特征
我们对教材中的文化词语进行了统计,主要涉及历史、人文、典故等方面,如跟历史背景相关的“负荆请罪(超)、叫花子(超)”,跟经济有关的“按劳分配(丁)、按劳取酬(丙)、劳务市场(乙)”,跟亲属称谓相关的“舅舅(乙)、姨妈(乙)、外祖母(乙)”等。结果如下:
教材册文化词数生词数相对频率《桥梁》上112100511.1443%下233131817.6783%《登攀》上143123411.5883%下190128814.7516%《博雅》上14677318.8875%下272120922.4979%《精读》上568346.7146%下12793913.5250%
四套教材共收入文化词语1273个(排除共选词),仅占生词总数的14.8023%。其中《精读》收入文化词语比例只有10.2087%,《桥梁》、《登攀》两套级教材收入文化词语比例也不超过13.2038%。收入文化词语比例最高的是《博雅》,超过了教材总词数的1/5;收入文化词语比例最少的是《精读》,《精读》上册仅收录文化词语56个,约占生词总数的7%,显得过少了。从这些数字统计可以认为,中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收入的文化词语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文化词语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1.各部教材所选取文化内容的侧重点
《桥梁》中出现了一些文化专名及传统文化词汇,如:“崔莺莺、红娘、喜事、小脚、一路平安。”
《登攀》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词汇量也较多,如:“和氏璧、完璧归赵、宰相、丫头”等。此外,《登攀》也选取了相当数量的地名如:“终南山、西岭、日观峰。”
《博雅》出现的文化词语在四部教材中最多,如“城隍庙、成器、秉烛夜游”等等。《博雅》同时出现了一些民俗词语与少量饮食文化词,如:“婚丧嫁娶、求签、火爆、白干儿、粽子。”
《精读》介绍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列出较多的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文化词如:“乡镇企业、市场经济、脱贫致富。”
2.个别词目分析
另外,各套教材均有少量不适合在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下表:
《桥梁》《登攀》《博雅》《精读》方言词荐头、金珠玛米弶、脚夫、埋单、窝囊废趿拉生僻词如是、口外叶秋红、李仲揆、罗光明、松筠、扎西顿珠九柱戏政治词语农奴文革、大字报、红宝书、揪斗、右派中国封建文化词王瞎子、算卦、骂街、娘们儿少爷上坟、算命、土地爷、相命、阴间、占卜大爷、叫花子、婆子、闭关自守、辫子、驱邪、牛鬼蛇神过时词语妻管严三转一响
《桥梁》、《登攀》均出现了一些方言词及过于生僻的词(人名、地名),如“弶”是吴方言词,“埋单”是粤方言词;部分生僻人名如“叶秋红”,指“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女共产党员”,容易引起日本学生的反感。
《博雅》、《精读》均出现了一些反映中国封建文化的词汇,如《精读》中作为第三人称含义的“大爷”,在现在大多用作贬义。因为告别了封建社会,人人讲平等,不太用的着派头十足的“大爷”;“驱邪”指“(用符咒等)驱逐所谓邪恶作祟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三 文化词语等级分布、超纲词、共选词,兼与《汉语词汇等级大纲》比较
(一)四套中级教材文化词语等级
《汉语词汇等级大纲》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我们同时对《大纲》中所收的文化词语进行了统计:
项目等级甲乙丙丁数量%数量%数量%数量%合计%文化词语140.16%390.44%1211.36%2713.07%4455.03%
《大纲》共收录文化词语445个,只占大纲所收8822个词语总数的5.03%,不仅比例小,且有不少过时词语,如“公社(丁)、国库券(丁)、粮票(丁)”,不合适收录教材的词语“鬼子(丁)、抗战(丁)、根据地(丁)”等,而我们感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挤牙膏”、“卖关子”、“给红包”等词,《词汇大纲》却未收录。从《词汇大纲》中文化词语的等级分布可以预测,现有汉语教材中的词语,必定有许多超纲词。
我们再统计一下四部教材中文化词语等级,如下表:
等级教材文化词数甲级词数/%乙级词数/%丙级词数/%丁级词数/%超纲词数/%丙级以上词数/%丁级以上词数/%《桥梁》3450/0.0000%4/0.1594%21/06.0870%25/07.2464%294/85.2174%340/98.5507%319/92.4638%《登攀》3332/0.0601%11/03.3033%7/02.1021%22/06.6066%290/87.0871%319/95.7958%312/93.6937%《博雅》4181/0.2392%3/0.7177%11/02.6316%28/06.6986%375/89.7129%414/99.0431%403/96.4115%《精读》1810/0.0000%3/1.6575%11/6.0774%52/8.7293%115/63.5359%178/98.3425%167/92.2652%
从以上表中可知:教材中的文化词语等级验证了我们从《词汇大纲》中得出的假设。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四部教材中甲、乙级词所占比例过小,而丙级以上词数占到98.5507%、95.7958%、99.0431%、98.3425%。而在丙级以上词数中,超纲词比例最多,其次为丁级词、丙级词。可以认为,中级精读教材中文化词语绝大部分是超纲词。《汉语词汇等级大纲》收录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其中乙级以上词8822个,乙级词∶丙级词∶丁级词比率约为1∶1∶1.7,我们统计的四套教材所收录的文化词语乙∶丙∶丁级词比率远远达到不了这个基准,丙级词收录的严重不足及在收词上的差异,说明目前中级汉语教材在编写中选词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一种较为随意的状态。《词汇大纲》仅作为一个参照,而没有起到制约的作用。
(二)超纲词
杨德峰(1997)曾选定几部有代表性的汉语教材,拿其中的生词部分和《词汇等级大纲》对照,发现超纲词都在50%以上。据此,杨德峰认为现有的综合课教材尤其是中高级精读教材超纲词的比例较大。我们也对本文选取的四套教材进行了抽样统计,发现超纲词比例也不小,其中《桥梁》超纲30.35%,《精读》超纲12.92%。
从四部教材文化词语等级分布情况来看,已经不适合中级教材的水平要求,反而可能更适用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出现大量超级超纲词,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教材对文化词语的重视明显不够。
中级精读课教材生词的选取多依附课文,而课文选词多收话题制约。课文改写上有一定的限制,造成选词难度加大。中级阶段的课文话题复杂度较高,课文难度比初级大,容易造成教材编写者忽略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
第二,《词汇大纲》对文化词语重视不够。
文化汉语属于汉语特殊词语类聚,而《词汇大纲》是通用性的,是对外汉语教材选词的“纲领性文件”,就此,我们认为,在对教材文化词语呈现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有必要对《词汇大纲》的选词情况进行思考。《词汇大纲》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七个词频统计词典、词表和字表,都是1991年前出版的,因此《词汇大纲》的选词在词语的通用性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之处:
1)《大纲》主要收录日常生活用语,较少把特殊词语类聚作为一个专用的类考虑进来,即使收录等级也嫌偏高。如体现中华深层文化内核的词语:孝道(超)、团聚(丁)、天长地久(丁)、儒家(超)等等;伦理和家庭等级观念的词语:传宗接代(超)、相夫教子(超)、养老送终(超)、天伦之乐(超);物质、辩证观念的词语:乐极生悲(超)、苦尽甘来(超)等等。
2)词汇变化的系统性极强,而《词汇大纲》出版年代较早(1992年),目前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在《词汇大纲》编写年代是新鲜事物甚至还未出现。如:下载(超)、电汇(超)等,而《大纲》收词的部分词条过于陈旧且缺乏趣味性,如毛泽东思想(丙)、反革命(丁)、马克思主义(丙)、帝国主义(丁),而汉语教材出于趣味性考虑很难选择这样的词。
(三)共选词
4部教材有一定量的共选词语,但比例不太高。从词语等级来看,共选词语主要集中在丁级词和超纲词语,等级相对集中。
4部中级教材共选词语表
4部教材共选词语(0个):
3部教材共选词语(2个):
丁级:海外
超纲:孔子
2部教材共选词语(20个):
乙级:姑姑
丙级:胡同、姥姥、普通话、个体户
丁级:除夕、和气、去世、乌鸦、灶、民事
超纲:玫瑰、字眼、抓阄、洋火、砚、广州、下海、门路
可以看出:
1) 四部教材都有一定数量的共选词语,说明虽然编写者不同,但对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具有达成进一步共识的基础。
2) 四部教材共选词语过少,且侧重点略有不同: 4部教材共选词语没有,3部教材共选词语2个“海外”、“孔子”,2部教材共选词也不多;这反映出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选词各行其是,这大概是由于《对外汉语文化等级大纲》尚未制定,使得教材选词无从遵循。
3)从共选词的等级来看,四部教材共选词更多集中于丁级词和超纲词,这再次印证了我们之前得出的中级教材文化词语主要存于超纲词的结论。
四 结 论
(一)对外汉语中级教材文化词语在选词上分布的几个特点
1.文化词语收词数量不够
四部教材均是如此。个别教材文化词语收词不足1/10,这反映出了当下汉语教材对文化词语收词的“漠视”。一部文化词语收录过少的教材,不仅不能满足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渴求,更会令学生觉得教材枯燥、没意思。这不仅不能使留学生有效习得汉语,而且会阻碍正常的学习进程。
2.收词主要集中于超纲词
按照《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刘英林主编,1996)的要求,初级对应甲乙级词语,中级对应丙级词语,高级对应丁级词语。但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我们统计的这四套中级教材中的丁级以上词语最高达92.2652%;超纲词数量超过63.5359%。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是《词汇大纲》文化词语收词严重不足的结果。《词汇大纲》基本上是成功的,而《词汇大纲》作为一个规范性词表,不太可能包罗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词汇教学单位,所以需要在人为干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3.不同教材的共选词语极少
这反映了各部教材的选择各行其是。各种教材在运用或参考词汇大纲时,需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对象、目的、地域、时代等特点,在选词和确定词汇教学单位方面做些变通,提高所学词汇的可应用性。
(二)对中级教材文化词语收词的建议
1.加大文化词语的收词量
从文化教学的阶段分配来看,“初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主要反映在有关生活习俗范畴。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就转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吕必松,1996),因此,汉语中级教材应该适当加大文化词的收词量。
2.选取规范的文化词语
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规范的文化词语:
1)教材选词应考虑文化词语的常用度,尽量少选带有地域特征的词语。
中级汉语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要选择最规范的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汉语不同地域在语言词汇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即出现了大量方言词汇。汉语教材的词汇语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成果,而不应该出现较多的方言词。
2)思想不健康、导向不正确的文化词语应该禁选。
汉语教材所选用的文化词语应当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汉语的巧妙,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同赵金铭(1997)所谈到:“以树立国人形象为务,力戒渲染消极文化”;“多子多福”、“君君臣臣”、“万岁”、“牛鬼蛇神”之类的糟粕落后的词语,应该严格地排出在教学范围之外,因为它们只是一种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全面地代表汉民族人的生活和思想。
3)“新”词中的文化词语需慎重选择。
新词新语是层出不穷的,有的固然是稳固在词汇层级里了,如“酷”;有的未必进入到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层面,比如“三转一响”这个词。“三转一响”反映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精读》将这个词选了进来,明显过时了。
3.有必要进一步编写《对外汉语文化等级大纲》
教材编写应控制难度,其一就是控制词汇的难度等级。但从3.2可以看出,目前中级精读教材中所收文化词语有大量超纲词;从3.3可以看出,4部教材的共选词语比例很低,竟然没有一个生词为4部教材共选,甚至3部、2部教材共选的也极少。可见,各教材选词各行其是,无统一标准。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认为,应尽快编写《对外文化汉语等级大纲》(以下简称《文化大纲》),来指导教学需要。缺乏《文化大纲》的指导,是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文化词语处理有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仅就《文化大纲》的收词而言,哪些词语应该收入?哪些不能收入?收录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词语的来源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现实文化活动中使用的词语为重要来源
文化教材的目标是指导学生使用汉语进行文化交际,教材语料应来源于真实的文化交际行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际到底使用了哪些词语?例如,对一些文化交际案例进行跟踪调查、录音转写等,这样得来的词语才是真正实用的词语。
2)参考并借鉴《词汇大纲》现有教材选用的词语
从前面统计中可以看出,这4部教材在选词上既有分歧又有交叉。其交叉体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共选词语和较为集中的等级,这可以作为编写《文化大纲》的参考,选入原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教材共选词语应成为《文化大纲》的基本词语。教材共选词语反应的是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际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必需的词,是学习者在目的语交际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词汇,因此,越多教材选用,越应入选,且应适当调整等级。
2)《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部分超纲文化词应适当降低等级,尤其是交际类文化词语。如“占上风、吃醋”等文化词语,在中国社会交际中常用且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层,而这些却都是《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超纲词,因此这些词可以酌情调低等级。具体怎样操作,还有待于深化研究。
注
①陈 灼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赵延凤,张明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李炜东,白 荃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58-63.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续十七)[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张 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5).
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赵 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