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
2010-11-27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委评价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意为古老、宏大的歌。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属于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在中外民间音乐中很罕见。其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旋律或舒缓、或跌宕,也有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比较讲究,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侗家人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家人的尊重。大歌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歌声一代代传下来,“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家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早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此后,侗族大歌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2010年侗族大歌更是登上了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的舞台,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的美妙。 然而,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为了保护侗族大歌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已采取了一系列抢救与保护的措施。如: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侗族大歌可以更好地生存和不断地传唱下去。(本刊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