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组织损伤与修复模型研究

2010-11-26郭纹廷刘延平

关键词:工程细胞系统

郭纹廷, 刘延平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

一、 引言

企业组织作为社会有机生命体(组织)的一种形态, 具有和自然有机体(生物)相似的一些特征, 因此会有类似生物体健康或疾病的表现。[1]当处于疾病状态时, 企业组织同生物组织病变相类似, 表现为一些“组织”或“器官”的损伤。[2]例如, 当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合理时, 企业组织的正常运作会受到阻碍, 组织就难以发挥协同效应、 难以达到“1+1﹥2”的合理运营状态, 甚至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彻底失败。又如, 当组织信息超载并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降低组织的智商, 削弱组织的分析决策能力, 使组织的免疫系统崩溃, 从而形成“信息丰富综合症”(information fatigue)[3]或“分析中风”(analysis paralysis)[4]。因此, 对企业“组织”或“器官”的损伤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继而采取措施加以修复治疗是企业组织理论中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运用组织工程学来研究企业组织, 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持续性发展问题。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 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 研究、 开发用于修复、 维护、 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生物替代物的科学,[5]69-71它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根据对大量企业的观察分析, 我们认为, 企业组织工程(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engineering, 以下简称EOE)就是运用人体组织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组织”或“器官”的损伤状态及损伤后功能和形态修复的技术。[2]

对于上述概念, 有两个地方需要进一步界定: 一是确定研究范围, 在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研究中, 企业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内部的功能单元构成了组织单元。对组织单元的病变、 诊断、 修复, 以及对作为组织单元整体系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损伤与修复的研究, 将成为企业组织工程的主要研究范围; 二是确定实施目标, 在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研究中, 我们将促进企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二、 关于企业组织损伤与修复

(一)企业组织损伤

企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是众多人的集合, 因此, 人是企业组织的“细胞”, 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企业各项活动的承担者、 各类信息的承载者。组织损伤的定义, 广义地说, 是活体组织在内部或外部的不利因素作用下, 其正常或存在状态受到干扰。[5]从组织的角度看, 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延续性发生中断, 包括企业组织中“细胞成分”的缺失和“非细胞成分”的缺失。“细胞成分”的缺失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要素的缺失; “非细胞成分”的缺失则主要指组织架构、 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 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偏颇与缺失。

对企业组织损伤的划分有两个维度: 从企业组织的边界看, 可以分为外部性损伤和内部性损伤; 从损伤对企业组织的利害关系看, 可以分为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外部性损伤主要指由企业边界外部因素导致的组织损伤。造成这种损伤的外部因素有: 政治、 法律环境的改变; 经济环境的改变; 技术进步和创新; 竞争对手采取新战略; 供应商采取新的战略; 消费者需求偏好、 消费习惯、 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意外灾害和机会等。Nelson和Wintert(1982)[6]认为企业是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 这种惯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 储存在组织内部, 并能够影响企业的行为。因此, 组织的内部损伤是打破这些组织惯例而导致的损伤, 造成这种损伤的内部因素包括: 部门之间的行为和合作关系; 人员之间的行为和合作关系; 物流方面: 如原材料处理、 存货控制、 接收、 储存和分配行为; 信息流方面: 如信息流转途径、 方式; 资金流方面: 如现金流控制等。

外部性轻度损伤是来自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的轻微冲击,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延续性不造成干扰。外部性重度损伤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损害因子对企业组织的严重冲击, 如同侵害人体的致病病毒。内部性轻度损伤是来自企业内部的意欲打破组织常规和组织惯例而导致的组织正常存在状态受到的轻微干扰; 内部性重度损伤如同人体内部的肿瘤, 使组织结构的延续性在短期内发生中断, 导致企业消亡。

图1中从上述两个维度对企业组织损伤进行了界定: 内部性轻度损伤和外部性轻度损伤发生在企业组织可自然修复的范围内, 当损伤因素去除或减少到企业组织的可耐受程度时, 通过企业组织的内部调整, 可使创伤自动愈合; 内部性重度损伤和外部性重度损伤是由于损伤较重或持续时间较久, 损伤超出企业组织的代偿和修复能力, 使企业组织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而死亡。由于企业组织工程更多关注的是维护企业组织的健康, 促使企业组织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对企业组织的重度损害的研究上, 分析组织损伤如何修复。

图1 企业组织的损伤

(二)企业组织损伤修复

企业组织的损伤修复是一个动态的、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结果。损伤修复的过程牵涉及到可溶性调节因子(组织架构)、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管理制度)、 细胞外介质(激励机制、 文化)、 实质细胞(人员)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三)企业组织健康

图2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关系

Kevin Ford(2001)认为,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很多管理者只重视获得利润而忘记组织的长期持续发展问题, 这是企业管理中的短视行为, 理性的管理者必须理性地思考组织的健康问题, 这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视角。[7]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任何系统都具有目的性、 相关性、 阶层性、 集合性、 整体性、 适应性六大基本特征, 而且这六者是均衡的。同时, 企业作为一个人造系统, 需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与自我更新, 以保持组织的生命力, 这种特征就是系统的动态性。均衡性和动态性是系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者互相促进, 不可偏废。因此, 我们认为, 企业系统的健康是建立在目的性、 相关性、 阶层性、 集合性、 整体性、 适应性基础上的系统均衡性与动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这对矛盾关系在均衡性与动态性之间不断地转化。如图2所示。

研究组织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对组织的性质、 设计和功能有具体的假设(Daft, R.L.& Weick, K.E., 1984)[8], 我们对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研究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企业组织是生命有机体, 企业组织是自组织系统, 企业组织具有生命的延续性, 企业组织能够进行新陈代谢与自我更新, 企业组织具有多样性。

三、 企业组织工程三要素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是以“活”字核心, 以企业组织工程中所用的三个“活性物质”——“活细胞”(专业化人才)、 “活性材料”(企业组织架构)、 “活性因子”(激励机制)为基本要素, 来探讨企业内“活组织”及“活器官”的人工设计、 企业外部构建和植入企业内部以达到组织损伤修复目的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图3 企业组织工程的基本模型

(一)企业组织工程研究Ⅰ: “种子细胞”——专业化人才

组织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让细胞在体外生长分化为功能性的组织器官, 采集少量的种子细胞加以培养, 在体外大规模地增殖, 再运用于体内器官的修复上。因此细胞是组织工程策略能否奏效的重要功臣。而在企业组织工程理论中, 企业的“种子细胞”就是指专业化人才, 专业化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企业外部引进, 二是企业内部挖掘。

(二)企业组织工程研究Ⅱ: “细胞支架材料”——企业的组织构架

组织工程学中, 支架就是种子细胞生长的温床。组织工程利用特殊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建构出三度空间的立体框架, 让植入的细胞可以在其中生长并增生。支架的功能不仅仅当作细胞生长的框架结构, 更可以进一步地控制引导细胞朝特定的方向生长、 分化。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中, 企业的“细胞支架材料”是指企业的组织构架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 企业组织构架的设计体现了组织管理的协同性和集中性, 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需要适时调整企业构架, 以灵活应对企业现实存在情况。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 财务会计、 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

(三)企业组织工程研究Ⅲ: “活性因子”——企业的激励机制

在实施组织工程时, 如果只靠细胞和支架的配合, 是无法完成组织再生的艰巨任务的, 必须加入合适的生物活性因子, 才能诱导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正确地分化、 迁移及生长, 最后才有功能性正常的组织器官诞生。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中, 起到类似作用的“活性因子”主要有两类: 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激励在企业管理中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 实现组织的目标。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 反之, 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由此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因素: 价值观、 行为准则、 企业经营管理哲学、 经营理念、 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 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 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

四、 企业组织工程的作用机制

实施企业组织工程的目的是对企业组织自然修复能力的主动性补充, 促进和发挥组织本身所具有的修复功能, 在自然修复功能欠缺时, 替代组织机体自然修复, 人为促进并完成对损伤的修复。从逻辑顺序来讲, 企业实施组织工程, 首先将选取好的“种子细胞”, 吸附于一种“生物支架材料”上, 并辅之以能促进“种子细胞”移行、 增生、 分化的“活性因子”, 以形成“活组织模块”, 然后将“活组织模块”移植入企业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一)企业组织对损伤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 生命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内、 外界环境因子接触, 人体组织和细胞也就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各种损害因子而造成各种损伤。组织损伤是一个生物学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 机体对损伤的反应几乎与损伤的发生同时发生, 并启动修复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 组织损伤会以愈合作为修复的结局。[5]

假设1.1 组织存在修复系统, 包括自然修复系统和人工修复系统, 与之相应, 实施组织修复时存在两个阶段: 自然修复阶段和人工修复阶段。

假设1.2 组织系统存在损伤修复机制, 当企业的“组织”或“器官”出现损伤时, 企业组织对损伤的反应与损伤的发生同时进行, 并启动修复过程。

(二)企业“细胞”对损伤的反应

引起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因素包括缺氧、 物理或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基因改变、 营养因素或衰老等。各种因素导致的主质细胞和(或)间质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是组织结构延续性中断的关键。[5]通常, 细胞对损伤会作出应答反应, 如果损伤发生在可修复的范围内, 当损伤因素去除或减少到机体的可耐受程度时, 通过细胞的内部调整, 细胞功能发生代偿而出现细胞的完全恢复。如果损伤较重或持续时间较久, 损伤超出细胞的代偿和修复能力, 细胞将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而死亡。

假设2.1 当组织对损伤做出反应时, 组织修复系统通过反馈机制来判断组织损伤的可修复性。

假设2.2 当组织的损伤发生在可修复的范围内时, 组织修复系统通过内部调整使“受损细胞”完全恢复。

假设2.3 当组织损伤较重或持续时间较久时, 损伤超出组织修复系统自然修复能力时, “受损细胞”将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而死亡。

(三)“非细胞成分”对损伤的反应

组织中非细胞成分的缺失, 主要是细胞外介质成分的缺失。细胞外介质是构成组织或器官的支架结构。在组织发生损伤时, 伴随细胞成分缺损的同时, 细胞外介质也或多或少地中断或缺失。细胞外介质成分的缺失, 使损伤局部组织结构框架丧失秩序性, 导致修复过程中细胞或介质成分无序性生长或填充缺失。因此, 导致修复不能正常进行, 受损组织结构和功能性的重建受到阻碍。

在非细胞成分中, 需要着重提出的另一类因素是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因子。损伤一旦发生, 损伤局部便开始释放生长因子和活性趋化因子。受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 吞噬细胞移行进入损伤局部, 清除坏死的和已降解的细胞外介质。而后, 生长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 使其在损伤局部增生和分泌胶原、 弹性蛋白、 蛋白多糖等细胞外介质, 以重建用以支持组织修复的框架。如果这些因子在损伤局部的作用不足或过度, 可以造成损伤局部细胞和细胞外介质的增生不足、 过度或失控, 而影响机体对损伤的正常修复过程。

假设3.1 当组织发生损伤时, 伴随“细胞”(与人相关的要素)成分缺损的同时, “支架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也会中断或缺失。

假设3.2 当“支架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缺失时, 损伤局部组织结构框架会丧失秩序性, 导致修复不能正常进行, 受损组织结构和功能性的重建不能完成。

假设3.3 组织损伤一旦发生, 损伤局部会释放“生长因子”和“活性趋化因子”(企业文化、 激励机制等)。当“生长因子”和“活性趋化因子”在损伤局部的作用不足或过度时, 组织对损伤的正常修复过程会受到影响。

(四)企业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

1. 自然修复阶段的作用机制

自然修复阶段, 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生物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在生物学领域, 免疫是生物体的一种特性生理反应。[9]101-102对于外来侵犯的抗原, 生物的免疫系统, 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抗原和抗体结合后, 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反应, 通过吞噬作用或产生特殊酶的作用而毁坏抗原。免疫响应过程是一个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活化、 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免疫响应过程主要是通过T细胞不同亚群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 其中辅助细胞TH和抑制细胞TS是较为重要的两种免疫调节细胞。以体液免疫响应为例, 如图4所示, 抗原由抗原呈递细胞APC消化后, 首先活化TH细胞, 并释放淋巴因子, 进而活化B细胞产生抗体, APC呈递的抗原还能缓慢地活化Ts细胞, 活化的Ts细胞可以对TH细胞和B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以保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

图4 体液免疫B细胞过程示意图

假设 4.1 在组织自然修复阶段, 组织修复系统通过免疫应答反应机制激发组织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并使组织恢复稳定性。

2. 人工修复阶段的作用机制

在多数情况下, 损伤的发生不会遵从理想的模式。当损伤出现在很少再生或不能再生的组织、 较大面积或较深程度、 反复感染等超越了机体自然修复的能力, 或修复过程受到干扰, 则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结局, 甚至不能有效的修复、 再生, 相关的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将因此受到影响。这时, 组织系统将启动人工修复系统。

对于企业组织来讲, 企业的规模、 组织形态、 内部结构、 功能和作用等都是一种人为设计的结果, 而这种“人造组织”系统不存在必然的死亡, 即使死亡或出现功能损伤, 也是人为的结果。因此, 实施企业组织工程的意义便在于此。在人工修复阶段, 系统将种子细胞、 支架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三个要素组合起来, 设计和构建有活性、 组织兼容性良好的复合型组织模块, 我们称之为组织集成块(organization chips)。这种模块是实施企业组织工程从而对“人造组织”的功能单元实施修复并获得组织修复优势的根本所在。

组织集成块的工作原理可以借鉴组织工程学中纤维组织的形成过程。在组织修复过程中, 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表现了生物作用的复杂性和相互调节现象。细胞因子作用于成纤维细胞, 又使后者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 并且还可以调节成纤维细胞表面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 形成一种“动态互惠机制”。成纤维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而影响其周围的细胞外介质, 同时细胞外介质又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包括它们的合成、 分布、 重建和与细胞外介质的相互作用调节这些细胞的活动。

假设 4.2 在组织的人工修复阶段, 组织修复系统运用将“种子细胞”、 “支架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三种材料复合成组织集成块的方法来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五)组织修复的自组织机理

外部条件在改变, 自组织系统内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自组织系统依靠自身的变化形成内聚、 自维护的有序整体, 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自稳态系统。组织修复系统就是一种没有中心控制器的分布式自组织系统, 不需要外界的管理和维护。系统对损伤采取内部自动判别的方法, 当判别组织需启动自然修复过程时, 系统采用更替被损伤“细胞”的办法修复自己; 当判别组织需启动人工修复过程时, 系统则采取人工替换受损“组织”或“器官”的办法, 由相关修复部门出具损伤修复报告, 报由组织决策层判断执行。企业组织的修复系统由专职修复功能组织构成。专职修复功能组织是企业为了识别外部与内部的损伤因素,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 适应外部环境、 提高自我纠错能力而专门设立的机构, 如战略管理部、 风险控制部、 审计部、 计财部等。

假设 5.1 作为自组织系统, 组织修复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当需要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因素造成的损伤做出应答时, 表现出系统的动态性; 当不需要做出应答时, 也会通过自身的自然修复反应起到制衡作用, 表现出系统较强的均衡性。

假设 5.2 组织修复系统是分布式自组织系统, 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分别发挥组织修复功能的一部分, 通过系统自组织实现组织修复。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组织修复系统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当组织损伤发生时, 组织修复系统对损伤情况以应答的方式进行判断。对于轻度损伤, 系统将启动自然修复过程; 对于重度损伤, 系统将启动人工修复过程。两阶段的作用机制按同样的步骤发挥作用, 人工修复过程中, 组织将通过综合运用企业组织工程的三要素, 对损伤组织或器官实施人工移植。人工修复阶段完成后, 组织又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如图5所示。

图5 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五、 实施企业组织工程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变化越动荡, 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越大, 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企业组织受损伤发生病变的可能性越大。对于特别动荡的环境, 企业“组织”或“器官”出现重度损伤可能性越大, 此时企业组织自然修复能力受到限制, 必须启动人工修复系统修复病损组织, 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使组织达到新的均衡。

假设 6 环境变化的程度影响企业组织的损伤程度, 组织必须启动相应的修复系统。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埃德森·斯潘赛(Edson Spency)说: “在理想的企业结构中, 思想既自上而下流动, 又自下而上流动, 思想在流动中变得更有价值, 参与和对目标分担比经理的命令更为重要。”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反应速度和本身组织架构的弹性, 成为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10]组织的结构会对系统的修复行为产生冲击。企业的修复系统具有分布性, 如果企业组织呈现网络化, 系统修复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同时, 企业的修复系统具有独立性, 如果组织是充分授权的网络化组织, 则能保证修复系统具有充分作为权。

20多年来,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支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018年,本刊记者分别赶赴四川、重庆、西藏,探访山东对口援助各地的情况,制作封面故事“援川十年”“鲁渝有约”“鲁藏情深”。

假设 7 企业的组织结构越趋于扁平化、 网络化, 组织修复系统的修复能力越强。

现代企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 企业的一切流程作业必须用制度保证, 否则, 再好的流程设计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更不能解决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当某些畸形的要素产生时,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会导致组织修复系统没有能力及时发挥有效作用, 导致企业机体的损伤加剧甚至消亡。

假设 8 企业组织的管理制度影响企业修复系统的作用力强弱, 一般情况下, 管理制度越健全有效, 组织修复能力越强。

组织的基本单元是成员个体, 而企业组织的成员在年龄、 性别、 种族、 受教育程度、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 在组织中的服务年限以及在组织中某个职位上的任职年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11]在这些方面的多样性影响着组织的稳定性、 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组织绩效等组织的产出变量。[12]

假设 9 组织成员的多样性影响组织修复系统能力的发挥。

假设 10 组织成员素质影响组织修复系统能力, 一般情况下, 组织成员的素质越高, 组织修复系统的修复能力越强; 组织成员的素质越低, 组织修复系统的修复能力越弱。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员工合力的有效武器, 建立具备包容和开放功能的企业文化架构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而落后或病态的企业文化本身则是企业致病的根源, 组织修复能力相应也会受到影响。

假设 11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组织修复能力的强弱。

六、 结语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提出借鉴了生物医学的知识、 概念和相应的理论框架, 在企业组织理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前期宜采用定性研究, 后期阶段将采用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对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对企业组织工程理论的研究将立足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 企业组织工程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 建立企业组织工程理论及其模型;

第三, 研究企业组织工程的运行机制;

第四, 探讨企业组织工程的影响因素, 如组织制度、 组织架构、 组织文化等。

参考文献:

[1] 郭强, 孟宪忠. 基于组织演化的企业基因研究 [J]. 水运管理, 2003(12): 83-85.

[2] 刘延平, 郭纹廷. 企业组织工程理论框架的提出与阐释 [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1): 66-70.

[3] Oppenbeim C. Managers' and Handling of Inform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7(4): 246.

[4] Angela E, Anne M.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0(1): 17-28.

[5] 胡敏, 李劭伟, 赵刚, 艾瑞克·赛伯曼. 人体组织工程学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6]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1982.

[7] Kevin Ford. Competencies in the Real Worl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the Relationally Healthy Organization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2001 33: 25-33.

[8] Daft R L, Weick K E. 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s as Interpretation System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2): 284-295.

[9] 张建中. 免疫与健康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0] 林燕. 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展望 [J]. 企业研究, 2002(11): 51-53.

[11] Neal M Ashkanasy, Charmine E J Härtel, Catherine S Daus. Diversity and Emotion: The New Frontier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3): 307-338.

[12] 徐细雄, 梁巧转, 万迪昉. 国外组织构成多样性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7): 52-55.

猜你喜欢

工程细胞系统
DANDY CELLS潮细胞
WJ-700无人机系统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