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育的本土文化意识
2010-11-26宋欧
宋欧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510420)
大学英语教育的本土文化意识
宋欧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510420)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全球化和知识产业化思潮的持续冲击,同时也受到英语文法传统教学观念的不断束缚。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市场化与精英化、知识性与方法论的种种观念冲突之中,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必须超越传统语言教学的标准化和技术化的不良倾向。在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关注外语教育的价值趋向,而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对青年学生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本土意识;文化交流;素质教育;批判思维
一、从“走向世界”到“立足本土”:全球化视角的重心转移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消除语言障碍,在重视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提高全民的英语意识。然而,在全球化视角下一味地强调“走向世界”的教育目标,不利于在“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中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既是全球化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缩影,又是发展中国家本土化进程的未来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也必须立足本土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其根本的目的不在于仿造西方的技术水平,而是为了学会表述自我的交际能力。
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看法,既然“现代性的激进化或是社会生活的全球化都决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过程”[1],那么现代性的根本后果就是全球化趋向。随着现代性进程而来的教育全球化趋势正在分享着现代性的种种后果。对于中国本土教育来说,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现代化的强国之梦更加突出了立足本土的教育创新观念。在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未来趋向之中,必须遵循教育全球化的既定法则来思考中国民族在全球化教育网络的未来布局,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必须重视本土文化的教育内涵。具有全球视角和中国意识的本土教育,只能是以本土意识来不断丰富教育产业的世界舞台,绝不能放弃自我表述而成为标准的全球化形式。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而“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或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因此在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全球化语境,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实现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然而,现阶段的英语教育却完全充斥着以英美文化为主、完全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各种教学阅读材料,很少涉及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意识的本土表达。英语的专业教育正在日益趋向于培养符号翻译的高级技术性人才,而完全忽视了英语教育对本土文化本应承担的传播义务和历史责任。我们国家目前正致力在世界各地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向全世界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而令人迷惑的却是国内汉语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和英语学的导向问题。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文化全面复兴,中国本土知识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其全球化。然而,要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声音如此微弱倒不是因为中国学者的英语表述能力不够,更多的是由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匮乏。
二、从“引入西方”到“输出中国”: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导向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何兆熊教授指出:“我认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国家对所有大学生在德育、体育等方面提出的共同要求外,在专业方面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较高的英语技能,较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较高的人文修养,较宽的相关知识面。”[2]国内高校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本身和补充的背景知识往往只是局限于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念。因此,虽然学生或许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去理解和表述西方文化,展开深入的主题讨论和交际活动,可是他们却往往没有能力用较为准确的英语语言表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某些核心观念和传统习俗。这个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价值困惑。
重视英语教育对双向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首先必须要协调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对话和互为补充的历史关系,不但要更加准确地掌握语言的表达及语言沟通的基本能力,还要掌握语用交际和文化交流的必要素质,同时也应该明确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价值导向问题。正如卢红梅指出,“松、竹、梅”在汉语语境中能使人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和“高风亮节”等附加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内涵,但是如果将它简单地直接翻译成pine,bamboo,plum的英文单词,或许只能指向这些符号本身的所指实物,却根本就不能使英语民族的读者具有汉语文化语境下的同样价值导向和意义联想,因此也就完全使其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3]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应该是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在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真正达到利用英语能力进行平等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而广大英语教师则应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念对比,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水平,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文化价值观念的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英语教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教育。
张公瑾在《语言文化学教程》中明确指出:“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4]因此,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导入本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是积极而肯定的,而融入本土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才能算是全面完整的素质教学过程。然而,这种关注中西平等交流的语言文化学的教学理念在某些技术性和实用性的语言教育方针之下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工具性的教育理念不但不能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来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利用英语能力达到引入国外先进文化和输出中国文化的双向交流目的。
三、从“世界公民”到“本土意识”:英语教育的批判思维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何其莘教授指出,我们国内的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5]在国内的外语教育界,语言翻译的技术主义长期以来困扰着英语教育的思维导向,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技能的短期目标要远远超越于语用知识和文化语境的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早就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批判思维的素质教育在其他学科的专业教育中已经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而这种人文学科的基本素质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却完全消解于 “世界公民”的未来憧憬。
若将批判眼光转向英语教育强国印度就会发现:虽然英语教育在印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印度的语言教育致力于保护母语,尽可能使儿童接受母语教育,以保持国家语言的多元化性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也有年青一代为了提高经济地位选择放弃使用母语而转向英语,但是印度各级政府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实现本土化的语言教育目标,甚至动用外交攻势来推动印地语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母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载体,强调母语教育实际上就是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比印度的语言教育状况,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交际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为主的英语教学也是全部聚焦于来自英美世界的科学技术、历史习俗和文化精神。国内已经不少学者撰文强调我们国内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目的语文化”,但是却仍然没有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因此,不难发现我们对英语文化的教育现状就是:学习者对于欧美流行文化如数家珍,对于西方世界仰慕的孔老夫子却不知译为“Confucius”,更不知“儒、佛、道”为何物;更具有反讽意味的则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中国古典名著在英语世界中只有西方汉学家才真正会感兴趣、敢翻译,而中国当代的所谓知名翻译家却大多数以翻译引进外国名著才成名成家。
因此,针对英语教育的“技术崇拜”,也针对“世界公民”和“本土意识”之间的失衡状况,国内知名语言学家杜诗春先生曾指出:“我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语学习和写作”;与此对应的,孙骊教授也指出:“有的人英文可以说极好……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中国古文功底极好。这和学习英文能有什么关系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强调以英语作为目的语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同时加强汉语的学习效用,以本土意识的批判思维来积极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质与人文修养。正如杜诗春先生所强调的:“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这是外语教学的内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市场化与精英化、知识性与方法论的种种观念冲突之中,大学英语的各种教学活动不但要树立以英语为目的语的“知彼”文化观念,更要培养面向母语文化的“知己”历史意识:它必须首先超越传统语言教学的标准化和技术化的不良倾向,在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关注外语教育的价值趋向,从而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则更应该对青年学生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
[1]Anthony Giddens,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1-22.
[2]何兆熊.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2003(2):46-50.
[3]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10.
[4]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26.
[5]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H319
B
2010-03-05
宋欧(1968-),男,广东兴宁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工商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高等教育研究。
1001-8794(2010)11-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