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情结 —写在《连环画报》改版之际
2010-11-25牡丹江师范学院张应力
牡丹江师范学院 张应力
永远的情结 —写在《连环画报》改版之际
牡丹江师范学院 张应力
我与《连环画报》的缘分怕是永远也分不开了,从稚气未脱的少年到知天命之年,她都伴我一路走来。寂寞时,她如一丝清风袭来,用线条、用色彩、用故事开启你的心智;疲劳时,她如一碗佳酿,神奇般地让你放松,感到生活的美好。
从当小读者时,我就喜欢照着《连环画报》上的小人画来画去。那时的彩页少,我就自我表现地把整本画报用12色的水彩笔都给填上颜色。然后,借给小伙伴们传看,那在当时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正是这本心爱的画报引领我考上了大学,走上了美术之路。
那时的美术刊物非常少,各种画刊加一起不过五六种,而《连环画报》则是所有专业人员和业余美术爱好者最钟爱的刊物了。在当年那可是时尚、前卫、实力的代名词。从大画家黄永玉、周思聪、方增先、朱乃正、孙滋溪……再到后来红极一时的范曾、沈尧伊、陈逸飞、冯远、陈丹青、罗中立……哪一个人的作品不曾发表于这方宝地?
而真正促使我开始下定决心从事连环画创作,还要追溯到1979年初,那时我上大一的下半学期,有同学传看《连环画报》第3期刊出的水墨连环画《伤痕》,而且还说那是咱黑龙江的几个“知青”画家画的。画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仿佛就是身边的朋友;精巧的构图错落有致,使用了电影的手法;淋漓的水墨技巧,展示着画家的才情与个性。我抢过同学的画报,一个人跑回宿舍,躺在上铺把那四十几幅小画看了一下午,还记得那一夜,我失眠了。
没几个月,《连环画报》又登出了这几个小子画的连环画《枫》,而这一次的震动远远超过了《伤痕》,画家刘宇廉、陈宜明和李斌的名字也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记得当时他们的名气可要超过教授我们的大学老师,上届同学和班上几个老“知青”同他们是战友,每每讲到他们时我们就像听神话似的。当时,他们画的速写以及从他们手里传出的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等海派画家的素描头像照片,也在大学的校园里疯传,这些作品至今我还保留着。
后来,在省美术馆的一个画展上分别展出了期待已久的《伤痕》和《枫》的部分原稿,尽管那玻璃镜框很普通,但还是有许多人在围观,而我则是站在作品前时间最长的人。后来,在学长的引领下,我曾不止一次地逃课去看李斌创作油画《舍得一身剐》,再就是跑到省京剧团地下室潘蘅生的家,看他画水墨插图。同样的“知青”生活经历,加之对连环画的钟爱,终于让我也走上了连环画这条“不归之途”。
遥想当年,我曾得益于老编辑费声福、童介眉等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们给我的约稿和点评书信,我至今还珍藏着。1986年费声福先生约我赴京改稿,我走进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院,看到那绿树掩映的《连环画报》编辑部窗口,我真有点朝圣的感觉。记得当时我斗胆向编辑提出能不能给我看看其他画家的原稿,文编吴锦男老师从旧书柜里拿出了几套连环画原稿让我欣赏,至今我还记得有杨克山的水粉连环画《山羊》和李斌的黑白连环画《第三帝国的兴亡》。杨克山的厚重与洒脱,李斌的细腻与脱俗,给了我无尽的震撼,好像当时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有人说,画连环画的人眼睛都很“毒”,这在我这儿是灵验了,这一眼让我记了一辈子,也影响了我一辈子。那天中午,吴老师还带我到她家吃午饭,尽管是家常便饭,但身在异乡的我比吃家里的年夜饭还香。回家不久,我又写信给吴老师,求她能不能向住在她楼上的沈鹏先生索一幅墨宝。没想到十几天后,我真的收到了她寄给我的书法大家沈鹏先生的真迹。这作品在今天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它成了我们家的“镇宅之宝”。这意外的惊喜是《连环画报》的馈赠,也折射着老编辑们的朴实和真诚。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连环画伴我走过许多年,放不下的笔,割舍不了的情。每当看到有为连环画而殉情的(雷德祖、高燕等都是因此劳累过度),我就发誓封笔连环画,不再染指。可阴错阳差,所在大学又因我而开设了连环画专业,本想画油画的我又教授起连环画。一年的教学,徒儿还挺长脸,在2009年第6期《连环画报》“一题多画”专栏征稿中,我的学生连中三元,有三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第9期中又有一人获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的尤劲东教授还给予了中肯的点评。记得刚拿到刊物的那一天,徒儿们高兴地唱了起来,本来是他们请我喝酒,可兴奋的我在结账时买了单。
人怕鼓励,又何况我常在“连坛”转,哪能不湿鞋。一高兴在《连环画报》年度最后一期的“一题多画”中,我又重操旧业,和徒儿们一起画起来。结果是我画上去了,拿了个一等奖,把徒儿们给画下去了。高兴之后是不安,一是咱这么大岁数的跟人家孩子一起比,没啥光彩的,还有许多老将没出山,让我捡着了;二是“连坛”后继乏人,新人还差那么一截子,我辈仍需努力啊!
时逢虎年,《连环画报》改头换面,虎虎有生气,“保鲜膜”,骑马订,大画面,重量级,高水准,真的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看到汪晓曙院长忙里偷闲笔耕不辍,李晨教授不断超越,精品叠出,李斌先生又用一年的时间重拾旧梦,着实令人感动,这是连环画独特魅力的感召,是编辑部几代同仁的人脉,更是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前生后世”的缘分。
我爱连环画,我爱《连环画报》,我更爱喜欢连环画的读者,是你们让我跟着前辈的脚步走到今天,还将走向未来……
2010年2月28日 于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