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深圳”的现实考量
2010-11-22谈乐炎深圳报道
文|本刊记者 谈乐炎 深圳报道
“低碳深圳”的现实考量
文|本刊记者 谈乐炎 深圳报道
深圳作为低碳试点城市,对于全国而言,并无十分普遍的意义,深圳的低碳之路本身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晚上8点半,深圳市内很多地标建筑集体熄灯。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市民们沉浸在黑暗中,欣赏皮影戏、听着不插电的民谣吉他弹唱。
这是2010年3月底的一天,和中国另外33座城市一起,深圳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对于深圳这座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熄灯一小时意味着什么?广东电网深圳供电局市场及客户服务部副主任陈海峰给出的答案是,100万度电,折成煤炭消耗量就是350万克煤。
深圳对于打造低碳城市充满决心。
早在2009年9月初,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经济先锋城市”的概念。
2010年1月16日,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深圳转变发展模式的需要,也是深圳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历史责任”,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4月13日,《深圳市2010年改革计划》以《政府公报》的形式对外公布,其中包括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
“深圳的低碳发展在全国行动较早,遇到的问题也最早,是在摸索中逐步积累”,综合研究院(深圳)副院长郭万达说。
好底子下的难以为继
“深圳没有传统产业的包袱,它的产业基本符合低碳的要求,碳排放强度已经接近日本和英国,起点是比较高的,选择深圳作为示范点也是希望它在原有好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广东科学院院长陈勇对本刊记者说。
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市全市万元G D P能耗较低,该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其数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能耗的48%。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对新型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依赖和重视,2006年时,煤电、油电供电量还居于城市终端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仅两年后,比值已经降低为33.57%。
能源结构的转型,直接受益于这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比如在2008年,深圳市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高新技术、物流、金融与文化四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深圳如同一列和谐号,急速前行,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7倍。
狂飙突进的道路上,它也提前遇到了一些别的城市尚未遭遇的新问题,比如“四个难以为继”——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与广东省其他地区相比,深圳的二氧化碳总量排在第5位,但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省其他城市,政府在发展低碳问题上算是意识比较早,底子确实有,同时问题也是最突出”,在郭万达眼里,深圳率先走低碳经济这条路,与“四个难以为继”密切相关。
事实上,而立之年的深圳,从未停止转型的思考。2010年2月11日,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未来5年深圳将斥资百亿推进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总目标到2010年形成6500亿元总产值,其中新能源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国家新能源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
“6500亿,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郭万达感叹道。
非典型样本
深圳的低碳经济之路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按照深圳市政府计划,从2005年开始算起,到2020年,深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必须控制在2.3%~2.8%,只有这样,到2020年时,整座城市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才能控制在3300~3600万吨。
显然这不是一件易事。
低碳经济转型道路上,能否更快前行的一个保障,来自于这座城市中的企业,“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低碳经济战略的重要主体。”
在深圳,东部华侨城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它坐落于中国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由华侨城集团斥资35亿元精心打造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早在2000年,该企业便开始规划自己的低碳之路。
项目初始,就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披荆斩棘”之路——开发山路尽量不破坏原植被,这就给开发进程及成本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东部华侨城之所以“自设障碍”,来自其“创新保生态、生态保创新”的全新开发理念。
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莎莎介绍,园内开辟了生态特色交通,同时充分高效利用能源,如风力发电站群,风光互补路灯及太阳能庭院灯等,每年节电95万度,14万平米的湿地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用于园林绿化、茶田灌溉。
企业广泛使用低碳技术意味成本的增加,在短期内看不到丰厚获利的情况下,深圳东部华侨城管理人员也坦言,收回成本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低碳发展之路就会显得犹豫不决。尽管成本巨大,但汪莎莎也有着自己的考虑:“我们要是的低碳理念,同时这也是企业宣传产品很好的亮点,再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就可以在低碳经济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在低碳之路上,深圳先行全国,然而在众多专家的眼里,深圳作为低碳试点城市,对于全国而言,并无十分普遍的意义,“让中国都发展成深圳这样的低碳水平,显然不现实。”陈勇说,对于中国其他发展中和后发城市而言,没有良好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产业结构调整、低碳技术使用、人才引进、政府支持的瓶颈将会更加突出,深圳的低碳之路本身也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典型系统的案例,除了政府推动外,来自国际组织以及全球低碳先行国家的助力也很重要。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气候组织申报的英国“全球战略规划基金项目(S P F)”——“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项目2009年8月7日在广州正式启动。预计在2011年制定出“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帮助广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幅度节能降耗。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气候变化与能源处领事 Tim hason(韩天恩)介绍,实施该项目的目标是帮助广东省及深圳市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非常愿意支持中国,包括广东和深圳探索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增长(这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Tim hason说。
低碳发展“三驾马车”
低碳城市的关键之处何在?
“低碳三驾马车”,这是郭万达给出答案,郭万达认为,深圳乃至全国低碳发展都必须依托新城区、工业园、老城区这“三驾马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就有了载体。
按照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的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光明、坪山新区等地区为试点,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试验和示范任务。
如今,在这光明新区区域内,所有新建建筑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而另一个试点坪山新区,是深圳市东部主要工业基地。它也是继光明新区之后深圳设立的第二个政府直接管理的功能区,也是作为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将作为创新基层管理改革试点的又一个全新功能区。
从2009年建立之初起,该区就定位于打造“低碳生态之城”,在全球范围内邀请知名的规划设计公司参与坪山新区中心区的概念规划设计,而低碳模式将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郭万达认为,未来的10~20年,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是“蜂速”发展时期,新区作为“低碳第一驾马车”至关重要。
作为第二驾马车的“工业园区的低碳”,在郭万达看来,就是新产业的发展布局,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新能源。
深圳市政府颁发了《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2009—2015)》,目标在2015年新能源(包括核电)发电装机总规模占全市总装机规模的一半以上,重点培育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及核电配套等产业,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新能源产品研发,鼓励新能源产业化。
老城区的低碳建设是低碳城市发展中最实际的一环,被称为“第三驾马车”,包括建筑节能、交通、市民本身的消费观念。
实际上,早在2006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节能条例》,对既有建筑进行大规模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节能100%达标,2008年,建筑节能减少碳排放95万吨。
2009年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完成了大型公建动态能耗监测平台首期试点工程,全面启动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颁布实施了《深圳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确立35个首批节能改造项目,改造建筑面积约129.1万平方米。
首批改造试点项目包括市民中心、市委办公楼等重点单位。36个大运会体育场馆维修改造项目也全部增加了建筑节能改造的内容。另外,全市共确立了44个太阳能示范项目,其中15个为国家级太阳能示范项目。
在这一年,深圳市成功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如今,中国很多城市都在试图让城市在低碳的道路上快步向前,也陆续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全球性保护组织WW 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河北保定市,目前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新能源企业达160余家。
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目前城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远没有达到低碳要求,但这并不妨碍它谋划自己的低碳之路,这座城市已经制定出《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
“现在深圳也是在摸索中逐步积累经验,谈经验还早,我们希望别的城市能看到深圳正在为低碳做的事情,选择性借鉴一些做法。”郭万达说。
(辛颖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