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边筑起钢铁屏障

2010-11-19程连木张立军黄建华

解放军生活 2010年11期
关键词:营房哨所军区

程连木 张立军 黄建华

雪域高原西藏,一个连氧气都吃不饱的“地球极地”,绵延着3000多公里的漫长边防线。

在这里。戍边卫国不仅仅意味着责任与使命、牺牲与奉献,更意味着胆识与魄力、奋进与创造。在这里,西藏军区部队广大官兵,战天斗地,英勇无畏,多措并举保障部队战斗力提升,开创了世界军事训练史上的数百项第一,用忠诚和实力捍卫了西藏边防的和谐与安宁。

吃出战斗力

西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官兵主要靠吃从内地运来的冻肉、脱水菜等维持生存。因为脱水莱维生素含量极低,官兵们不同程度患有头发脱落、嘴唇干裂、指甲凹陷等维生素缺乏症。

吃,连着官兵健康,更连着部队战斗力。自进军西藏以来,西藏军区各级党委班子都将“吃出战斗力”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连着一茬抓。

1952年,西藏军区在雪域高原开垦出5000多亩荒地,使莲花白、土豆等10多个蔬菜品种落户生命禁区,驻藏部队首次通过自产自给方式吃上新鲜蔬菜。

初战告捷,“接力战”启幕。1996年,塔克逊哨所从内地请来20多名技术人员,三年接力终于栽种出第一棵绿油油的冬白菜。2005年,在“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的昆木加哨所,官兵从低海拔地区挖土上山建温室菜棚,结束了建哨以来种不出蔬菜的历史……

据西藏军区司令员杨金山介绍,为改变驻藏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的现状,仅1994年至1997年间,各级就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大力扶持农副业生产,完善军分区、旅团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改善驻藏官兵膳食结构。他们与军地科研单位合作,建成了“拉萨农业生态实验站”,实验推广蔬菜、粮食等优良品种159个,并从国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稀品种,实行“洋菜中种、南菜北种、夏菜冬种、野菜家种”。从此,彻底告别吃脱水菜历史和维生素缺乏症,部队全年实现蔬菜自给达8个月。

近年来,他们相继推出六菜一汤“营养套餐”和“抗缺氧套餐”。战士王化2006年从浙江入伍到山南军分区,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每天都能吃上土豆炖排骨、红烧茄子等荤素搭配的“营养套餐”。从2007年起,入伍到那曲的新战士到达当天,便吃上了加入雪莲花、灵芝、党参等具有抗缺氧功效天然药材的“抗缺氧套餐”。

如今,就连在西藏最偏远的边防哨所,也能做到“营养套餐”天天吃,“抗缺氧套餐”周周有。驻守错那的边防某团官兵感慨万千:“过去走路都喘粗气,现在三五天一趟巡逻执勤下来感觉依然轻松。”

“世界屋脊”建起一流营房

“夏住水帘洞,冬居水晶宫。”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一些边防部队官兵依旧住的是“干打垒”。

长期以来,以住房难为重点的“六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官兵安心戍边的重要因素。一些官兵身在边防心不安,想方设法找关系托门路要求调回内地,有的甚至直接要求转业或退伍。

为彻底解决“六难”问题,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西藏军区自2008年起,在总部和成都军区关心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对数十个边防一线点营房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整治。

2009年大年三十,海拔44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官兵迎来最令他们难忘的一个除夕:官兵从住了几十年的低矮陈旧、土石结构的简易平房,搬迁到保暖节能,功能齐全的二层楼房。团营房股助理员张君介绍说:“新营房不但美观坚固,而且墙面采用了现代高科技聚胺酯硬发泡和高级保温材料,阳光棚采用进口双层罗普斯金保温材料,既能阻止热量散失,又能抗击8级以上大风。”

为打造“世界屋脊”一流营盘,他们组织20多位建筑、电力等部门的专家,先后10多次奔赴边防一线调研,赴东北漠河、新疆神仙湾等驻高寒地区部队取经,把“实验室”设在雪山哨所,先后开发20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较为彻底地解决了边防住房难、取暖难问题。

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年均气温零下9℃,夏季地表下永冻层常出现软化松动现象,哨所地基多次塌陷。他们采用片石气冷、深挖灌浆等技术成功解决这一难题。

截至今年7月,西藏边防一线点营房整治两年规划顺利完成,边防部队戍边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边防一线哨卡官兵全部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配套新营房,室内温度平均提升了5~10℃,并节能30%。同时,战备库室、文化娱乐室、电视、电话、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善配套。

“保暖营房”托举戍边壮志。过去,边防官兵想方设法找机会调离西藏。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官兵们不仅安心边防,而且扎根边防、戍边报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一批高学历人才主动要求留了下来。目前,西藏军区研究生学历已从2001年的28名增加到379名,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也从2001年的27.8%提高到现在的79.8%。

健康档案保健康

在西藏高原边防部队,几乎每年都有官兵因健康原因献出年轻生命!

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带领工作组在边防一线部队调研时,突发“高原性心肌梗塞”,拉着马尾巴倒在边防线上;某边防营年仅28岁的机要参谋李建华,1995年9月突发高原心脏病病逝;边防某团战士彦利兵在战术训练中突然倒地,再也没有醒来……

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西藏军区历届党委班子都把官兵的健康看得比天还大,将抓健康的接力棒一届届传承至今。1955年10月,西藏军区总医院设立高山病科,从生理、生化等基础环节对高山病进行探索。此后数十年,西藏军区持续将大量经费投入到高山病药物的研制上。1993年,我国防治高山病的第一种口服药物——红景天口服液、红景天胶囊在西藏军区总医院问世。1999年,“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等一批防治高山病的强效药陆续研制成功。从此,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急性高山病被彻底攻克。

2007年,西藏军区成功研发出《官兵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这一系统,他们将健康指标细化为30多个具体要素,给全区官兵一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明确规定:官兵的住院、就诊、体检等情况必须记录在案。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使得官兵健康保障形成良性循环。

2009年底,西藏军区卫生部门调查显示,边防官兵急性高原病救治成功率达到了99%以上。近10年来,部队在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驻训27次,没有出现过一次非战斗减员。

“精神食粮”提起精气神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这句流传了数十年的顺口溜,曾经是西藏边防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文化生活的缺乏枯燥,加之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一些官兵出现恐惧、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西藏军区政委郎友良深有感触地说:“在西藏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官兵们戍边卫国光靠铁的纪律不行,必须得有那么一股子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为保证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西藏军区将“精神食粮”工程建设纳入部队全面建设总体规划,先后投入2500万元建成团以上单位军史馆33个、基层单位荣誉室716个,建成军乐队、龙狮队、秧歌队26支,构建了“雪域边疆文化工程”和“军营网络文化平台”两大文化品牌,满足官兵求知、娱乐、健身、成才等多方面需求。

走进海拔5000多米的则里拉哨所,笔者看到,官兵轻点鼠标,就可以选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节目,下载流行歌曲,阅览各类书刊,足不出户尽享丰盛“文化套餐”。

给官兵一个好心情,让官兵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近年来,西藏军区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每年组织200余名心理骨干下连“当兵”,与官兵交朋友,拉家常,排忧解难;开通心理服务热线126部,在局域网上开设“官兵留言”、“情感互动”、“畅所欲言”等栏目,给官兵提供合适的心理沟通平台。今年7月,西藏军区还建成了首个高寒山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场,官兵们在“飞越自我”、“凌空跨越”等心理行为训练中既能有效缓解恐惧、抑郁等心理压力,又能磨砺战斗豪情,深受官兵欢迎。

如今,西藏军区已形成心理医生、政工干部、卫生员和思想骨干“四位一体”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建成“团有心理咨询室、营有心理辅导站、连有心理服务员”心理服务工作体系,先后对157名有心理疾病的官兵成功进行了干预和疏导,对高原环境感到难以适应的官兵从原来的61%下降到现在的9%左右,以心理服务为主导的“精神健康工程”正成为激发官兵昂扬斗志,促进战斗力生成提高的“加速器”。

责任编辑/李芸

猜你喜欢

营房哨所军区
自我选择
夫妻哨
夫妻哨
詹娘舍的三位“亲人”
营房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浅谈如何科学构建现代营房的功能规划体系
菲将黄岩岛划入西部军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