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强军之梦的人生轨迹
2010-11-19吴锐军
吴锐军
高翔,1931年9月出生,1949年9月入伍,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到空军学院担任教员,1991年在空军指挥学院技术五级教员岗位上离职休养。高翔曾主持参加15个研究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空军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1项。离休后继续装备需求论证和弹药毁伤效果方面的研究,多次为总参作战部和总装综合计划部提供针对性研究报告。
成长于新中国第一次空军轰炸任务
1951年11月底,高翔作为空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的空中领航员来到抗美援朝战场,不久即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空军轰炸任务。高翔回忆,这三次轰炸大和岛的战斗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一次无功而返。他后来作为战果调查组成员登岛了解战场情况,看到了空军战役进攻对整个战役的决定性影响,也看到了年轻空军存在的巨大不足。三次轰炸大和岛的战斗经历对老乡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脱离了单纯的战斗指挥员角色,开始理性思考空军的战略地位和战役功能。
做一个空军战略转型的先头兵
1958年10月,空军指挥学院的前身空军学院组建不久,高翔即来到该学院当时规模最大的领航教研室任教。高翔回忆到,当时刘亚楼司令员对领航员的评价让他记忆深刻:“领航员不仅是一个战斗指挥员,还要有战略家的意识和战役筹划的能力。”此后,高翔将注意力逐渐转到了作战研究领域,参与了该学院作战研究室的组建。高翔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全军5个作战研究室中,只有他们这个研究室能经常解决一些很实际的重大问题。
他率先提出空军要重视发展进攻力量,奠定了空对地武器发展的模式和方向。1991年,高翔开始探索作战指挥领域,专门进行了某“战役进攻兵力使用”课题的研究。此后,他几次向总部、空军提议发展空中战役进攻力量,而那时全军还无人提出空军攻防兼备的思想。
他率先提出了武器装备发展的效费比概念,为总部决策提供依据,对整个空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提议淘汰强5型飞机,引进新的机型替代。高翔在经过仔细测算论证后,认为调整航程和改进弹药系统后强-5型飞机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实验结果证明高翔是正确的,这使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经费,当时的空军副司令林虎对此专门给予了肯定。
他率先在全军使用“运筹优化理论”研究作战指挥问题。在这之前,原有的基数法理论是基于机械化战争时代陆军常规武器的使用方法,根本不适用于现代空军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2000年初,高翔在作战指挥领域开始引入军事运筹学理论,逐渐建立了现在的作战运筹这一跨领域学科。后来,他们在一些科学杂志上了解到,美军也只是在2001年才开始使用这一方法。
他强调体系建设思想,直击我军建设中的一些要害短板。高翔研究各国空军发展现状后,认为中国空军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配套的体系,比如缺乏战术突击兵器,缺少轻型作战飞机。他曾几次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尖锐地指出强-5型飞机后继无“机”的问题。
对事业的热爱不需要理由
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办公室堆满了如小山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是高翔离休后十九年来的工作状态。记者询问高翔教授,退休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动力在哪?他脱口而出,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一个是源于献身空军的使命感,一个是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简而言之,对空军事业的热爱不需要理由。
离休不离岗位,淡看名利取台。高翔刚退休时,每月的返聘费仅为100元,后来增加到200元,现在也不过1000元,某些军工企业多次以诱人的报酬邀请他为其产品作宣传,他想都不想就拒绝了。高翔觉得,做课题报个“奖”太麻烦,为此付出的功夫还不如用在课题研究上,只要自己做出的成果对于空军有实用价值,能帮助解决总部的一些难题就行。高翔身边的人透露,他并非不知有人说他傻、说他倔,但他只是笑笑而已,依然埋头默默进行自己的工作。高翔告诉记者,虽然奖项对自己已经毫无用处,但并不希望伴随身边的年轻教员完全学做自己,今年就打算为自己组织的研究课题申报一下奖项。
以踏实的作风培养新人,以课题研究提高学术水平。谈及现在学历教育的现状,高翔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有基础知识薄弱、重技巧轻实践、重务虚轻落实、思维保守不扩散等等。高翔的第一个研究生刘学军回忆,高翔曾在某年夏天去某国家靶场测量航弹爆炸数据,借住在老百姓的简易房中,忍受蚊虫叮咬2个月,亲自测量每一个弹坑,从而拥有了自己的爆破计算公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空军指挥学院拥有了一批军内外知名专家。如空军首席专家徐
(原副院长)、战役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寒松、著名教授叶江华、作战运筹教研室主任王俊等等。据了解,空军装备研究院还曾专门派遣学习人员来院,指名要求做他的研究生。
研究计算机模拟思维系统,把思想的财富留给接棒的后人。记者在谈话中询问高翔,打算这样工作到什么时候?高翔回答的时候叹了口气:“自己年龄也大了,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估计还能支持两三年。”他认为,就一项研究领域来说,没有连续、长期的研究和重大课题参与就不能培养出来专门的领军式人才。但现在,“弹药毁伤效果计算”和“作战需求论证”两个领域在整个空军后继无人。早在前年,高翔即开始论证计算机模拟专家思维系统的可行性,但多数人认为该系统研制难度太大。高翔向记者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笑着说“所有的数据和研究思路都在这里面呢”,他不能带着这些东西进棺材,医学领域已经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专家思维了,我们同样也应该可以,因此决心明年搞出这个计算机模拟系统。
生活侧影的他同样精彩
该学院战役训练中心副主任张寒松告诉记者,高翔是一个生活方式比较简单的人,但也是一个真性情常常外露的人,生活侧影中的他其实同样精彩。高翔的办公室常年挂着作战地图,年近80高龄的他依然对东南沿海的军事地形地貌如数家珍,进行兵力运用推演不顺利的时候,常常会急得自言自语:“仗不能这么打啊!”
休息即是工作,工作即是休息。在高翔脑中,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逢重要节假日难以招雇到保姆的时候,高翔就显得特别焦急,因为他需要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伴,结果就没时间去办公室工作了。今年国庆患病住院期间,他在每天8点、10点、14点三个比较固定的时间点经常打电话询问课题组工作的进展情况。年轻教员李莎甚至总结出,高翔问的频率最高的话语是“活干得怎么样了?”但从未出现过的话语却是“这个活有多少钱?”作战运筹教研室易扬副教授给高翔送去80多页上报总装备部的研究报告,小六号的字体年轻人看起来都累,并且附带了大量需要审核的各种数据,本以为他会看上个五六天,结果他一晚上就看完了,这让他们感觉十分震惊。
关注最新的军事动态就是他的业余爱好。高翔身边的人回想起来,如果说他有爱好,那就是翻看一些订阅的杂志报纸。高翔在略有空闲的时候,会看一些有关中国地理的杂志和参考消息,尤其关注参考消息上最新的军事发展情况,比如有关美军装备发展的最新介绍。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时候,高翔经常会就一个不清楚的装备细节问题刨根问底,在组委会安排大家旅游观光的时候,自己则一个人在酒店客房整理刚刚获取的信息资料。
老教员的治学风采折服了周围的人。2000年,高翔腰椎受伤后经常疼痛难忍,有人劝他少工作多休息,他则开玩笑说,自己是干教学工作的,经常动动脑子,有益身体健康。年轻教员向他求教时,即便是最粗浅不过的小问题高翔都耐心解释,甚至详细到用画图来辅助说明。某次,年轻教员李莎询问一个高翔曾在内部教学会上解释过的问题,高翔误以为自己漏讲了该内容,于是第二天就做好课件给教研室的全体人员重新解释了一番。谈及此事,李莎至今觉得有些惭愧。
采访结束与高翔教授告别的时候,记者感到他枯瘦的手掌中传递着温和的暖意,心中突然想起了《纪念白求恩》文章中的一句话,“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责任编辑/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