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
2010-11-18吴李萍
吴李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受到青睐,逐渐被教师所重视,成为热点。《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设定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的目标。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时得到的点滴体会。
一、为什么要培养语感
语感敏锐的人读到“春天、新绿”这样的词语,头脑中就会自然出现与下面的画面相似的形象——朝阳里,初春的草丛中或树枝上冒出几片嫩绿的毛茸茸的叶子,上面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一种振奋,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所读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感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这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靠“架空分析”、靠字词“训诂”、靠“填括号”练习、靠“题海遨游”等是没有什么用的,而要靠教师科学的、充满感情的诱导、靠学生充分的阅读(包括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以及一定量的作文实践体验才可能获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理性、轻感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对于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乐此不疲。时间长了,学生被训练成阅读的“机器”,对于生字、句型、修辞等知识点对答如流,而对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感悟却不深刻,若有若无。好的文章总能给人以思想的洗涤、心灵的震撼,但其表现形式却是含蓄的、隐晦的,教师无法进行灌输,无法替代感悟。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并予以合理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
根据教学经验和心理规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1.加强朗读,积淀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文章的优美意境、传神描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都能得到充分体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加强朗读训练是诱发学生语感重要的手段。就朗读形式而言,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等,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抒情类的文章,比较多地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来教学,如《三亚落日》《鼎湖山听泉》;说明类的文章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采用小导游介绍的方法,讲述有关《麋鹿》的故事、《夜晚的实验》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就要求同学们通过演课本剧,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熟读成诵,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语感
人类自出生起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就是感觉,人的感官受到图像、声音等刺激时瞬间产生一种直觉的反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从而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
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委婉抒情的乐声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阿炳独坐在二泉池畔,沉思往事的情景。如泣如诉的琴声表达出阿炳对命运的抗争。教学《卢沟桥烽火》时,通过播放与此有关的“卢沟桥事变”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情境的创设把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的表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3.品词析句,提升学生语感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通过分析、比较,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细细品味,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如教学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学生初读感知后,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说说喜欢的原因。一位学生说:“我特别喜欢第一小节,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在大人的眼中,孩子们像小天使一样活泼可爱。”另一位喜欢课文第五小节的学生说:“因为这一小节中,那密密层层的海棠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花开得那么旺,让人感受到了海棠花的旺盛的生命力。”此时的课堂像是炸开了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纷纷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谈出自己的看法。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都无疑表明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敏锐感受。
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正如费尔巴哈所讲,“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才能从优秀的篇章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的生活中学到知识,从而受益终身。◆(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