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积极作用
2010-11-18徐晓情
徐晓情
【摘要】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的第一道防线,理应与财务报表审计一样受到重视。2011年我国从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开始,逐步强制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计报告的披露。如果说2011年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独立于财务报告审计的第一年,那么从审计意见视角来看内控缺陷的时间不长,就此话题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本文对披露了2013年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披露与未披露内控审计报告、被出具标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之间的不同,并提出实际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控评价报告 内控审计 内控信息披露
一、研究背景
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五部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规范体系自2011年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扩大到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2013年进一步扩大到一定规模以上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
通过归纳所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得到,2011、2012、2013三年中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目分别为230家、948家、1141家,其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分别有5家、22家、45家,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32%、3.94%,2011、2012年被出具非标的公司中有16家做出明显改进。深入分析和研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能够对市场上的其他公司起到借鉴作用,并判断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对于金融市场秩序、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有用性等是否有正面意义。
二、数据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
2011年起我国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尤其对纳入强制范围的企业做出具体规定。3年以来,披露比例从9.82%攀升至44.97%,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广: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全部涉及,强化了对内控信息的披露,提高了自我评价报告的有效性。
(二)内控报告披露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关系
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是衡量上市公司财报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揭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问题。我们观察财务报告审计意见这一指标与是否披露内控评价报告之间的关系。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前的2007年,披露内控报告的144家公司中,有4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占2.78%,而未披露内控报告的718家公司中,有62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占8.64%。也就是说愿意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更高。而当年86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8家被出具财报非标意见,占7.66%。
对比现在内控披露要求普及的2013年,表2显示同样的占比分别为3.42%、3.22%和4.76%。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其一,强制披露内控的范围变广,不再只是内控良好的自愿披露的企业披露了内控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被强制纳入了范围;其二,纳入范围扩大之后,整体的财务报告质量有所提升,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例降低。
(三)内控评价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关系
将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公司进一步分析可得,其中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其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率仅为1.64%,而内控审计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其财报审计也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比率是46.67%。高质量的内控信息披露对于财务报告的可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内控审计意见与证监会处罚的关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除了能够帮助企业规避财务报表舞弊、信息披露违规之外,还应当能够帮助企业合法合规的进行经营、融资、投资活动。通过表4可以看出全年共有23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处罚,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1141家公司中仅占其中4家,而未披露内控评价报告的1396家公司中有19家受到处罚。未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及其审计报告的公司更高比例受到处罚。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帮助内控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统计结论,我们不难看出自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对于企业信息披露可靠性、生产经营合规性有着促进作用。
在监管层面,政府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范围,严格规范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内容;在上市公司层面,企业应高质量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健全以内控评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全面监督体系;而审计咨询机构层面,内外部审计师应当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强化独立性要求。我国当从多方面努力,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丛光.2010.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财务与金融,4:33-38.
[2]田勇.201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南方金融,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