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2010-11-18仵明丽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历届政府都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建设小康社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任务。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的路摆在我们面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为了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乡村发展的历程,归纳其演进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得出这些国家的乡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 欧美 科技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我们的党和国家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首先应该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书记曾经说过,即使我国的城镇化达到70%以上,依然有4~5亿人留在农村,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家园,新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如果农村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局面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生活也不会得到较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设新型农村是所有国家或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目前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家的城镇化率平均在85%左右,乡村建设是无疑是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些国家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也积累了一些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
(一)美国农村发展
工业革命之前,美国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5%。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美国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美国农村建设的过程。到了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标志着美国的农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美国农民人口仅有200万左右,农业产值仅占全国总产值的1%,但美国政府依然十分重视农村发展。纵观美国的农村发展,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在农村建设中大力推生物技术的应用,美国的农业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代表。根据资料显示,美国在生物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年增幅超过了15%,美国农民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监控土壤的成分、识别病菌,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美国的很多农村都采用了滴管技术,水分的营养直接到达植物的根系部位,节水高效。
二是发展信息农业。美国的农业是完全市场化的,农场主根据农业市场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行为,做出合理的生产和销售决策。由于美国农产品出口比率大,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约束,为此,美国农业部为其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农业部对国内外的农产品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每月都要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形势进行预测。农场主利用网络、电话等多种媒介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到农业部、科研院所以及图书馆的信息,了解当前农产品的价格、品质改良以及动植物防治等方面的数据。
三是规模化经营。美国是一个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征用完全是市场行为,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愿买卖和公平交易,因此很少有冲突的发生。经过土地的大量赎买,美国的农场数量大量减少,同时农场的规模逐渐扩大,根据资料显示,在1935年美国农场数量减少一半,同时农产用地规模增加了三倍多,平均为457英亩左右。这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催生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尽管只有200万的农业人口,但为农业服务的人口有1500万,涉及到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研发、运输、服务等所有环节。
(二)英国的农村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传统农村最早消失的国家。二战之后,英国开始工业化建设,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负荷。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乡村建设的规划,一直持续到70年代,逐渐在农村地区形成经济增长中心,提高了服务设施利用率,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1850年,英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传统农村开始消失。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有力促进劳动力的转移。英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随着圈地运动和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尽管圈地运动带有暴力和强制的色彩,但这项持续了400年的运动客观上加速了土地的集中,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成为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到了1978年,英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同时,英国政府大力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例如在查理一世时就颁布法令,父母有义务送一定年龄的子女去学徒,费用来自于社会捐赠。
二是修订多项农业生产保护政策。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对农业进行政策性保护。例如英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财政补贴,对农产品种植和牲畜饲养进行补贴,对欧盟之外的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征收关税,人为的提高外来农产品的价格,来保护本国的农业。英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曾一度高达农业总收入的123%。
三是建立完善的劳动者保障体制。英国有着完善的社保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养老保障体制,城乡之间没有差别。
(三)德国的农村发展
德国是一个强调均衡发展的国家,不仅城乡之间差别很小,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很接近。德国的乡村普遍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捷、设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尽管从事农业的农户不到60万户,但农业生产率很高,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自给,只有少数调剂品种需要进口。其农村发展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很大,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修建了污水和固废处置设施,实行收费管理制度,为农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偏远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水电煤气等,实行政府财政补贴。例如从2000年开始,连续六年间,德国政府补贴农村设施建设共计85亿欧元。同时,德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和农业种植户都实行了绿箱补贴。
二是健全法律制度。在德国农村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出台了诸多法律制度,1954年出台了《联邦土地管理法》,之后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各联邦州也出台了相应的州土地管理法规,有关村庄更新的条款更是成为建筑法典内容之一。例如德国政府严格执行《土地整治法》,严格土地使用制度,保证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没有被破坏。其他法规包括自然保护法、景观保护法、林业法、土地保护法、大气保护法、水保护法、垃圾处理法等。
三、依靠全民参与
在德国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在法律的保障下,德国村民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的各项建设之中,通过平等参与和协商,缩短社区政府、专业机构、专业协会和村民的距离,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社区政府通过讲座、集会、媒体以及网络等平台,将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村民,广泛向村民征询意见,针对村庄更新提出具体措施。全民参与对新型农村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保护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物古迹。
四、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启示
(一)政府大力倡导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
由于农业的先天弱势,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发展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和推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城乡一体化的均衡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欧美等国家农村发展的历程来看,政府的大力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农业信贷以及农业企业的扶持,这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纵观我国,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向了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农,农村基础较为薄弱,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政府要采用必要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业生产单位转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优势服务。同时,加大农业生产补偿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提高农民的务农积极性。
(二)农民组织的作用发挥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保障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尊重农民的正当权益、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是决定农村发展的关键。国外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工程项目都与农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让农民得到了切实的实惠,激发了农村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将政府主导的农村发展变成民间主导的群众运动。而且国外农村组织发育比较成熟,在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也要发挥农村集体的自主作用,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如何让农民成为传统农业的独立主体和如何使农民成为有自主能力的农产主体这两个问题,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农民、培育农民、组织农民,用现代理念和科技造就现代化农民。
(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非常重视,尽管欧美等国家的农业人口规模少,但大部分农民都掌握了现代农业经营方法,了解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农业生产率非常高。美国农业人口仅200万,却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十分有限,为了使新科技在农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办培训班,举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多层次、范围广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
(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路径
欧美国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例如美国北加州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葡萄的生长,这个地区葡萄业迅猛发展。而加州南部由于气温较高,而且雨水充足,更适宜水果种植,因此,当地农民就大量生产水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多种多样,政府应引导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布局、平衡发展。同时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加快组织机制创新,搞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产业导向和区域规划,以经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秦富.国外农业支持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苏学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3]李水山,赵方印.中外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美]雷纳.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5][美]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6]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常江,朱冬冬,冯姗姗.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J].建筑学报,2006(1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项目编号:2014101。
作者简介:仵明丽(1982-),女,汉族,河南郸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