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福利视角下的库区移民搬迁意愿调查3
2010-11-17郭洁雯张安录
聂 鑫 汪 晗 郭洁雯 张安录
(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微观福利视角下的库区移民搬迁意愿调查3
聂 鑫1汪 晗1郭洁雯2张安录1
(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三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又面临再次移民的规划。为有效的缓解由于搬迁中搬迁主体与搬迁规划向左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优化搬迁政策制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就应分析库区移民自身的福利状态与搬迁意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福利理论分析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在多层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运用Logit模型建立三个逐次包含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找到对移民搬迁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福利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对于库区人口搬迁的自身福利的变化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居住环境、居住方式、教育程度、饮水方式、政策了解程度、环境满意度等;收入、承包地面积、工作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年龄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话和教育建设对于搬迁意愿的影响则不明显。
库区移民:搬迁意愿;福利;logit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由于库区蓄水等原因涉及到主动、被动搬迁人口近300万,在过去搬迁安置措施中除了将部分移民外迁至其他省份,大部分的移民安置属于就地后移安置。这批后移的移民虽然居住的条件和生活条件较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三峡地区由于本身底子薄,环境资源容量有限,使得其进一步发展受到约束。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提出“生态移民”的规划,中央政府也计划投资1 920亿进行“库区后续丰稳致富项目”,以期望用再次移民搬迁、再次规划发展来实现三峡库区范围内的经济资源、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在由非自愿性移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移民的搬迁意愿与政策的搬迁规划相左。如何将政府的移民规划与移民的自身意愿相协调,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这需要对影响移民搬迁意愿的原因进行分析。Jackson和Sleigh认为对移民而言存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实现非自愿性移民向自愿性移民的转变[1],在国内王茂福、杨涛等学者从如何完善补偿的角度对非自愿性移民进行讨论[2-4]。从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政策的优劣,安置费用的多寡,补偿维度的丰富对移民意愿的影响上,都是从外部因素对于搬迁决策的影响角度来进行研究[5],忽略了作为搬迁过程中作为“搬迁的主体”“移民自身”在搬迁中所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微观的、内部的角度去分析库区移民自身资源禀赋与搬迁意愿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方法上以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将三峡库区搬迁人口自身特点与森的可行性理论结合起来,实现福利的影响因素具体化,建立个体搬迁意愿与自身福利禀赋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取得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1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调查问卷的设计
1.1 理论模型的构建
本文根据印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提出的新福利经济学理论来建立理论的模型。森认为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opportunities and activities)。而这些机会和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能力(capabilities)的基础上,因而福利的实现又取决于其生活的功能向量(functions)[6]。根据森的这一理论,结合库区移民的具体现状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来衡量库区移民的自身福利状态。根据福利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不同,我们将指标划分为为个人福利指标、外部福利指标以及心理福利指标三个维度。
1.1.1 个人福利指标
家庭收入情况: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福利可以用物质来替代,因此往往用收入等货币指标来来福利进行衡量。森也认为收入是反应功能的一项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能反应家庭的社会地位,因此我们选择收入状态去衡量物质方面的福利。又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使得在进行重大问题的表决时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因此这里的收入的计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统计。选取指标包括: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耕地面积以及承包地占收入比例。由于调查的对象为库区移民(多为农业人口),因此考虑到移民迁移后(可能失去土地)对收入的影响,纯收入越高可能对土地的束缚越小对移民可能呈正搬迁意愿,而家庭收入农业收入占主要地位、承包地面积大、承包地收入大都会使得移民也许更依赖土地而不愿意迁移。
个人特征情况:在我国通过赵耀辉,张少春的实证研究都表明教育和年龄等人力资本因素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中起到了十分显著和重要作用[7-9]。移民的福利通过户主的教育程度、工作等个人特征指标进行表达。我们的选择指标为:户主年龄,教育程度,和就业水平。我们推断户主年龄大、教育程度高、就业水平高能更快的适应搬迁后的新生活环境。
1.1.2 外部福利指标
居住条件:人类对住房有着天生的需求。从原始的功能来讲,住房能提供冬天防寒、夏天避暑和保障安全的功能,因此居住的条件反应了福利的高低。在我国农村住房更是身份的象征[10]。衡量住房的条件我们根据居住的面积以及房屋的结构来表示,前者反应了居住的舒适度,后者则反应了住房的质量。住房质量越好,面积越大代表居住的现状良好,住户不愿意轻易改变居住现状,可能会对搬迁产生反向的作用。
居住的环境:Todaro认为原有环境的制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1]。在库区由于农户居住地多在山岭地区,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户的生存受到影响,因此,选择饮水方式、电话、电视到户率、距小学的距离来反应农户的居住环境福利。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库区人少,且地理条件恶劣,往往会出现一座山岭只有1-2户居民的状态,居住的方式是散居还是群居,居住的是否是地质灾害发生区,也从侧面反应了农户居住环境的适宜程度。如果居住的地方安全,且基础设施完备,移民可能也不会愿意搬迁。
1.1.3 心理福利指标
心理:森认为福利的衡量不应该仅仅包括物质的福利,还应该包括精神的福利。黄有光认为福利的定义可以阐述为:个人福祉 (individual—welfare)它可以被看作是个人的(wellbeing),或者是个人的快乐(Hedonic)、幸福(happiness),这种快乐包括声色(Sensual)的享受和痛苦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和折磨,其侧重点在心里的感觉[12]。对于本文研究的群体——库区移民来说,心理状态的表达通过直接询问被调查者对现在居住现状是否满意以及对现行搬迁政策的了解程度来得知。居住现状满意的可能会拒绝搬迁,而对政策越了解可能会能更好的对自身的状态进行一个评估,但是对搬迁的倾向影响不太确定。
综上所述把影响搬迁意愿的福利因素归纳成:个人福利指标,外部福利指标和心理福利指标三个维度。家庭收入(income)、个人特征(characteristic)、居住条件(home)、居住环境(Environment)、心理(happy)七个大项16个分指标,并构建基于农户福利的迁移倾向函数(MIGRATION):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理论模型建立调查表,然后邀请目标群体中的成员进行焦点小组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ion),访谈对象每个乡选取10-12人,涵盖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身份(组长、村长、组员),对测度项进行反复的讨论,删除不符合目标群体的提问方式、选项内容(如选项为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选项间隔的大小等),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face validity check)。在经过重新设计问卷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调查。
2 研究区域与样本数据的选择分析
在本研究的调查区域选择上,我们根据地区发展的经济水平、人均收入、城市化程度、产业发展水平、库区淹没涉及的人口、淹没面积等指标。从库区所涵盖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19个县、市、区中。选择处于中等水平,且有一定代表性的F县,再采取概率抽样中的多段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方式抽取样本,在F县中随机抽取了4个乡,再从每个乡中随机抽取1-2个村,每村抽取1-2个组实行全面铺开调查,调查每户的具体情况。调查共涉及到11组,发放问卷1 172份,回收问卷1 123份,其中剔除问答有缺失的或者前后矛盾等问题的问卷后得到可进行处理有效问卷873份,占总问卷数的74%,超过模型所需样本数。在数据进行处理前我们运用SPSS1510中的克郎巴斯(Cronbach’s)a系数对原始数据进行信度检测,查看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反应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一般来说,Cronbach’s a系数能够达到0.5,认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良好,如果Cronbach’s a系数可以达到0.8甚至更高,那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好。根据测试本调查的Cronbach’s a系数可以达到0.78,一致性非常良好。
3 样本属性与数据描述
3.1 个人福利指标数据描述
通过对最后汇总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知,调查区域人群的年龄分布为:20-29年龄段,30-49年龄段,50-59年龄段,和60岁以上年龄段人数的比大体为6∶12∶5∶8,年龄的中位数为30-49年龄段大于30岁,超过60岁人口(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22%①,调查区域人口处于老龄化阶段。在教育程度方面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数只有63①人,占到调查总人口数的3%①不到,89%①的调查对象学历水平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与此紧密对应的是94%①的人口就业方向被局限于本地务农和外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这符合教育程度与就业水平正相关的调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从事经商的住户几乎是100%的选择搬迁。从收入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97%的家庭纯收入集中在1 000-3 000元,有41%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打工,37%的为种植收入且80%的家庭耕种面积在4亩以下。当地农户家庭收入绝对量偏少、且收入结构单一局限。
表1 分乡镇从业情况表Tab.1 Sub2township practitioner Table
3.2 外部福利指标数据描述
外部环境是描述目标人群生活状态的重要数据,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发现90%以上的农户的房屋人均占有面积在60-70m2之间居住较宽敞,且84%的住户房屋结构为砖混结构(有预制板和红砖水泥支撑的住房),11%的住户为砖木结构(木梁与红砖支撑的住房),5%不到的为土木(木梁和土砖支撑的住房)或木(纯木头木板支撑的住房)结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电话、闭路电视(卫星锅)的入户率比较高基本达到95%以上,但是在自来水入户率情况不容乐观,只有不到10%的居民可以饮用到经过水厂消毒的自来水。75%左右的农户饮水的来源为山涧流水和山泉水,剩余15%的住户饮水靠坑塘或水池积聚的雨水且由于雨水分布的不均,每年30%左右的时间无法保持持续的水源。在库区小学的普及率基本做到了每村一所小学,且保证小学的直线距离在2公里以内(我们运用V8软件在航拍电子图上测得小学的辐射距离)。在居住地域与方式的统计中,我们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卫星图片和国土监理部门的实际踏勘复审的结果,发现有16.1%的居民居住在滑坡、危岩等需要治理和监控的地质灾害频发地带。散居(我们将小于50人居住的称为散居,反之为集中居住)与集中居住的户数比为3∶7。
3.3 心理福利指标数据描述
由意愿调查表汇总表我们知道,90%以上的农户现有环境居住甚不满意。对与搬迁补偿以及后续安排的政策方面,表示了解的占人数的17%,有点了解的占4%,不了解的将近80%。政府对农户关于搬迁补偿以及后续安排的政策的效果相当有限,亟待加强。
4 计量模型结果与数据分析
为了验证个人福利、外部福利、心理福利分别对搬迁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便于比对分析。本文将建立三个逐次包含的模型来进行评估。在模型1中包涵个人福利指标,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外部福利指标,模型3则是整合个人、外部和心理三部分指标的因子。在模型的选择上本文选用二元选择模型(Binary Choice Model)中常用的Logit模型来分析,其中有移民意愿的为“1”,选择没有移民意愿的为“0”。对于模型拟合度的检验则使用期望—预测表(Expectation2Prediction Table),和 Hosmer2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分析和比较三个模型[13]。建立Logit模型为:
具体的模型定义如下。
模型1:年龄(AGE)为被调查者实际年龄,教育程度(EDU)设置为渐进式: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及以上;就业水平(JOB)为“0”为务农,“1”为非务农;家庭年纯收入(PINC)为调查家庭收入的具体金额;家庭主要收入(MINC)来源:“0”为农业,“1”为非农业;承包地面积(LAND)为实际承包耕种面积;承包地占家庭收入比例(RINC):1=30%以下,2=30%-50%,3=51%-80%,4=81%以上;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房屋面积(ARE)取房屋建筑面积;房屋结构(STR):1=木,2=土木,3=砖木,4=砖混;最近小学的距离(SCH)为每户距离小学直线距离;饮水方式(WAT):“0”为非自来水,“1”为自来水;电话(TEL):“0”为未接通,“1”为接通;电视(TV)到户:“0”为未到户,“1”为到户;居住方式(WAY):“0”为非群居(散居),“1”为群居;居住地带(DIS):“0”为地灾区,“1”为非地灾区。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对居住现状满意程度(KNO)和对搬迁政策的了解态度(ACC):“0”为不了解,“1”为了解。
4.1 模型的检验结果
4.2 模型数据分析
从表2给出的三个包涵不同变量模型的与搬迁意愿的之间的回归结果以及各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程度,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者年龄(AGE)在模型一中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在模型2和3中表示为显著的正效应或者是不显著的负效应,年龄对因变量的解释方向比较模糊。教育(EDU)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显著为正,教育学历越高越倾向于搬迁,这与已有的相关文献的研究相符。就业(JOB)在模型1,2,3中显示均显示出明显显著的正效应。家庭纯收入(PINC)在模型1中表现为显著,在模型2,3中显出不太显著,且回归系数较小。主要收入(M INC)在3个模型中表现为不太显著和不显著。承包地在收入中的比例(RINC)在模型中表现住明显显著为负的效应,说明了承包地收入越高对农户的搬迁的负影响越大。同样的表现在模型中的承包地的面积(LAND)变量上。住房的面积(ARE)和住房结构(STR)在模型2,3中表现的出负的相关性,且系数小非明显显著,这说明住房大小和住房结构不是农户迁移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基础设施的表达变量上学校距离(SCH),电视(TV),电话(TEL)这3个变量在模型2,3中的回归系数都非常小,对因变量的正负效应也不统一且不显著。这说明这三项对于农民搬迁的倾向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在模型中用来反应基础设施的饮水方式(WAT)在模型2和模型3中都非常显著为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较其大。饮水是否便利、安全,关系到农户的生活、生产,饮水的保障对农户的搬迁意愿产生明显的影响。居住方式(WAY)和居住是否地灾区(DIS)在模型2,3中明显显著为负,其相对应的回归系数也模型中较大的数值,这说明居住的是否安全,氛围如何是对农户的搬迁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居住现状(KNO)在模型3中显著为负,对搬迁政策的了解态度(ACC)在模型3中显著为正,说明农户对居住的心里因素以及对政策的了解程度,都会对搬迁的倾向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2 模型显著性和回归系数Tab.2 Model significant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我们用Eviews软件上提供的Hosmer2Lemeshow检验来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从回归报告我们得到模型1,2,3的相伴概率值为0.171 4,0.361 8,0.243 6,这说明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在Eviews中H-L检验的零假设为拟合完全充分),模型拟合良好。从E-P值来看模型1,2,3的总体判正率分别为78.73%,81.24%,83.10%,预测效果与相应的零截距模型而言,整体判正率逐步提高,模型分组越来越准确。
4.3 与理论模型预测比较的思考
在进行数据检验分析之前我们对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理论假说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假定。从检验的结果来看假说方程与检验方程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们针对这些差异进行重新进行思考。
(1)年龄(AGE)在理论模型中我们预测年龄对搬迁意愿具有正效应。但从计量模型的结果上来看,其影响相当小且方向模糊,在对年龄分组的搬迁意愿进行单独的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年龄与搬迁意愿呈一个近似的U字形的关系,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愿意搬迁,而在50岁左右的人不愿意搬迁,而当年龄超过60岁以后搬迁的意愿又会稍微上升。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愿意出去打拼而中老年人则安于现状,年岁更大的老者可能则与周边的儿女的意愿类似。所以使得年龄这一变量具有模糊性。
(2)纯收入(PINC)和主要家庭收入(MINC)我们预测的效应与计量结果相符,但是在回归系数上,和显著性的构想上则出现一定的偏差,计量模型显示两个变量在模型中表现不是非常显著。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并未区分纯收入的来源,是打工等非农业收入还是农业收入。如果是非农收入高则农户会倾向于搬迁,反之则不倾向。对于主要家庭收入(MINC)的不显著原因则可能是因为收入的相对量对搬迁的意愿影响不大造成。
(3)反应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我设计了饮水(WAT)、电话(TEL)、电视(TV)、教育(EDU)4项内容,其中只有饮水产生明显的负显著性。而其余3项为显著或不显著,并且影响相当小。分析其原因,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完善使得电话、电视、以及村小学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人们无论搬迁到那里都一般不会缺少这些设施。
(4)居住方式(WAY),是否地灾区(DIS)从计量模型的结果来看这两项是决定人们是否搬迁的重要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首先需要满足的应是安全,这是符合我们的预期设定的。
(5)对于对搬迁政策的了解程度(ACC)我们在设定时并不肯定其效用的方向。根据计量模型我们发现越是了解相关搬迁政策的越接受搬迁。我推测因为现在对于农户的搬迁补偿政策越来越丰富且适用,农户越了解政策越知道搬迁政策对于现有自身福利条件的改进,就会越倾向于搬迁。
5 结论与启示
农户的搬迁意愿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特性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我们根据森的可行性能力分析框架把农户的福利分为:个人福利指标、外部福利指标、心理经济指标三类。并结合搬迁农户的特性找到影响其福利的因素项,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后,再分别建立计量模型进行验证。验证发现影响农户搬迁的主要因子分别为:居住环境、居住方式、饮用水方式、受教育程度、政策了解程度以及环境满意度这6项。收入、承包地面积、工作、住房环境等因子产生次要影响。年龄、基础设施建设因素中的电话及教育因素对搬迁产生影响甚微。基于对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我们在搬迁过程中应首先对居住在地灾、散居、饮水不便利的住户进行搬迁。这样即考虑了移民自身的搬迁意愿又实现了科学的搬迁。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在干旱等情况发生时可以更加及时有效的进行应对。
(2)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移民地区的教育培植,提高居民的教育、接受以及再就业水平,这样有利于减少农户对搬迁的抵触心理,使其较顺利的接受搬迁安置。
(3)加大对移民安置政策的信息公开度,从制度上和实践上将搬迁住户也纳入到搬迁安置的决策过程中去,让他们积极参与搬迁政策,了解安置政策进展、程序、特点、目的等,作为目标群体对搬迁安置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这样就会尽量的避免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抵触情绪甚至导致群体事件的产生。
因此,了解影响农户的福利的因素对于搬迁意愿的影响程度,对于我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安置政策、更有效的对目标群体进行安置,创建和谐公平的环境有着积极且直接的意义。
References)
[1]Jackson S,Sleigh A.Resettlement for China’s Three GorgesDam:Socio2 economic Impact and Institutional Tensions[J].Communist and Post2 Communist Studies,2000,33:223-241.
[2]段跃芳.水库移民补偿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7-8.[Duan Yuefang.Reservoir Resettlement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7-8.]
[3]王茂福.水利工程的农村移民的福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4-18.[WangMaofu.Hydraulic Studyof theWelfareof Rural Migrants[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4-18.]
[4]杨涛,施国庆.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失地农民[J].农业经济,2006,(10):44-45.[Yang Tao,Shi Guoqing.Social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less peasant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10):44-45.]
[5]魏珊,余江.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续安置——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权分配的规范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76-81.[Wei Shan,Yu Jiang.Sustainable Allocation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Normative Analysis Based on Allocation of Resettlement Control Right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5):76-81.]
[6]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0.[Amartya Sen.A Free Look at the Development[M].Ren Ze,Yu Zhen,Translate.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2:150.]
[7]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 ,1997,(2):37-42.[Zhao,Yaohui.China’s Rural Labor Mobility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Which[J].Economic Research,1997,(2):37-42.]
[8]张少春,等.“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10-17[Zhang Shaochun,“Improve the Finan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Task Force.Popular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o Increase Income for Farmers Empirical Analysis[J].China’s Rural Economy,2005,(9):10-171]
[9]Zhao Yaohui.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1278-1287.
[10]Bratt R.Housing and Family Well2Being[J].Studies Housing,2002,14(1):13-26.
[11]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Todaro M P.The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1988.]
[12]黄有光.黄有光自选集[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151-153.[Ng Yew2Kwang,Ng Yew2Kwang’s Elections[M].Shanxi:Shanxi Economics Press.2006:151-153.]
[13]刘陈杰,王雪.农民工非持久性迁移行为调查分析:理论与实证——基于北京市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C].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No.FC20060122:16.[Liu Jie,Wang Xue.Non2persistent Nature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tion Behavior Analysis: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Living Conditions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C].Economic Development Work of the Forum papers.No.FC20060122:16.]
[14]程鹏立,李红远.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4):119-123.[Chen Pengli,Li Hongyuan.Hydropower Project Social Assessment Resettlement[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9,(4):119-1231]
[15]钟水映,魏珊.工程性移民安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Zhong Shuiying,Wei Shan.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ttle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
[16]Pigou A C.Wealth and Welfare[M].London:Macmillan,1912:1-3.
[17]Ng Yew2Kwmlg.Utility,lnformed Preference,or Happiness?[J].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1999,16(2):197-216.
[18]Daniel Kahneman,Alan Krueger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2being[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1):3-24.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s Relocation W ill from M icroeconom ic Welfare Way
NIE Xin1WANG Han1GUO Jie2wen2ZHANG An2lu1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2.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Changjiang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Wuhan Hubei430010,China)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was restricted by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s.And it is facing the re2migration plan again.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ttlements’welfare state and the relocation will can reduce tile social conflicts caused by the inconformity between themitigation subjectsand relocation plan.It can also optimize the relocation policiesand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built theoreticalmodels and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welfare theory,using the multi2random survey to testify the theoreticalmodels.The paper also used the Logitmodel to build three successivemodels fo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in the purposeof trying to find the significantwelfare indicatorswhich impact relocationwill a lot,and the reasonsof it.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considering the impactof population reloca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a’sownwelfare,the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were:the living environment,settlement patterns,education,the pattern of drinkingwater,proficiency to the policies,satisfaction to the environment,etc.Sub2factorswere:income,land area,job,etc.Age,aswell 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ke telephone and educational constructions had not an obviously impacton the relocation will.
reservoir resettlement,relocation will;welfare;logit
X32
A
1002-2104(2010)09-015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7
2010-03-30
聂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张安录,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变化与福利均衡研究”(No.7077304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研究”(No.2007050402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地使用权征用的制度安排与农民损失及补偿政策研究”(No.08BZZ026)。
(编辑:刘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