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面部结核1例
2010-11-16孙晓珍
孙晓珍
(青海省大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宁 81010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土家族。于10岁时无明显的诱因出现鼻咽干痛、声音嘶哑及类似于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口服普通抗炎药(包括阿莫西林、红霉素、氧氟沙星等)后,自觉症状稍有缓解。但随后又反复发作的。于发病后的3年慢慢在面部鼻周围出现红褐色丘疹,以后逐渐转为结节,并不断破溃形成溃疡,有时渗出稀薄的脓液,并伴有鼻塞,同时手上出现红褐色丘疹。患者由于家住偏僻的农村,家境贫寒,从未到正规的县级以上的医院进行过检查和治疗。每次都是到村里的个体诊所就诊,口服非特异性的抗炎药,外用红霉素等消炎软膏,首次使用时局部病灶有所改善,但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次使用时无任何效果,当使用皮康王软膏涂于患处时,面部的结节溃疡愈合消失,半年未复发。后来患者在一次感冒后,面部再次出现结节,随之破溃。再次使用皮康王软膏,局部病灶未见任何变化,当地村医按结节性梅毒疹治疗,静点大剂量的青霉素G 14 d后仍无效,还应用民间偏方口服麝香,病情依旧不见好转。2008年2月,患者在亲戚的帮助下来到县级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血ESR 65 mm/1 h,PPD试验阳性,血结核抗体阳性,X线胸片检查正常。体查:TB 37℃,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鼻中隔前1/3与悬雍垂消失并有疤痕收缩,鼻口缩小,鼻咽部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浸润苍白水肿,充血,散在点状溃疡,边缘糜烂不平,呈鼠咬状,散在假膜附着。接触史:其家庭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可见(图1):炎性肉芽组织、坏死组织、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并取面部溃疡分泌物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最后确诊为鼻咽部结核。然后按初治涂阳方案2H3R3Z3E3/4H3R3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鼻塞、咽干、咽痛的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面部溃疡慢慢愈合。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和面部丘疹完全消失,体质量开始增加。治疗6个月后,病情完全好转。再次行鼻咽部检查鼻咽部黏膜水肿、充血、溃疡消失,鼻咽部组织病理学检查完全恢复正常。疗程结束后追踪检查1年半未见异常,目前病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图1 鼻咽部组织病理学镜检
2 讨论
(1)感染途径:本例无肺结核病变可能由血源性感染所致,面部病变可能由接触结核分枝杆菌引起;(2)临床特征:本病全身没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以局部表现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病临床又少见,容易误诊[1];(3)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采集病史(特别是密切接触史)和全面系统的检查,凡是对声嘶、咽痛的患者经2~3周的非特异性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反复发作应考虑结核,及早做病理检查。需与结节病、喉梅毒、鼻咽癌、真菌病,wegener肉芽肿等相鉴别,最终确诊依赖于局部活组织检查[2];(4)治疗:一经确诊鼻咽癌一定要及时采用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化疗治疗方案,彻底将病情治愈。
[1]李康,邹祖圣.21例鼻咽部结核误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6,8(4):257.
[2]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