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上飞跃的翅膀——概述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2010-11-16何晓燕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巴桑摄制组喜剧

1979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提倡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大办电视剧,解决电视台节目来源问题。在此号召下,全国各大电视台都激情满怀地投入到电视剧的摄制之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迅猛增长[1],国家对电视剧事业的引导也从“大力办电视剧”转化为提高电视剧的生产质量,“强调电视剧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应注重题材、风格多样化,真正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2]。重庆电视台在中国电视剧整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电视剧的表现体裁、艺术风格、方言剧转向、创作群体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迎来了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一、多种表现体裁丰富呈现,构成蔚然景观

当下的中国电视剧以电视连续剧为绝对主导,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电视连续剧甚至出现了剧情拖沓、内容稀薄、情节注水等问题,国家电视剧主管部门甚至会在剧目审批时,对超过30集的电视连续剧进行创作提示。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因受商业逻辑的影响较小,单本剧、系列剧、短剧(小品)、连续剧等电视剧表现的多种体裁形式都丰富呈现,表现体裁的多元带来了电视剧艺术表现的自由,创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叙事诉求和表现意图来选择恰当的体裁形式。重庆电视台在此时期对各种电视剧体裁形式都进行尝试和创作,呈现出丰富的蔚然景观。

电视单本剧。电视单本剧的长度在1—2集,叙事容量有限、情节完整、结构清晰,主要适用于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真实状态和世界,艺术表现性较强。重庆电视台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电视单本剧,如《回答从这里开始》、《高空跳板》、《烛光曲》、《案件发生以后》、《平庸之辈》、《冲出地平线》、《秋月》、《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山路》、《编织天网的人》、《口琴轻轻吹》等等,这些单本剧都从多个侧面和角度折射了人们在新生活中的振奋、困惑、焦虑和美好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电视台的单本剧创作因为《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和《希波克拉底誓言》连续两届摘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桂冠而备受瞩目(本文第四部分将详述)。

电视系列剧。电视系列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当时是一种新颖的电视剧形态。集与集之间具有情节内容上的独立性,没有因果的必然联系,但能形成主题故事、人物关系、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的一致性。重庆电视台在电视系列剧创作方面起步较早。1986年11月,重庆电视台与市公安局交通大队联合拍摄了《啊!方向盘》。该剧分为《钱与命》、《爱与害》、《乐与悲》3个小故事,提醒观众重视交通安全。1987年拍摄电视系列剧《形形色色的骗局》,分为《乘隙而入》、《朋比为奸》、《鹬蚌相争》、《见钱眼开》、《原形毕露》、《天网恢恢》6集,由谐剧表演艺术家凌宗魁编剧、主演,揭露形形色色的骗局。这一时期重庆电视台的电视系列剧创作主要以现实生活为切点,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展现有社会规诫主题的生活故事。

电视短剧(小品)。电视短剧(小品)是电视剧表现形态中篇幅最为短小的剧型,因其时间短,篇幅小而在当前的电视屏幕上几乎绝迹,现一般作为电视节目的版块元素而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短剧(小品)还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电视剧形态而存在。其不同于电视系列剧,集与集之间虽然也内容独立,但在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上不一致,几个短小的故事共同印证深刻的主题内涵。重庆电视台在电视短剧(小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986年青年摄制组创作了电视小品集《一支歌,唱给一条河》,其中有《妈妈和儿子》、《丈夫和妻子》、《爷爷和孙子》、《英雄和赤子》4个电视小品,透过最为熟悉常见的亲情关系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深情。1991年重庆电视台还创作了鄢光宗导演的电视短剧《都市的记忆》,由《我亲爱的猫咪》、《助听器》、《喂,我想给你讲个故事》三个电视短剧构成,通过一对夫妇、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都市人的失落和困惑,呼唤人间真情。

电视连续剧。电视连续剧是指3集以上的电视剧,相较于电视单本剧、电视系列剧、电视短剧(小品),电视连续剧增强了时间容量,能容纳更多的人物关系,衍生更多的情节内容,因而具有更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更丰沛的情感表现空间。进入80年代中后期,电视连续剧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主导。重庆电视台在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方面独辟蹊径,在已然成形的方言喜剧创作基础上,拍摄了大量的有巴渝风味的方言电视连续剧。从1989年拍摄的《凌汤圆》(8集)、1991年拍摄的《九根毛》(8集)、1992年《傻儿师长》(4集)、《山城棒棒军》(1995年,20集),方言电视连续剧日渐成为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创作的一股日益强大的力量,并受到了全国观众瞩目和电视剧业界的肯定[3]。

二、艺术风格上大胆追求,实践艺术的丰富表现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经济浪潮的涌动中得到逐步解放,对于电视剧的审美,人们也不再满足于那些具有政治图解和现实说教目的的电视作品,“渴望能在电视上看到更加真实、更能那个代表电视媒介特性的电视剧作品”[4]。电视的媒介特性和美学核心就是真实性,电视学者胡智锋在《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曾对电视美学中的“真实性”做出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电视的“假定”具有不同于纯粹“艺术假定”的新质,即在有唤起观众对于生活真实“幻觉”的一面以外,还有直接产生“生活真实感”的一面。

对视听语言进行探索以充分表征艺术的假定。产生生活真实“幻觉”的“艺术假定”,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艺术媒介的共同艺术职责,因为不同艺术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真实的体认,在人们的情感共鸣中认可艺术所塑造和表现的生活世界,获得一种心理认同的真实。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就要在艺术语言方面进行多维度追求,使不同艺术的独特性更加突出,更好地艺术的假定。这段时期,重庆电视台的电视剧和当时许多电视剧的创作一样,对视听语言进行探索,通过构图、景别、造型、画外音、蒙太奇等电视手段丰富画面和声音的叙事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确认电视本身独立的艺术性和审美特性。如《希波克拉底誓言》在画外音的运用上非常出色,该片在一开始就以画外音的方式提出问题,“医学关系以外的许许多多的其它关系,归根到底问题就出在这里”,伴随巨大的红十字逐渐占满整个画面,“砰、砰、砰”有节奏的撞击声叩问着每一位观众,画外音成了与影像层面平行的表现空间,凝结了创作者对于医生职业道德的深层思考。

对纪实风格的追求以确立电视独特的审美魅力。电视除了通过自身语言的追求而实现“艺术假定”的真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最为独特就是直接产生“生活真实感”的一面,通过朴素自然的“非艺术假定”的真实,以一种生活原态的面貌而让观众与自己生活的真实状态相交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观众厌倦了那种浸润于戏剧表现风格的电视剧创作,对其情节线索过于牵强、人物表演做作表现出疲惫,观众希望看见有浓郁生活质感的电视作品。1985年,电视剧《新闻启示录》借用了新闻采访的形式,“以纪实性的手法和精彩的细节反映了当代的人和生活。这是对传统电视剧概念的挑战”[5]。的确,当时许多电视剧都探索纪实风格的多重表现形式,以增强电视影像本身的生活质感。重庆电视台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1985年拍摄的《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大量使用肩扛摄影来表现生活状态的自然流动,启用了大部分没有上过电视没演过戏的非职业演员,以他们的质朴表演增添生活气息。又如1990年拍摄的《大爆炸》是根据1985年大溪沟水厂爆炸事件拍摄的电视剧,在剧中甚至直接运用当年拍摄的新闻片段再现当时惊心动魄的爆炸场景,最大限度地实现真实的环境、气氛和事件。

三、方言剧向现实题材的转向,迎来了发展的新空间

1963年电影《抓壮丁》是方言影视剧的开山之作,当时就以四川方言特有的幽默风趣和人物的泼辣爽朗而突破了语言的地域限制,受到全国观众的喜欢。从此,方言影视剧的创作成为川渝地区电视剧创作的区间。1981年,重庆电视台就录制了谐剧《新婚之夜》,是重庆本土方言电视作品的首次亮相。1982年,重庆电视台和重庆市喜剧团合作拍摄了《人与人不同》,通过喜剧手法表现一名建筑工人的恋爱故事。在方言电视剧的创作上,重庆电视台一开始就与谐剧、喜剧等讲究诙谐的地方戏曲或喜剧艺术形式具有某种亲缘性,运用天生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表现喜剧故事,而不是悲剧故事,方言喜剧创作日渐成为重庆电视台的重要维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重庆电视台进入电视剧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峰的语境中,方言喜剧已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力量,《凌汤元》、《九根毛》、《胖子瘦子高大姐》、《重庆崽儿》、《傻儿师长》等方言喜剧在1990年前后集中推出,形成了方言喜剧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的方言喜剧的创作题材主要是民间历史故事,如《九根毛》就是根据清朝末年著名川戏艺人“九根毛”的传奇经历创作,《傻儿师长》也是源自民间有关“樊傻儿”闯荡江湖、参加抗日的传奇故事。经过10年的发展,1995年的《山城棒棒军》实现了方言喜剧创作的一次转向,即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的转变,通过一个工棚里的孟小渝、梅老坎、毛子、赵嘉陵、蛮牛等六位棒棒的生活遭遇反映城市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反映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冲击。这次转向对于重庆方言喜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方言喜剧如果一直向民间历史故事取材的话,会陷入题材枯竭的境地,而方言喜剧的艺术魅力不会因为历史/现实的时间区别而有所折损,它的艺术内核在于:在粗朴率直的艺术风格中凝聚着巴渝人民独特的人文风貌,在艰难逆境的时局动荡或日常生活中,展示出一种天性乐观、性格耿直、直率坦荡、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种人文特质是流淌在历史的时间进程和每个巴渝人民的血液之中,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题材,都彰显着这种已内化于“集体无意识”的气质。因此,《山城棒棒军》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的转变,为重庆电视台的方言喜剧创作拓展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为重庆电视台后来的《方脑壳的故事》、《搁得平外传》、《空了吹》、《街坊邻居》等现实题材的方言喜剧创作奠定了艺术表现和探索的基础。

四、“青年摄制组”创作群体获奖,成为电视剧界的新兴力量

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成立于1983年,是由重庆电视台三位年轻气盛的电视剧工作者张鲁、何为、潘小阳发起,而后又有陈俊中、蔡梅孩、王永春等人加入。这批对电视艺术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对当时电视剧创作中盛行的政治宣教、虚构情节、戏剧结构等形态显现出不满倾向,极力渴望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畅快地自我书写和表达。新成立的重庆电视台对这群年轻人予以极大支持,专门拨出专款扶植青年摄制组的电视剧创作。1983年10月,青年摄制组就联合编导出第一部电视单本剧《山那边是海》。这部电视剧是青年摄制组进行独立创作、独立表达的开端,画面风格清新,探讨了传统恋爱道德和现代恋爱观念之间的冲突。此剧以后,青年摄制组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电视剧创作,拍出了《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两部代表中国单本电视剧的创作高峰但艺术风格完全相反的电视剧作品。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原著:扎西达娃,编剧:张鲁、陈俊中,导演:潘小扬、何为,摄像:何为、王永春)拍摄于1985年,选取了西藏拉萨市巴尔廓街上巴桑的一家,反映了工人、女高中生、年轻人、小学生、无业青年、司机、护士等不同职业、年龄的藏族人民当下的生活状态。该电视剧在艺术构思上有其独特之处:让作家扎西达娃超越原小说的既定结局,以“我”的视点继续和他笔下的人物在片中进行交流。因而,他有时候在片中超越了一个纯粹观看者的角色,可以随时和片中的人物交流。观众通过扎西达娃与人物的对话,能更深入真实地了解人物在新环境新处境下的思想情感。正是因为该剧对真实生活状态和情感的追求,所以在影像上也追求纪实风格,撷取了大量随意拍摄的生活即景。《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展现了青年摄制组对生活的开敞状态,因其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第六届(1986)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优秀摄影奖,显示了来自普通城市电视台的一群青年电视人的艺术才华。

“青年摄制组”在《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大获成功以后,1986年又与上海戏剧学院、陕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编剧:张鲁、钱滨,导演:潘小扬、何为、王苏源、朴俊熙,摄像:王永春)。该片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为中国的电视剧赢得了艺术的辉煌”[6],有着与《巴桑和她的弟妹们》不同的艺术风格。首先该片有明确的情节和主题,通过一起导致男孩眼睛失明的医疗事故来展现三位医生争夺眼科主任和高级职称而做出的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由此来拷问医学道德,追问人格良心。其次在影像语言上没有沿袭《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对生活原态的自然再现,而是大量寻求银幕造型,摄影基本进行固定拍摄,对医院长廊、台阶、会议室、手术室等环境予以造型,甚至包括医生们的行走都是排着队呈直线行进,这些单一的几何造型构图有力地表现出那种内在的压抑、愤懑、猜疑、冰凉和冷漠,以此渲染人物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其对影像形式的追求,有人认为其是“偏于表现主义的剧作”[7]。《希波克拉底誓言》获得了第七届(1987)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的艺术创新的才华再次得到了电视业界的赞许。

从《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和《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看到青年摄制组呈现出的不同创作面向,从中透视出青年摄制组的艺术追求:全面迸发自己的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冲动,寻求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同时要为自己的独特叙述找到更新更切合更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青年摄制组”的几位主创人员都从此在影视创作道路上越行越远。以导演潘小扬为例,他后来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拍摄了《无人知晓的世界记录》(1989年,获得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三等奖)、《南行记》(1992年,获得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中篇连续剧一等奖)、《人间正道》(1997年,获得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近些年还有《紫荆勋章》、《小留学生》等电视剧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著名导演。

五、结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重庆电视台为什么会在此时形成电视剧创作的高峰呢?

首先是来自当时国内电视剧本身的发展驱动。1980年前后,中国就开始大量引进电视剧。当时引进的电视剧有日本的《血疑》、《阿信》、港台地区的《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墨西哥的《父女之间》、新加坡的《雾锁南洋》等等,这些电视剧情节波荡起伏,人物关系复杂,形象丰满,而且电视制作的艺术水准也较高,大大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常常引起收视轰动。相比之下,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虽然数量占优,但艺术质量整体较低。正是在这种外界刺激下,中国电视剧界才提出了从“大力办电视剧”向提高电视剧的生产质量转换,各大电视台都向电视剧的发展实行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倾斜。

其次是作为偏安西南一隅的重庆电视台从1978年11月决定兴办电视台开始,就一直形成了一种特质和品格:突破局限,在努力地探索中不断超越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电视台因在电视剧创作上的迅猛势头获得了多项殊荣:1982年度“繁荣电视剧铜质飞天奖”,全国第三届优秀电视剧“飞天金像奖”评选获丰收奖,1983年度“大众电视繁荣电视剧奖”。正是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才使重庆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在表现体裁、艺术风格、方言剧转向、创作群体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突破,成为当时中国电视剧界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

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重庆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形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这次高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创作日后取得更大发展和赢得更多瞩目的强劲动力。

[1]1983年,中国电视剧产量达4000多部(集)。见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2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2]黄会林等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3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山城棒棒军》荣获全国新时期(1986—1996)优秀电视喜剧奖,1996年全国和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4]同 3, 37页。

[5]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120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6]刘书亮等著:《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48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7]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12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喜欢

巴桑摄制组喜剧
野魂犬
野魂犬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饶阶巴桑研究60年述评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