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艺术运动对中国城市景观的影响
2010-11-16胡永胜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景观艺术对城市特色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新艺术运动的传入,是影响形成我国近代新兴城市独特街道景观的主要因素。由于殖民历史的原因,从20世纪处开始,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汉口等地的租借区内建筑风格逐渐移植欧洲本土的建筑形式,风格样式及设计水平已接近西方国家,形成了城市建筑景观的欧洲风貌。殖民者在这些城市强加给中国的屈辱历史我们无法改变,但从城市美学的角度看,新艺术运动风格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为城市街道建筑景观留下了特殊的建筑文化遗产。
19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工业革命,使欧洲从农业社会逐步迈向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引起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新艺术风格大约从1880年开始,到1910年左右结束,这段时间里欧洲的艺术家、建筑师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风格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带有欧洲中世纪艺术的特点,也有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痕迹和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新艺术是人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过渡时期出现的新的审美观,是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的过渡,这一风格带有较多的感性和浪漫色彩,新艺术运动风格被人们称为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打破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区别,含盖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领域。
新艺术风格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而出现在中国的新兴城市,新建筑形式的涌入使我国传统木结构的建筑体系,逐步被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主要商埠城市殖民化程度的加深,租借区内建筑风格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式建筑,呈现出了新的城市街道建筑景观,西式建筑中砖石柱廊、拱廊等结构在中国得以发展,采用了基本与西方同步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风格。
受新艺术运动风格影响的建筑和城市景观,在青岛、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商埠城市都曾出现,由于这些城市的占领国建筑艺术风格不同,形成的建筑景观也有区别,但是都具有典型的新艺术运动特征。
18世纪90年代末,德国强占青岛,为将青岛建成其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贸易基地,对青岛进行了有计划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大量的德式建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建成,德国建筑师将日尔曼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当时流行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绚丽多姿城市景观。建筑的共同特点是,曲线变化丰富,折坡形式典雅的红瓦屋面,别致的塔楼,多变的门窗样式,平面布局灵活,大量采用石料拱券、拱廊、山花、仿木结构装饰等设计。
当时的城市景观设计采用欧洲中世纪自由活泼的规划手法,利用重点建筑和街道达到对景的效果,突出表现出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的规划思想,将青岛构筑出了欧洲近代城市的风貌。
青岛的德式建筑对后来各个时期的建筑和城市景观影响很大,青岛的建筑风格基本统一,其中以德国传统风格为代表,同时融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影响,而细部设计明显受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青岛特有的城市景观面貌,经过一个世纪的延续发展,给青岛带来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19世纪末叶,哈尔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直至中东铁路的修建才有了城市发展的契机,当然,发展中也夹杂着屈辱和无奈。从1898年至1917年,是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的初期,也是其建筑风格定形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势力的扩张,建立教堂、铁路职工住宅和高级官员住宅以及当时西方正盛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官方建筑,如铁路系统所属的铁路管理局大楼、火车站、铁路局旅馆、商场、铁路技术学校、铁路商务学堂等。这些建筑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基本风貌。
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形式上适应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摆脱了古典传统的形式束缚,外观摒弃了陈旧的古典柱式,多用优美的曲线形体,门窗多呈半、椭圆以及拱券等形式,手法简练,布局灵活,不强调对称,简化了外形和装饰,运用几何线模拟植物形态,给人以一种生动、新颖、亲切的感受。
哈尔滨早期的城市建筑,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些几乎囊括了欧洲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建筑,尤其是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为我国留下了一笔丰厚和独有的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建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景观风格一直延续这一文脉,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景观文化特色。因此,哈尔滨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新艺术运动风格在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印记,如:上海外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近代城市建筑景观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碰撞、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艺术和城市景观的发展主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街道景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街道的功能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近代建筑景观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新艺术风格建筑景观,无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创造现代环境艺术,研究城市景观的继承与创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
[2]梁梅,新艺术运动概览.装饰.2007.5,
[3]王福云,青岛德式建筑及其室内环境艺术鉴析.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年3.
[4]汪坦、徐飞鹏,中国近现代建筑总览──青岛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刘松茯,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建筑学报.1996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