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流轻舟进更勇,苦寒梅花香自来——浅析媒介素养对改善媒介环境的积极作用

2010-11-16郑军,张帅

电影评介 2010年5期
关键词:暴力媒介受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加依赖。但很多媒介在商业化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抢夺更多的受众资源,甘愿降低自己的公共批判功能,增大时段和版面报道虚假新闻、暴力事件等。久而久之,这些现象催生了恶之花—媒体暴力的产生。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不断上升,犯罪手段愈发残忍。继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震惊世界后,芬兰南部城镇图苏拉18岁少年奥维宁于2007年11月7日,冲入校园持枪打死包括校长在内的8人后自杀身亡,另有12人受伤。据警方调查后,称其曾经使用“自然选择者”的网名,在YouTube网站上浏览发布多段含有极端内容的视频,其中经常出现纳粹、反犹主义的标志,在互联网上,大约300人经常收看他发布的视频。受到狂热追捧后,奥维宁疯狂制造血案。在我国,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也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的消极影响。山西朔州16岁少年刺死班主任,浙江缪云女教师家访时被学生掐死,北京大四学生刀砍法学教授。 [1]据有关报道介绍,某学生由于经常性收看暴力电影,心中树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想法,在与同学产生了矛盾后,用匕首当胸刺其两刀,致使同学因失血过多当场死亡。据后来供认,他当时还以为没事。同学死亡时,他才如梦方醒。他说,电影里的人被刺几下是没事的,一会儿就能起来,可是没想到并不是这样。

以上的一幕幕看似限制级电影中的情景,但却发生在一些只有花季少年的身上,这些本该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学生,却漠然地将武器对准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这些暴力事件频发的背后,教育与家庭因素固然密切相关,但暴力内容充斥各种媒体却是造成案发层出不穷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其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青少年作为各种媒体的重要消费者,除了上学和休息,花在媒体上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活动都多。然而,现代媒体大都不同层次的宣扬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暴力思想和情感。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一个美国青少年18岁之前在各种传媒上能看到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在我国,虽然法律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缺少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而基于利益等原因,在各种网站,电影,甚至电视节目中频繁出现,屡禁不止。儿童专家斯特拉伯格指出:“孩子们从媒体中得到的信息是: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宣扬暴力的影视片中,那些所谓伸张正义的杀手,不但不受任何法律制裁,而且是被当作英雄加以歌颂的。这对于一个十几岁、是非分辨力还不太强的孩子来说,自然就起了一种蛊惑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故事性的过度追求,也会造成媒体报道的负面效果。在《今日美国》的校园枪击报道中,有学生逃生的具体细节、凶手的表情和动作,有学生充满恐惧的心理描述。这种写作手法,尽管真实和客观,但几乎与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枪战片并无二致。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模仿英雄所产生的自我实现感。在他们所谓的英雄崇拜中,感受更多的是一个人有了力量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从中能找到自尊感。他们所想获得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很多时候还有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在1998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校园枪击案中,14岁的凶手安德鲁•维斯特曾告诉他的朋友,他要向3月份阿肯色州校园枪击案中的米歇尔•约翰逊和安德鲁•戈登学习。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血案中,凶手赵承熙在邮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材料中提到的“像埃里克和迪伦这样的烈士”,指的就是4年前科伦拜恩中学枪案中的凶手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博尔德。[2]案发后,在媒体潮水般的报道中,案件可谓“家喻户晓”,凶手可谓“一枪成名”。这种新闻报道,使得有作案潜意识的人有了更多的模仿对象,犯罪倾向受到了更多的刺激。使得现实世界的灰暗面向青少年稚嫩的世界观中投射阴影。随着人类价值观走向多元,传统的道德、理想不断地被肢解、改变。当媒体不断放大社会“真实的”一面时,也正在不知不觉地“改造”着他们的头脑与神经。频发的暴力事件背后,今天发达的媒体或许正在为其推波助澜。

如今的人们生活在被信息所包容的世界中。媒体的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的改变,在不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出于商业目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大众应如何自处成为重要话题。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说:“批判性的媒体解读能力的获得是个人和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资源,学会如何解读、批判和抵制社会文化方面的操纵,可以帮助人们在涉及主流的媒体文化形式获得力量。它可以提升个人在面对媒体文化时的独立性,同时赋予人们从更多的权力管理自身的文化环境”。[3]在大众媒介(电视、广播、电影、报纸、志、流行音乐、互联网)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今天,正确的选择媒体、利用媒体,最大限度的避免媒体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受众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还包括到新闻教、美学、电视学等学科论知识。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美国媒体素养研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映能力。具体讲,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 [3]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目前才刚刚起步,随着国民素质的日渐提高,民众盼求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黄勇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包括对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教育,而不单单是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针对目前的媒体失范行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政府加强调控力度

政府在治理媒介暴力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自上而下地运用行政力量保护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和行政支持。规范媒介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新闻事业应有的权利,规范媒体自身的行为。明确媒介的职责,明晰媒介的定位,确定媒介在城市生活中的法律边界。我国的媒体还在部分程度上属于政府的管辖范围之中,这样一来,政府在治理方面显然要比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优势。政府还可以组织专门的技术专家研制新型技术,对媒体的内容给予监控和过滤,对播放过多暴力等不良内容的媒体给予法律上的处罚。

(2)科学定位健康媒体

近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大多数媒体在产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出于经济或竞争的考虑,甘心充当虚假、暴力信息的传声简。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在我国,许多商业性媒体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提高收视率,满足利益的吸收,发布虚假新闻、暴力事件等“杀鸡取卵”的现象。不但破坏了自身的公信力,而且对受众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党的“喉舌”及正确引导大众的平台,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有益于社会前进发展的责任,主动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推广这一教育,充分调动自己拥有的媒介资源,大力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在媒介中开设相关专栏,介绍和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吸引受众关注媒介素养并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使人们自觉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目前,我国媒体从业者队伍庞杂,水准虽不断发展,但仍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提高。通过教育使从业者了解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从传者角度把握媒介产品的质量,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明确责任,尽到义务,为社会建设及大众接受健康、正确的媒体信息提供保障。

(3)培养合格的受众

社会公众是媒介的受众,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动因。要想提高全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受众要想成为媒介的主人就必须从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走出来。首先,广大受众应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充盈自身知识储备。文化素质高的受众,对信息更具有分析判断能力,更能摆脱媒体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观点。更容易培养成信息社会中能够体现主体独立性的媒介公民,进而促使城市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要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信息的本质、各种媒介的性质,这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要了解媒介新闻和事实真相的关系。新闻来源于事实,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风格,在加工事实材料的过程中会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受众必须学习透过材料的累积来独立分析事实,在多种媒介的不同声音中保持清醒。最后,社会大众最终要具备的媒介素养就是成为媒介的主人。媒介素养的目标,就在于受众能学会使用媒介来发展自我。受众使用媒介发展自我,不仅包括通介了解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更主要的是要从媒介生产链的末端走向前主动使用媒介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我们生活在媒介的时代,媒介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受众应该自觉监察媒介,参与到媒介环境的建设中来,学习使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动“逆流而上”的力量组织社团来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媒介产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对媒体暴力,虚假报道等媒介失范行为及时批评。对媒介而言,受众的意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总之,大众应与媒介共同去营造和谐的城市媒介环境。

结语

总之,媒体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制造平台,其中呈现出来的文化以及内容对受众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精神层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媒体制造文化,传播信息,并决定受众吸收文化信息的方向;另一方面,受众又反过来“规范”媒介的观念和行为。随着国内信息环境的愈加开扩,媒介和媒介产品以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在影响着受众。面对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阻挡,只有从根基上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持受众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抵制媒介带来的一定负面效果。才能创造和维护健康合理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受众与媒介之间保持着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1]赵建伟,谁来为学生暴力事件的频发负责,《教育多棱镜》2009.02.

[2]赵强,美国校园血案背后的媒体责任,《求是杂志》2007.10.

[3]杨帆,媒体暴力与媒介素养,《今传媒》2009.05.

猜你喜欢

暴力媒介受众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暴力云与送子鹳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