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地位及作用

2010-11-16管兵

电影评介 2010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家音乐

一、电影的诞生和电影音乐的起源

电影大师本.金斯利曾经说过:“假如电影是一瓶香水,那么电影音乐则是一阵清风,她使芬芳久久地酝酿,散播……”

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这我们都知道。卓别林曾一度反对过有声电影。但是,想象一下一群人默不做声盯着同样沉默的电影画面是多么尴尬的事。于是,在电影院里出现了钢琴手,为电影即兴配上音乐。这种局面在1927年结束了。在这之前,光电管被发明出来,它能够把声波换成电磁波记录在电影胶片上,放映时再还原成声波。于是,电影公司迅速利用了这项发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了。

就像孩子有了心爱的玩具,就会一刻不停的留它在身边,就像人一旦有了漂亮衣服,决不会只在家里穿着。电影刚一有了声音就有一大批歌舞片涌现出来。从此,音乐真正成为电影不可缺少了一部分。事实上,有那么一部分电影歌曲及音乐,反而比它依附的电影更广为流传。有些电影音乐需要依附催生它的电影而存在,有的电影音乐却恰恰相反,它是为某部电影而生,但最终它却脱离了电影而独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为它做诠释,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注解使它显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戏剧性已经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于一部电影可能给它的。于是,它获得自由,独立以及长久的生命力。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音乐发展情况类似,电影音乐也是伴随着电影一道在中国出现,并开始了它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即从1905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

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形态是默片形式的戏曲片,即用摄影机将舞台上的戏曲表演记录下来。由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定军山》只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尝试用蜡盘记录的做法为电影配乐,因为速度不一致而导致效果不佳。后又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从而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在中国逐渐兴起,而最先进入电影的声音元素就是音乐,随后是音效,最后才是人物独白。

抗战时期,爱国的音乐家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当中。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创作手段运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也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

中国香港电影:《花样年华》

著名导演王家卫2000年拍摄的影片《花样年华》中的主题音乐就有象征性符号作用。

这部影片用了一个贯穿全片的音乐。这段有小提琴演奏、三拍子具有异国风味的旋律猛一听,会感觉非常突兀。所谓突兀是指第一次出现时,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你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上,再转回来,发现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配合音乐节奏的慢动作。接下来仿佛是音乐“强迫”人们去品位这样的声画效果,我们会随着音乐进入一种悠缓抒情、富于感情而又带点儿慵懒的情调中。这一情调可以使有心人立刻感受到整部电影所营造的那份无法解释的缠绕着许多无形挑衅的欲望,以及充盈在心头的诉说不清的温情。就是这样的一段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把它所负载的这种无法说清的、覆盖整个影片的情调突出强调了出来。

这段旋律在影片中以原形的状态出现了9次,基本上总是在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时候出现。音乐象征的那种如上所说的模糊而复杂的情调,在每一次出现时都以其所固有的象征为情节增添了某种内在的含义。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音乐出现次数的增加,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音乐又参与到剧情的表现之中,发挥出音乐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作用。正是这种非常普通的没有什么值得渲染的画面情节,加上人物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升格放缓,愈显得突出而引人注目。音乐在这里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先声把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情调展示出来。

中国内地电影:《小花》

作曲家王酩回忆起当年写《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时候,总是找不准感觉,于是,他出门去寻找灵感。当他站在大马路边上望向远方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了寻找那种渴望的感觉,他开始了创作。后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少女时代的陈冲,大辫子、小花袄,青春逼人的模样,站在红军队伍中望眼欲穿地寻找解放军队伍中的哥哥唐国强。李谷一创立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一种唱法,她将时髦的气声唱法,结合民族唱法中清亮的嗓音,令歌声细腻婉转,柔情无限,唱出了剧中的年少、敏感、羞涩和善意。

中国台湾电影:《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电影开始,疲倦的游侠周润发牵着白马回到故乡。这里作曲家沿袭了好莱坞套路,最开始便以浓重的音乐确定电影基调。马友友的大提琴迂回地演奏一段二胡式滑音的曲调,但仅仅是一个很短的中国旋律因素,将它作为西方当代格式的变奏。作曲家主要从西方人的接受角度来处理东西方音乐的结合,这令音乐具有好莱坞的时尚感。电影音乐中最出色的一笔是其中的武打场面。杨紫琼与章子怡在紧促的鼓点中飞檐走壁。这是谭盾吸取了中国戏曲打斗中的伴奏,戏曲中运用锣鼓与响棒伴奏刀马旦,充满世俗的热闹。另一段则是在章子怡与周润发竹海夺剑的场景,白色长衫、碧绿竹海、拢袖的风,飘落的漆黑发丝,出鞘的古青冥剑,镜头如清秀唯美的宋代水墨画,跟着音乐的节奏被放慢,其中隐隐浮现出清亮的笛音。著名华人作曲家谭盾因《卧虎藏龙》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是继苏聪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华人作曲家。

美国电影:《走出非洲》

影片《走出非洲》曾经获得包括最佳原著配乐奖在内的7项奥斯卡大奖。其影片的配乐代表着舒缓、唯美风格的交响化配乐的最高水平。在影片的中后部,男主人公丹尼斯驾驶着黄色的双座飞机,载着女主人公卡琳飞上蓝天,去领略非洲大草原神气的美景。音乐在经过长时间的铺衬之后从容地出现,用它那舒展的音调把画面延展得极其开阔,把观众带入仙境。同时,画面上,随着飞机的爬升和景色的变化,音乐的织体在不断得丰满,音乐也在不断得变幻。当音乐中的情绪积累到饱和的时候,镜头被切换成飞机飞行在一大片白色鸟群上空的近景,而音乐的旋律则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得抒发了卡琳心中饱涨的澎湃激情。在空中,被深深感动的卡琳沉醉得向后座上的丹尼斯伸出了手……这是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场景,毫无疑问它也是整部影片的最高潮。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这里与自然的美景融为遗体,而音乐则将这种天人和一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在电影中,音乐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氛围。音乐风格、配器和情感特征的选择在引发导演的想象方面是很重要的。在某些影片中,作曲家为整个故事确定一个单独的主旋律,无论银幕上发生何事,主旋律是不变的。这种将音乐分离的手法在欧洲电影界更为流行。作曲家有时也提供与银幕显示相矛盾的音乐,以制造讽刺,这一技巧称作反情节。在詹姆斯•霍纳为《荣誉》(Glory, 1989)最后场景的配乐中,胜利的音乐表现了黑人士兵最终被允许参加美国南北战争战斗的精神胜利,而这与观众看到的黑人兵团遭到大屠杀完全背道而驰。除了确定氛围,音乐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勇敢而浪漫的英雄的出现,可能由热情的旋律伴奏;一个士兵的形象,可以得到强有力的进行曲的支持;一个俗不可耐的妇女的出场,可能伴随着沉闷的萨克斯旋律的背景音乐。在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7)中,音乐帮助描绘出主要人物的社会级别。弦乐四重奏团为上层甲板的贵族演奏优雅的室内乐,而爱尔兰舞蹈音乐则赋予平民占有的下面几层以活力。

音乐也能有助于创造地点感和时间感。《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5)中的风笛,《判决》(Deliverance, 1972)中的班卓琴,《甘地传》(Gandhi, 1982)中的西塔尔琴,都有助于将观众的想象带到不同的地方。同样地,加入羽管键琴可能使人想到十八世纪的故事;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使人联想起中世纪景象;而荡气回肠的嘹亮小号则成了为强悍的古罗马人伴奏的典型。流行曲调也能帮助确定事件更精确的时期。当我们在《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994)中看到阿甘从孩童长大成人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声道同时向听众展现了摇滚乐的简史。

在影片中有两种主要的音乐类型。渲染音乐(Underscoring),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影音乐;当音乐来自看不见的来源、常常是无形乐队时,这种音乐便出现了。但音乐也能作为戏剧自身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里指的就是源起音乐(source music)。例如,有些人会打开收音机,一对夫妇可进入音乐厅或舞厅,或者剧中人物蓦地引吭高歌。源起音乐可以是戏剧迷人的部分。在《后窗》(Rear Window, 1954)中,希区柯克仅仅使用了源起音乐,这些音乐从街区的各个公寓传出。源起音乐也能向我们揭示剧中人物林林总总的方方面面。在《邻家少年杀人事件》(Boyz 'N the Hood, 1991) 中,由古典爵士乐、底特律黑人音乐和拉普音乐组成的源起音乐,协助我们区分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我的祖国》作为影片《上甘岭》的插曲,这首歌本身的意文早已突破了影片中那一段抗美援朝的故事,在这里,浩大的管弦乐阵容,真挚饱满的独唱女声,如潮如海的合唱队和声,用音乐描画着祖国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水,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美丽的家园,谁可侵犯,一曲魅力永存的祖国赞歌,不禁令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激情澎湃,一腔热忱油然而生。

一般来说,电影音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即使在电影界的黄金时期,电影音乐也自成一派,而且音乐也与建立在迷幻的协奏曲基础上的音乐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电影音乐仍然会由于不同的演绎方式和效果而展现出不同的感情。从传统的词源学意义上来说:它展示了导演与观众在感情深处的共鸣。电影编剧的发展,从斯坦内到罗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电影音乐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由于对感情的深入而自身产生了一种浪漫主义气氛。

总的来说,在西方音乐的大历史背景下,电影音乐就是在它的形式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理所当然的阶段。换句话说,无论是否有电影技术的发明,电影音乐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一句话,电影音乐不需要理想化的载体就可以自我发展。其实柴可夫斯基早就编写过电影音乐了。是的,只要去听,我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在他的芭蕾舞曲,他的交响乐片段中,他的音乐都是有诠释性的。

电影音乐的实践发展与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是有区别的,它总是往更高贵的方向流动。这其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30年代的作曲家与20世纪的作曲家一样,都间接得从19世纪末的音乐家曲风中吸取了灵感,但他们的实践并没有像技巧性的作曲家巴赫、莫扎特等那样重归于完全的浪漫主义之中。这些列举的作曲家为教堂、剧院或宫廷贵族作曲,符合的是一部分人具体的要求。作曲时一般都很急促,又要符合那些要求者无常的口味,于是就失去了他们自身想综合作曲的目的。

同样,电影音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制的,这也不是音乐本身所有的风格,既定的逻辑顺序似乎是额外添加的,但其中的规则却是与生俱来的,小篇章的叙事音乐是建立在大量不同的技术掌握基础之上的。电影音乐可以被认为是音乐的集合体,它的这种折中只是为了那些将电影视为混合品,将音乐视为各种有效的延续事物的工具。在电影音乐中混有交响乐、清唱歌或者协奏曲,这些都是符合音乐规则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是变异性的亲属关系。1930—1950年的电影片头都不时地显露出歌剧序奏的风格,同时反映行为主题的先发性音乐总是以军管乐进入,转为爱情旋律,正好符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交响乐作曲形式。他们首先是以轻快的旋律引入,然后转为洪亮的音调,渐渐地过渡到抒情曲。电影音乐拥有自己的亚属品和形式目录。它诞生以后,就出现了规范各种奋进音乐,滑稽音乐,爱情音乐,模仿音乐,悲哀音乐和战争音乐等形式的准则。

电影音乐是一个结合了古典交响乐、早期浪漫主义和后期浪漫主义交响乐诗歌的大熔炉,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异国情调的曲风,又可以听到地道的美国音乐。

看过影片《第五元素》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外星人女高音的咏叹调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中未来的音乐会在月球上举行,古典管弦乐伴奏响起,女高音唱出悲伤的歌,这里直接采用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第的一首咏叹调。作曲家对人声的发挥了如指掌,在乐句的一开始便将女声拔到高音,带来梦幻般的整体印象,旋律完全是不对称的古典音调、倾诉般的乐句。这个女高音是一个神灵,洞悉地球的灾难与拯救方法,她的歌里有无限的哀伤和秘密,它的身体里藏着用来拯救地球的石块。在她的歌唱中,外星人已闯入后台开战了,作曲家神来一笔,音乐也跟着格斗的节奏出现动感打击乐,女高音在其间扭动肢体高唱花腔音调,曲调竟让人想起莫扎特著名的《夜后》咏叹调。

电影音乐发展至今,甚至可以独立于电影之外,经常被音乐家们音乐会上演唱或演奏,成为一个独立作品,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音乐在电影中往往是揭示电影真谛的一种抽象语言。音乐在电影中的延伸通过图象和音乐或同样方式,或同样的意见,或同样的感情来表现其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

纯音乐在表现时一般在时间上是连贯的,而电影音乐的一大特点则是时间的间断性,这种间断性受到了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新发展。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电影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往往集中反映为音乐与情节与画面的搭配,它并不是电影,甚至独立于电影。

[1]田艺苗 《流影留声——全球电影音乐经典鉴赏》文汇出版社 2006.7

[2]〈法〉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2

[3]曾田力 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8

[4]〈美〉克莉斯汀.汤普森 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5]〈美〉克莉斯汀.汤普森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陈犀禾 吴小丽 《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6

[7]《爱乐》2005.5 第 88 期

[8]詹桥宇《西方电影音乐新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国际交流处www.bjcma.com

[9]《爱乐》2005.8 第 91 期

[10]《电影世界》2004.11 第347期

猜你喜欢

作曲家音乐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奇妙的“自然音乐”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著名作曲家
音乐从哪里来?
作曲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