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视觉修辞学在电影中的运用

2010-11-16罗锡

电影评介 2010年15期
关键词:隐喻语言

电影是一项神奇的艺术,由于时间的限制,在短短的时间里导演不仅要将故事大纲的脉络结构表达清晰,同时还要将内在深义准确传达。其实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说服方式,或者说服观众接受作品中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或者说服观众以电影情境的预设为基础从全新的思维起点进行思考。关于台词方面的说服,与我们日常研究的修辞相差无几,因此笔者在此不做赘述。电影中的台词虽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一部仅靠台词支撑所有含义的影片绝不是一部好的影片,除了对白,电影大屏幕上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建筑、物件等刺激我们视觉细胞的东西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说,不注重语言外元素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视觉符号给人民提供内心感受和形象要比语言给人们提供的要丰富得多,涉及的面要大得多,深度也要深得多,符合人们经历具有空间性、非线形性、多维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分析一些著名影片中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一、视觉修辞的定义

视觉修辞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修辞”,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指用巧妙的语言方式来说服别人的技巧和方法。其功能是加强劝说性陈述的表达效果。而随着修辞学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关于修辞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其中视觉修辞就是一门新的重要领域。

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反映在语言上,但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开始把修辞研究的视角拓宽到图像和实物上来了,并把它冠名为“视觉修辞”。而我国学者对这一定义也有自己的见解:如冯丙奇认为所谓视觉修辞,是“为了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而对传播中运用的各种视觉成分进行巧妙选择与配置的技巧和方法。”[1]汤劲认为视觉修辞主要探讨以视觉形象为主的修辞行为规律。“视觉文化是一种读图文化,其核心载体是图像。图像包括影像和图画。影像是现代摄影技术发挥的产物,是事务直接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2]陈汝东则认为“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3]可以发现以上各个不同定义中的关键词相差无几,即目的是取得最佳效果,手段是通过精心组合,核心载体是图像。视觉修辞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著名电影中的视觉修辞手段有助于总结优秀电影作品的成功经验,对于电影成功创作经验的分享具有重要作用。

二、视觉修辞在电影中的作用

在谈视觉修辞在电影中的作用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一种观点,即视觉可以传递意图。比如:房屋装饰可以创造出温馨气氛,抽象的艺术作品可以鼓励观者对生活充满希望,具有诱惑力的广告片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对受众进行视觉上的刺激从而影响其行为决策,最后顺利传达作者意图的典型代表,这些都是从修辞学角度去看视觉的功能的。同样,在电影艺术中各个图像等视觉符号整合为媒介符号,也是导演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视觉符号的综合体能更加准确地传递作者意图。

汤劲认为“虽然视觉修辞有别于文学修辞,是借助于图像来完成的,但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机制,一些文学上修辞格,对视觉修辞也是适用的。”[4]的确,视觉修辞和语言修辞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首先,它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使表达更具有感染力。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都是通过对语言/视觉元素进行特定的排列组合,从而达到发生质变后的良好效果。同时,视觉修辞通过视觉元素使人们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在不经意之中便成功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种效果和语言修辞是一致的。作为一部好的电影,其中的每一个视觉成分都应该是精心安排的,这样才能从各个细节入手,从而从整体上顺利实现作者的意图,使观众与作者成功地心灵互动。良好地运用视觉修辞不仅能够正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有时甚至还能有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三、电影中常用的视觉修辞手法

根据笔者观察,运用于文字中的修辞手法同样能运用于电影中,在这个变换过程中,主要发生变化的是传播载体的变化,如传统意义上的反复修辞格的形式是同样的词句元素反复出现,那么体现在电影中的特点就是同样的视觉元素反复出现从而起到强调作用。由于修辞格的具体分类相当之多,笔者就不做一一赘述,而是直接将电影中主要使用的几种视觉修辞手法分类概括如下。

(1)反复:是指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一种修辞现象。如果转换到视觉修辞,就是有意重复某项或某些视觉元素,从而实现特定的艺术效果。

如最近深获观众好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其中的“西红柿”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影片中一项几乎百发百中的催泪弹。西红柿原是普通食物,但因为在电影中,它的出现分别在地震前一晚和三十年后女儿跟母亲相见的时刻。地震前一晚因为女儿想吃西红柿但是家里只剩一个,结果母亲让给了弟弟吃,并答应女儿第二天买给她吃,结果当晚却发生了地震。在母亲在孪生姐弟中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救弟弟之后,便与女儿失散了多年,直到三十多年后,女儿终于释怀回家,母亲对女儿说到“西红柿已经洗好了,妈妈不会骗你的”,然后便给女儿道歉下跪……可以说当剧情进行到这一幕的时候,观众们无不潸然泪下,西红柿这一寻常物件却深含了三十多年来母亲对女儿无尽的歉意和爱。可以说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作者通过“西红柿”的再现,让所有存在于观众心中的复杂情感顿时喷涌而出,制造强大的催泪效果。

(2)示现:把见不到、闻不到的事物写得可见、可听,并描绘得历历在目,就是示现。这里的“见不到、闻不到”的事务特指那些“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不过是说着想象里的景象”[5]。“示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作者通过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创造意境,从而引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想象,最终使读者与自己心意相通。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示现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普遍,而且跟文字相比,它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所谓的“不见不闻”之物。在电影中,无论是幻想、梦境、回忆还是其他主观玄想,都可以通过影片呈现出来。将“示现”作为视觉修辞手段其实是对以文字为媒介的语言运用原则的创造性利用。为表达创作者的超现实主观臆想,刺激观众的创造力,电影创作者很多时候会故意拉开电影情节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运用高科技拍摄、超现实的剧本等一系列手法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情景,使电影和观众之间形成最大程度的认知关联。

在此以电影《阿凡达》举例说明。可以说《阿凡达》所表达的故事并不新颖,就是一个星球为争夺资源侵略另一个星球的故事,只不过这里的侵略者变成了地球人。星球之间的战争目前还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与科学家的探索性研究领域,在现实的世界中还并为发生过,但是作者通过把这一存在于想象中的元素搬上大银幕,为观众设定了特定的情境,借助于土著人与外来入侵者之间的冲突,启发观众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试图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即正义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3)隐喻:将原义指称甲事物或甲行动的语词或表达方式,直接用于截然不同的乙事物或乙行动,而又不特别指明两者所用以进行的对比。或者说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如果把隐喻放在电影中看,即为“通过前后镜头(或同一镜头)中不同事物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刺激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取得引申意义。”[6]电影中的隐喻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类似,区别主要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还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和隐喻,而在电影当中,因为无法出现比喻词,所以电影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基本就是隐喻。在电影中通过使用隐喻,能将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化为具体,使所要表达的主旨意义更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

电影中的隐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音乐、色彩、人物、道具等,因为其实现手段的多样性,所以隐喻在电影里的使用也很常见。在此,笔者以电影《辛德勒名单》为例进行说明。此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受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影片主要以黑白色调为主,从影片一开始直到最后纳粹宣布投降之前一直都是采用的黑白摄影,但在纳粹投降之后,被关押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绚丽的颜色,顿时使观众仿佛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绝望走向希望,使观众也能一同体验剧中人物从死亡魔窟中逃离出来的心情。这里导演就是利用了色彩的变化隐喻了犹太人生活的变化,让观众也从这一色彩变化中深切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变化。

(4)列锦:就是只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而不用动词、动词短语或连词来摹景叙事、抒情言志,从而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画面的修辞方法。列锦的句子节奏鲜明、神采斐然,言简意赅、词约意丰,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有“咫尺万里”之功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运用最为常见。诗歌与电影也有其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是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追求的是用艺术手法表达含义;其次,它们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表达创作者无限的遐想,因此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列锦在古诗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的九个名词似乎各不关联,但合在一起之后却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这种傍晚时分的情景被一条完整的感情脉络穿珠般地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列锦的修辞手法在电影创作中也有不少运用,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通天塔》。“《通天塔》以四段分别发生在摩洛哥、日本、墨西哥和美国的剧情交织而成,看似是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毫无关联的四个故事,但是通过四个故事的叠加,他们对观众的内心造成了巨大冲击,虽然地域相隔遥远,且故事主人翁不同,但是它反映了出现在当今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人们因为缺少交流,沟通,使得矛盾不断,仿佛世界就被上帝的魔咒所牢牢控制住一样,受到惩罚。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大的障碍是人们的灵魂。”[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视觉修辞运用于电影制作中确实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仅会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还能增加电影的艺术效果。笔者仅通过对一些热门电影的观察进行了视觉修辞手法的探索说明,但电影中实际运用的修辞手法远不止上述四种,谨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共同探讨。

[1]冯丙奇:《视觉修辞理论的开创——巴特与都兰德广告视觉修辞研究初探》,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4][6]汤劲:《论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视觉修辞》,新闻知识,2007年第9期

[3]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5卷第1期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76年版.第124页

[7]季贝妮:《建造一座心中的通天塔——议<通天塔>折射出的问题》,电影评介,201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隐喻语言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论语言的“得体”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