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报道中不养眼的现象剖析
2010-11-16曹淼孙
□曹淼孙
2010年6月11日,第十九届世界杯在南非隆重揭幕。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典,吸引着无数球迷为之彻夜难眠;全球狂欢的体育盛事,更让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世界杯的报道辐射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牵动着每个球迷的心灵。它的客观、公正与否,直接冲击着人们敏锐的嗅觉,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判断。然而,其中一些不养眼的现象值得我们回顾与思考。
现象一:报道政治化
世界杯作为一项纯粹的体育赛事,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政治色彩。世界杯的报道本应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度的球迷能在同一时刻尽情享受世界杯带来的激情与奔放。
然而,理想境界的世界杯报道似乎从不存在。一些媒体对世界杯的报道过于政治化、民族化,用政治的眼光关注世界杯。如朝鲜队主教练金正勋2010年6月14日出席了赛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第二天与巴西队比赛的有关准备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当一名记者用韩语提问,称金正勋的国家为“北韩”,而不是其官方名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引起了金正勋的不满。他义正词严地指出:“没有一个叫做‘北韩’的国家”。他拒绝回答该问题,并说 “请下一个提问”。他对记者的一些表述十分不快,拒绝回答其问题。另外有记者就朝鲜领导人是否过问国家队人选提问,被国际足联新闻官打断,并提醒记者不要问政治问题。①美联社专门报道了朝鲜队身后的中国球迷军团。路透社则以“志愿军来了”为标题报道了同样内容,硬生生地将足球世界杯和政治挂钩。将世界杯的报道过度政治化,势必会违反体育的竞技精神,影响足球文化的全球传播。只有秉承客观、公正、合理的宗旨去报道,才能更好地诠释足球的内涵。
现象二:报道虚假化
新闻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价值。这是媒体的职责,也是每个新闻记者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如果媒体的报道不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相违背,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从而导致新闻价值的颠覆与功能的崩溃。
由于世界杯的魅力和媒体间激烈的竞争,新闻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往往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对球星的采访、对知名教练的访谈等难度非常大。因此,部分记者和媒体违背职业道德,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所谓的“全方位报道”和头条,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忽略或抛弃新闻的真实性,不惜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报道造假。如南非世界杯期间,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了题为“世界杯十大假新闻,山寨章鱼哥配合裁判惨死”的文章。②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历届世界杯的报道中举不胜举。世界杯报道假新闻的泛滥,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不但给记者和媒体的形象抹黑,而且还对广大受众带来精神上的污染。反对报道造假,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记者和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现象三:报道色情化
体育新闻娱乐化是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即与体育有关的娱乐性质的报道,如球场上的女球迷、世界杯开闭幕式的娱乐表演等。一般而言,体育娱乐新闻不是体育报道的主流。但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体育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体育报道的一个趋势。③体育新闻娱乐化本来无可厚非,在欣赏比赛的同时,调节一下气氛,增添一些情趣,放松一会心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个别记者和部分媒体将娱乐化演变为“色情化”,世界杯也难逃厄运。
以2002年韩日世界杯为例,报道色情化大有泛滥之势,主要集中在报刊的封面、标题和图片方面。如某刊物在2002年5月15日出版的期刊封面是女性人体的“三分之一”:肩部以下,腹部以上。在该专题中,标题用语常常与色情有关。无独有偶,南非世界杯期间,部分媒体也做过类似的报道。如“世界杯‘色事’:大小罗赛前狂欢,妓女创收五亿”“寡妇太太和妓女,活色生香世界杯。”④这些过度媚俗、低俗的报道,严重损害了体育道德,诋毁了体育竞技精神,违背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是世界杯报道的大忌。
现象四:报道结果化
报道结果化主要是指媒体和记者重结果,而弱化比赛过程的一种报道方式。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同样精彩。世界杯的赛场上终究要决定胜负,而胜负的悬念才是竞技体育的真谛。不以结果论英雄,不以进球论成败,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精神发扬光大。
如在南非世界杯A组第二轮的一场比赛中,法国0比2负于墨西哥。这个结果让所有的媒体都感到意外,法国队遭到各种质疑和羞辱。尽管法国队的切尔西边锋马卢达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但是掌声和赞扬并没有送给场上的这位英雄,只因为他没有进球,只因为法国队输了,就连马卢达本人也说“这样输球太丢脸了”。媒体长篇累牍地对进球结果的报道,大大弱化了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的渲染,弱化了运动员场上顽强拼搏风格的宣传。这样的报道不能诠释足球精神,不能弘扬足球文化。因此,世界杯的报道,应该大力弘扬和提倡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忌报道过度结果化。因为除了进球,还有过程。
现象五:报道偏袒化
世界杯的报道要秉承公正性原则,既要为双方球队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也要对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平等对待比赛双方。没有公正性,媒体和记者就很难向观众提供真实客观的事实。因此,媒体和记者应以对社会和观众负责任的态度,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来从事报道。通过公正的报道,合理引导观众弘扬足球精神,理智对待比赛的输赢。
遗憾的是,世界杯报道偏袒化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媒体和记者根据自己对某支球队或球星的喜好,在报道中夹杂着个人的情感和色彩,导致报道的失真、失实,从而降低了报道者的人格力量,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性。
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1/8决赛时,意大利凭借终场前的点球1比0淘汰了澳大利亚队,进入八强。央视体育新闻某评论员用高亢而嘶哑的嗓音嘲笑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毫不掩饰自己对澳大利亚队的厌恶之情。一名国家电视台的资深评论员在直播赛事中做现场解说,无疑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化身,但该评论员的失态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公正的立场,违背了新闻伦理的基本法则和职业道德。⑤因此,对世界杯的报道应该恪守客观公正的行业规范,对比赛双方一视同仁,忌报道偏袒化。
现象六:报道语言暴力化
与时政评论的庄重严肃不同,体育新闻评论的语言更多地表现出娱乐化特征。在各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世界杯的报道用词不仅要准确、简洁、生动,还应该有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然而,部分记者和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娱乐化和个性化,采用大量暴力化的字眼,来报道和形容足球比赛的场景。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在小组赛A组第二轮中,南非队以0比3不敌乌拉圭,输掉了比赛。《重庆时报》刊登了题为“乌拉圭‘血洗’南非,东道主定律或从此逆转”的评论。“血洗”如此血腥、暴力,很难看出它和足球世界杯之间的内在联系。诸如“死亡之组”“高丽战车碾过巴林”等暴力语言泛滥,让本是娱乐大众、增进友谊、促进了解的足球比赛,变成了弱肉强食的扑杀,演变为冷血横流的杀戮战场,扭曲了体育精神,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因此,世界杯的报道必须在坚持语言规范化的前提下追求个性色彩,善于运用群众化的语言,巧喻善比,言之有物,避免“语言暴力化”。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 释:
①《朝鲜队主教练怒斥韩国记者:没有“北韩”这一国》,中国新闻网,2010/06/15。
②《世界杯十大假新闻 山寨章鱼哥配合裁判惨死》,搜狐网,2010/07/06。
③郝 勤:《体育新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53、206页。
④《寡妇太太和妓女 活色生香世界杯》,搜狐网,2010/06/11。
⑤万晓红:《体育新闻评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