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建国大业》

2010-11-16毕会娜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业建国美学

《建国大业》由172位明星共聚一部电影,创造了电影历史上明星最多的神话,并且上映三天半后票房过亿,刷新国产片最快过亿纪录。据有相关媒体报道,《建国大业》在全国的票房已超过4亿,同时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一部主旋律的电影为何能赢得不同品味观众的欢迎呢?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的视角,从“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等方面解析。

一、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反映文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它是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来解释阐发诸种文学现象的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只有运用“历史接受法”,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及其意义和价值。他说:“必须从三个方面考察文学的历史性:文学作品接受的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同一时期文学参照构架的共时性方面以及这种构架的系列;最后,内在的文学发展与一般历史过程的关系。”[1]可见,姚斯的理论注重文学的本体性。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与受众的价值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艺术作品,通过预示、暗示、特征显示,为读者提示出一种特殊的接受。所以,接受美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部好的电影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本身,一是观众的赋予。今天,我们用接受美学的视野来审视《建国大业》,探寻被受众推崇的艺术魅力。

二、从“隐含的读者”出发,找准看点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建国大业》以1945年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史诗的笔法和视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也反映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和时代特征。这部主旋律影片作为祖国生日的献礼,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接受美学”认为,“隐含的读者”是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读者,也是伊瑟尔认为的“文本预先被规定的读者的行动性”。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在面对祖国强大充满骄傲和自豪的同时,都不禁要回望过去走过的艰辛道路,《建国大业》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心境和期待视野以及“隐含的读者”的广泛性。

三、构建“召唤结构”,增强电影的艺术性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留白,使不同的观众对其具体化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观众的理解本身也同样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反过来讲,观众之所以能充分调动主体的能动性,对作品的符号进行解码,还在于电影本身所创造的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1、“圆形人物”的立体展现《建国大业》,塑造了性格丰满的人物,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把人物展示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毛泽东、周恩来是时代的伟人,他们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屏幕形象早已在观众心中定格。但《建国大业》敢于突破传统,打破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模式。听到冯玉祥遇难的消息时,毛泽东踢翻了洗脚盆,周恩来大发雷霆,怒气冲天,摔东西,词语严厉,这都是在以往影片中看不到的,他们是时代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鲜活的生命。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与以往的形象大不同,在《建国大业》中,蒋介石可谓是“一个英雄的末路史”,他并非十恶不赦的罪人,而是经过痛苦挣扎,最后才四面楚歌,可以说他的失败并非个人的失败。《建国大业》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形象,个个性格饱满,富有生命力,看完之后给人更多的思考,启示人们电影所展示的只是人物形象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人物内涵值得人们自己去想象和品味,这也正是“接受美学”所倡导的“留白”的艺术性。

2、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这部电影在追求叙事的宏大气势、尊重史实的同时,力求影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语言的个性化也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冯玉祥的一句“大白天,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到道”,形象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他面对现实时内心的苦痛;蒋经国用“只打老虎,不拍苍蝇”表明整顿经济的决心,而杜月笙却说“老虎好打,冰山,只怕小蒋先生搬不动吧?”风趣、幽默,充满讽刺。蒋介石在穷途末路时发出了“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头里了”“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的感慨,增添了悲凉感。这些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也在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意识的、精神的内涵,语言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耐心咀嚼。

3、生动的细节展示 前苏联的米哈伊尔-罗姆说过:“导演应当明确规定观众应该往哪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使观众所注意的人物,细节是他这时必须注意的人物,细节,从这方面来说,导演就是一个对观众实行独裁的人。”[2]细节,作为重要的镜头语言,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一个好的细节,可以照亮全片,可以震撼人心。《建国大业》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影片中对于细节的运用恰到好处,例如刘烨饰演的老兵代表活着的和死去的红军战士向毛主席汇报时,声音嘶哑但器宇轩昂,感人至深。范伟饰演的郭师傅把烟放在耳后,“主席的烟我不舍得抽”,充分展示了人民对毛主席的尊敬、崇拜和喜爱之情。这样的细节运用还很多,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以中山装出席记者招待会,淮海战役取胜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醉酒的情形,毛泽东在阅兵仪式上的潸然泪下等等,这些细节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留给人们对于人物更多的思考。

[1]姚斯 《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转自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第338页

[2]米哈伊尔-罗姆 《电影创作津梁》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年01月

猜你喜欢

大业建国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纯白美学
绿茵少年(三)
绿茵少年(四)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