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市场”看好
2010-11-16南颖
出镜记者大多出现在新闻类节目的报道中,尽管对于节目的报道而言,出镜记者是“绿叶衬红花”,但是从电视宣传的效果来看,随着“红花”的绚烂,“绿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电视屏幕上出镜记者如雨后春笋呼之欲出,甚至原本是主持人身份一旦在新闻类节目中担任外景主持,便习惯冠之以“出镜记者”的美誉,这都需要我们细细研求,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就是现在无论是电视媒体、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出镜记者”都炙手可热,仿佛是传播工具中的一张“王牌”和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报道的辅助手段,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各类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更是顶梁柱,他们像根基一样被总导演安排在各个重要的报道节点,以风格迥异的现场报道方式在“百花争鸣”中为受众打造立体完美的新闻时效大餐。可歌可泣的汶川救援,热烈欢腾的奥运火炬传播,隆重喜庆的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大典,还有万众瞩目的庆祝澳门回归等等……如果把在盛事报道中的出镜记者进行罗列和排序,说成千上万也许并不夸张。一项事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市场,缘何出镜记者存在这么大的受众市场,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出镜记者的出现体现了直播报道所需要的“喜闻乐见”的真实性
笔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本科专业,从事采、编、播十几年,无论是演播室的新闻主播还是采、编、播一身的新闻出镜记者,甚至笔者也同样是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这不同的角色转换,感受自在心中。首先作为观众,笔者和大多数受众一样更青睐于有出镜记者的引领,而出镜记者最大的魅力也就是他们与纯主持人的不同:他们大多不是出身科班,不会过于正规地咬文嚼字,大多以本人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去为受众讲述新闻现场的点点滴滴,但这个“劣势”反而成为了现场出镜的优势。现在的观众不喜欢夸张和做作矫饰,他们更接受和生活工作环境一致的状态,哪怕是新闻的传播也不例外。主持人播音员的外景报道往往容易沿袭演播室聚光灯下的感觉,二度创作后的新闻现场反而没有了原汁原味儿的真实性,所以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通常是各不相扰、各司其职,以免反串后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感觉和分寸反而效果不佳。以笔者自身感受而言,从演播室的专业感觉中过渡到出镜记者的自然生动,也就是要还原到生活状态的“说话”和“讲述”新闻,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但一旦开窍了,就两种感觉随时转换和驾御,相得益彰。由此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现在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大专院校所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也鳞次栉比,而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全部回归“说话”的感觉,这又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笔者曾经带过很多播音专业的实习生,同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找一找同你母亲或家人打电话时说话的口气和感觉,要学会放下……把这种感觉延续到现场出镜的状态,你就找到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了”。而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出镜记者的优势继续传承——真实。
直播报道中的受众“市场”的确更需要在新闻节点现场中驾御的出镜记者。当人们在关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无论从视觉感官还是逻辑思维角度都更倾向于人画合一,演播室简单地播报后即切入现场,现场喧嚣中的记者讲述远比演播室纯净的播报声音更真实可信,而且具备相当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其效果笔者在此不在赘述,因为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国庆盛典”“两会报道”等盛事中跟随新闻“狗仔队”不放过任何一个话题内的话题和话题外的精彩!只是这个“狗仔队”是极受欢迎的,它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而且犹如身临现场。
对于爱好新闻的受众,即便新闻的播报形式枯燥些,也不影响他的关注;但是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受众(这部分受众的确存在,而且数量不菲),要想“挑”起他对新闻的关注就要假以手段。一个单纯的新闻直播现场报道也许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但如果出现了极具“煽情”的出镜记者(笔者在这里是绝对的褒义),那受众的范围无疑更广。笔者认为是因为出镜记者的存在相比较纯新闻现场更带有“主观介入性”,当然这是一个褒义的概念,尽管新闻是要客观报道的,但是为了增加新闻直播报道的可看性,出镜记者就好比是一个“主观视角”的出现,他的游动的引领会让你看到一个游动的相关现场环境、人物关系和新闻细节,通过主观介入的方式让你有声有色地接触一个纯新闻直播现场。这就好比是明星做广告,一个纯广告只介绍产品兴许会激发受众的腻烦和逆反心理,而一位“鲜活”的明星做的广告不知为什么就让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只是认为“他(她)用了,肯定没错”。当然这个类比并不恰当,只是为了说明“主观介入性”能够引起受众无条件的兴趣感和信任度。
出镜记者的存在让直播报道更生动、自然、具有可信度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知名新闻主播是“老爷爷”和“老太太”,而且年薪可观,不要觉得奇怪,尽管年轻漂亮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人们大多在文艺性节目中去追寻“秀色可餐”。而新闻类节目观众更追求的是可信度。所谓的“老爷爷”和“老太太”都是有着多年新闻报道资身经验的出镜记者,正是由于这种信任度才能让他坐上新闻主播的位置,可见公众对于出镜记者所赋予的信任度是无以伦比的。以汶川救援直播报道为例,国人由于对同胞血浓于水的关心,大家更多希望看到的不是演播室里主持人的喋喋不休,而是希望在电视台不间断的直播中更多看到听到来自现场的状况和声音。我们的出镜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各个充满险情的地方讲述着救援工作的进程,现场解说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受众还随时有可能跟随直播中的记者面临各种想像不到突发的新闻时刻,可信度由此而来,至少在观众看来这是原生态的未加雕琢和制作的新闻直播。记者的现场出镜的震撼力的确一度曾让“演播室”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据闻就在汶川地震报道时,有些地方台主持人都要争去现场做出镜记者,争不上的失落无比,笔者认为失落一方面是出于对同胞的人道关怀和新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是谁都想去第一现场感受大爱无边的震撼,出镜记者自身也不例外。
笔者身为珠海新闻人一员,有幸在2009到2010年岁末年初和这座幸福的城市一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的直播报道。“港珠澳大桥开工”、“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横琴大开发”等等,尽管直播前作为出镜记者会不自觉地想像很多现场的状况,但是一旦直播开始后的那种完全不同于想像的震撼首先冲击的就是出镜记者,然后是受众……以“港珠澳大桥开工”直播报道为例,笔者在出镜方面因为通常以煽情、温馨、感人和调动现场气氛见长,所以总导演把笔者安排在开工现场的大海边,负责采访港珠澳大桥的前身——伶仃洋大桥的建设者,导演在脚本上注明要记者注意煽情,并让摄像注意捕捉当事人泪水特写……苍茫的大海……直播现场……当笔者动情地回顾一番建设的坎坷历程然后问到“从伶仃洋大桥”到今天的“港珠澳大桥”几经挫折终于开工建设,珠海人二十多年的大桥梦今朝能圆,是否感慨是否激动是否喜极而泣时……我忽然极度失望,因为记者眼中看到的不是泪水,而是非常从容、笃定、祥和的目光……那一刻我知道我要让导演失望了……但是那一刻我忽然从那目光中感觉到了一种震撼,那是一种信念,一个大桥人支撑了二三十年的信念,是啊,为什么要哭呢,应该笑,应该发自内心地舒心地大笑,那一笑所有的建设者的委屈、辛苦、压力和希望都会释放出来……忽然那一刻笔者感觉到六年后大桥建成的那一天,如果还有直播,自己不再会像这次一样瞎激动,而是会同他们一样笃定、祥和、幸福、从容!当然,这一切的感受以及心理的反差作为出镜记者,笔者在直播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电视观众,许多观众在直播后与笔者交流:真实、感人、煽情、期待。
笔者曾经在广东一些电视频道上看到过,出镜记者们有以姐妹兄弟相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诚然也许是新潮、炒作、噱头等等,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无论是“八姐妹”还是“九兄弟”,当他们共同活跃在荧屏上,为大家走街串巷报道“八方新闻”时,他们不仅具备了出镜记者的可信度,他们还具备了一个新闻大家庭的亲和力,既然是出现了,就说明它有市场,是受欢迎的。此外还有现在的网络媒体也主打“记者”牌,更有平面媒体的报纸也会在重要的跟踪报道前加上诸如“XXX三人行”之类的图文,以强调记者第一现场跟踪采访报道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出镜记者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市场都是巨大的,他们是媒体前行发展中的浓墨重彩的角色,也是新闻事件公诸于世的不可或缺的代言人,笔者作为出镜记者的一员,对出镜记者未来的市场信心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