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乡土电影中的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2010-11-16张雪
乡土电影在电影史上自始至终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一路走来有起有伏,但是它的发展从未停止,它的魅力从未减退,它是本土文化最醇厚的底色,是人文精神最唯美的显影。在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的社会,商业压力加重的情况下,乡土电影是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西方的乡土电影又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它们,对它们的发展会不会有重大的突破?这样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乡土电影概念探析
在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乡村电影,乡土电影等概念在某一阶段内被视为具有相等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表述的混乱,其实这些概念虽然有交叉的地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不同,细致分析它们的文化指向和社会意义还是有区别的。乡土之于乡村带有更多文化层面的内涵,乡土不仅仅是故事的发生背景,更多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和文化的变迁。
乡土电影是否也存在于西方?答案是肯定的。乡土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但在西方仍然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如local,rural area等。在英汉艺术词典中,Localcolor的意思即为地方色彩,乡土特色。在西方虽然没有明确存在着“乡土电影”的概念,但是却存在着带有乡土色彩的影片一说。西方影片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种划分电影类型的方法,标准不一,我们从定义中国乡土电影的方式,不难把这个规律用到西方的影片中。
综上所诉,本文所指的“乡土电影”是指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当地的非城市区域,主要是以乡村为主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如草原,荒野,山区,庄园等,并以反映当地的乡土环境、乡土生活和社会文化为主的电影,它包括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影片。
二、中西乡土电影传统文化比较
1.价值观:和合性与分别性
中西方的价值观自古就有差别,中国崇尚集体价值,追求“和合性”,西方羡慕个人自由,追求“分别性”,这点在很多乡土电影中一直有深刻的揭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凝聚的力量,注重和谐,注重人与人的有机联系,这些在乡土电影中反映出来,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老井》中的旺泉是一个热血青年,为村里的打井事业奋斗着,他深爱着巧英却被迫接受长辈安排的婚姻,此刻他更多地是被封建的观念压制,而到了影片后面,他就显示出甘心情愿要为打井事业献身的决心,他的人生在牺牲中获得升华。《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有着牺牲自我的意志和决心,她可以远离那片黄土飞扬,水质坏透的荒凉之地,她可以选择做一个简单快乐的女人,但是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
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很多乡土电影中长时间以来都有着这种彰显集体价值的创作倾向,有许多的人,没有了传统仁义的衬托将不再闪亮,所以为集体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赋予了人们一种高尚的品格。
而在西方,高举着体现个体价值旗帜的国度,则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 大致表现为三个命题。第一, 一切价值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第二, 个人本身就是目的, 个人是最高的价值, 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的手段。第三, 所有个人都是道义上平等的, 这种平等的最佳表述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当作他人谋利益的手段。”[1]在西方乡土电影中这非常明显。
《燃情岁月》描写了上校厌倦了战争,携带家人来到荒原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妻子因无法忍受环境的恶劣离他们而去,她这种带有不负责任的行为,片中并没有给予道德上的谴责。三个儿子也都有独立的人生,影片不表明选择的正确与错误,只是置身事外地陈述一段传奇历史、一部西部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每个人都是个性奔放的,他们之所以活得精彩与丰富,很大的原因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个人的价值而奋斗,这就是西方的乡土电影所要强调和传输的精神。
2.爱情观:含蓄委婉与热烈奔放
“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相和’,以人人相和为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这种精神, 积之数千年, 浸之亿万辈, 造就了中和的中国式文化和含蓄忍耐的中国式性格。”[2]于是在情感上,中国的乡土电影刻画了很多隐忍的,含蓄婉约的爱情。
《暖》中的爱情如流水般静淌,井河对暖的爱是真挚热烈的,却用一种舒缓的方式表达出来,后来他走出小村抛弃了暖,暖的内心是痛苦绝望的,却用一种不动声色的表情来宣泄,就是这样的爱情,割痛观众的心,却有一种迟迟挥之不去韵味,
西方的文化则是进取求真,他们不在乎形式,只在乎他们抗争、激烈、勇往直前的信念,这个信念让他们有一种痛感,有一种浓烈的爱情悲剧意识。
《让•德弗洛莱特》和《甘泉玛侬》里摇曳着一朵在法国南部热土上盛开的悲剧之花,近亲婚恋使得人丁兴旺的家族趋于灭亡,发展到最后还是表哥爱上表妹,而那种爱是带有毁灭性的,伦理和理智却都无法控制。表哥最终的自杀,就是对爱的誓言和追求,如果没有爱的希望,那就毁灭,似乎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得到人性的解放,这种希腊式的悲剧,把田园牧歌一样的美景染上爱的色彩,也打上了毁灭的印记。
中国人的情感如水般沉静,西方的爱情如火般热烈。当然西方也有委婉的爱情,中国也有热烈的悲剧,但是总体而言,不同文化滋养着不同人民的情怀,中方始终是伦理道德之上,西方的人性解放更为超前。
3.宇宙观: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儒家、道家、佛教都对天人合一有着独自的见解,天人合一在儒家的理解下是指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道家主张天就是自然,在佛教看来,人性就是佛性,天就是顺应自然之意,要追求无欲淡泊的境界。
在影片《黄土地》中,古老而有力的黄土地占据了影片画面的一大部分,它安静地没有一句话,但却是最好的影视语言,黄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纯朴的人民是这大地上的生命力,人和自然处于一种母子般相合的状态,是生命和灵魂的结合。影片《老井》则显示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旺泉的父亲死于打井事故,旺泉又为了打井,牺牲了爱情,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退缩,最终村里真的打出了井,在这场斗争中人在自然面前显示了自己伟大的力量。
西方哲学,与中国的理论不同,它趋向于天人二分,指的是人与天是对立的,以人为主,与自然而斗争,而且人对于自然是主观的,可以对自然进行本质规律的认知。
影片《似是故人来》中杰克来到田纳西州的葡萄镇,他不相信荒凉会统治着这片热土,他理性的思维战胜了一切疑问,他把土地出售给村民,集资买种子,一番辛劳后人们认定荒凉的大自然又充满生机,在这里自然是安静地为人类服务的角色,只要人们肯用发现的眼光去揭示它的规律。天人二分,并不代表天人双方的不和谐,只是代表主客观的态度,自然是有待被发现的客观事物。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乡土电影也许不可避免地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然而艺术创作上也存在着轮回的现象,它的未来是怎样的,一切都在发展之中,乡土的存在即是艺术生命力的根源。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红花绿树和钢筋混凝土的比拼和对立,不会停止也不会有谁胜谁负,在艺术上,哪怕是生活的一点也可以变成永恒,而在乡土电影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必将是世界文化最有价值的遗产。
注释
[1]《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唐日新主编[M]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2]《文化的差异与精神的认同-电影《星愿》与《人鬼情未了》比较研究》曾耀农[J]南都学坛20017.
[1]李道新. 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丁帆. 中国乡土文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唐日新.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 [M].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4]曾耀农. 文化的差异与精神的认同-电影《星愿》与《人鬼情未了》比较研究 [J]南都学坛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