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2010-11-16高鹏
■高鹏
在室内乐中,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弦乐四重奏是各种乐器组合中最理想的演奏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以细腻的组织和精妙的韵味见长,适宜演奏具有纯粹风格的音乐。弦乐四重奏从尝试性的开始阶段至今已经发展演化了200多年,在此期间,就像交响曲在管弦乐中的地位一样,弦乐四重奏在室内乐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器乐重奏形式,也是作曲家表达最深刻和最个性化音乐思想的手段。
形成弦乐四重奏这一演奏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为四声部创作的概念在音乐活动中的逐步应用与演变。16世纪,当时的室内乐受到声乐合唱的影响,四个声部由器乐奏出,只是单纯的合唱模仿,器乐演奏形式尚未确立。17世纪初,阿莱格里在他的序曲中为弦乐四个声部写作,成为这一体裁的起源。1755年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开始形成,作曲家尝试为纯粹的音乐目的而创作,特别是弦乐四重奏,逐步变成了一种最严肃的室内乐体裁。
在音乐史上,最早期的、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准确地辨认出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和方法的作品,是海顿的晚期四重奏。他是第一位充分意识到弦乐四重奏在艺术上的潜力的大师,并且确定了与大型管弦乐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清晰透明及敏感细腻的弦乐四重奏风格。即在弦乐四重奏中,四件乐器是平等的,对音乐的表达是纯粹的,是不求助于任何外在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歌德把这种四重奏比喻成四个聪明人的谈话,歌德还说这四个人不仅是聪明的,而且还是敏感的并有深刻的感情。这一原则在今天依然是弦乐四重奏的规范。
海顿写了80余首弦乐四重奏,他的这些作品是半个世纪音乐艺术发展的见证。比较其他音乐体裁,海顿在弦乐四重奏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倾注了最为深层的思想和感情。他中期和晚期的弦乐四重奏在音响和形式方面有许多大胆创新,这种创新反应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并非都是因循守旧的保守派。海顿说:“艺术是自由的,不应受到机械规则的束缚。”所以,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最自然地反映了他天性的各个侧面——诗人般的,农夫似的,忠实踏实的,机智幽默的,每一首四重奏都成为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
海顿早期的作品1和作品2与他早期的交响曲一样,都带有古组曲的特点,有四个或五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均是简短的、插段性质的,音乐上很传统、浅显。但是这些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没有了数字低音,而且是完全主调风格的。
假如说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历史可能有一个分水岭的话,那么它就是1781年。这一年,俄国凯瑟琳大帝的儿子保尔·彼得罗维奇公爵访问维也纳,海顿最新创作的作品33(6首四重奏)被安排为公爵和社会显贵演出,演出大获成功,海顿没有令人失望。这6首作品无论在表情上还是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用海顿自己的话说“采用了全新的、特殊的手法”。他将代表主要风格特点的主题发展原则放在首位,旋律包含着各种灵活新颖的音程以及更加复杂精巧的节奏,这些旋律表面上看来是松散的堆积,而实际上却是由一些对比鲜明的短小动机组成。
作品42仅有一首作品,这首d小调弦乐四重奏似乎既包含了他早期的一些创作方法,又暗示着以后的风格,如第一乐章戏剧性地展开以及终曲乐章的对位处理和在很弱的力度上结束等等。这首作品第一乐章是慢板,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标有“如歌的柔板”,旋律很长而富有歌唱性,显示出海顿独特的抒情写作方法。
二
1787年海顿创作的6首弦乐四重奏,作品50,是题献给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这些作品迎合了国王喜好大提琴的趣味,将大提琴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更为丰富而高难的演奏技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788至1790年间完成的作品54、作品55和作品64是题献给维也纳小提琴演奏家约翰·托斯特的。作品54的三首作品以主调风格写成,主题材料分布在四件乐器上,比起早期作品旋律更具魅力,结束时的不谐和音更加控制,出现了一些半音线条,但不在主题上。
作品64有6首曲子,在曲式上已固定下来,终曲以充分展开的奏鸣曲式代替了简单的回旋曲式,新的调性及调性关系在这组作品中不断出现。
三
海顿所有晚期的四重奏在主调与复调风格之间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此外,曲式上更加自由,给人印象深刻的慢板以及采用引子和各种力度标记都成为海顿晚期四重奏的特点。作品71以后的弦乐四重奏作品都具有交响曲的规模,且半音线条很少再用。
作品71,于1791年在伦敦创作,共3首,是题献给阿庞伊伯爵的。在维也纳,弦乐四重奏通常是小范围内演出的音乐形式,而不是为音乐厅设置的。然而在海顿第一次访问伦敦期间,德国小提琴家沙洛蒙就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海顿的作品64(6首弦乐四重奏),因此,海顿在创作作品71时也是打算为音乐会而写的,所以,这部作品同过去的四重奏有着性质上的不同。
作品76,6首弦乐四重奏是海顿1799年完成的作品,是题献给厄多第伯爵的。这组作品是海顿弦乐四重奏写作的顶峰,显示出他成熟的风格和更加直接、精炼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速度上也更快了,小步舞曲更具有谐谑的特点,曲式也更加自由,对多声部的对位技巧作了最精确的探索和运用。
作品76之一,第一乐章刚开始的三个和弦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大提琴首先演奏第一主题,然后其他声部轮流模仿,在出人意料的和声中,天真无邪的第二主题被简洁地陈述出来;第二乐章是对比鲜明的C大调,旋律庄严肃穆,其中也有赋格的手法;第三乐章活泼生动,第一小提琴显示出相当的敏捷和灵活;第四乐章再次体现了海顿在和声方面的极大兴趣,进一步建立了对位的可能性,这样,在主调与复调风格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作品76之三以“皇帝”四重奏而著称,其中的第二乐章是海顿使用了自己曾在1797年为海施卡的词《上帝保佑我们的皇帝》所配的四部合唱曲(后成为奥地利国歌)而改编的变奏曲。国歌的旋律深情而庄严,百听不厌,各声部的进行均成为出色的旋律线。主题之后有四段变奏,其处理方法单纯得属于初期的严格变奏,即四次变奏,主题没有改变,只是从一件乐器移交给另一件乐器,而其他声部时而配以美丽的和声,时而以对位方式奏出优雅的对位旋律。
作品76之四,在英国以“日出”四重奏著称。第一乐章小提琴奏出上行的乐句,甘美明亮,其他声部衬托的和弦低沉暗淡,后由大提琴奏下行乐句作为对应,造就出一轮红日从大地的边缘缓缓上升的感觉。其实此乐章悲凉黯然的气氛浓厚,并非英国人想象的一幅日出风景图;第四乐章则形成鲜明对比,一切变得明快活跃,甚至带有玩笑和幽默的色彩,体现了海顿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他来说,难以解脱的悲哀和绝望是不可思议的,快乐、平静、和谐永远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本质。此曲或许是海顿最具情绪对比的四重奏之一。
四
1803年创作的作品103成为海顿“最后的四重奏”。这一年,海顿在维也纳作了最后一次指挥,曲目是他的康塔塔《临终七言》。尽管海顿已经受到衰老的影响,但他依然创作出含有两个乐章的作品103。这部作品在1806年出版时加上了“天鹅之歌”的别名,这似乎意味着这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已走到尽头。海顿还建议印上一个悲哀、大号体的文字:“我已经精疲力竭,我已又老又弱。”海顿也许已深深地感到新的世纪来临,新的时代业已出现。
海顿在弦乐四重奏发展史上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他之后的许多作曲家皆以他的四重奏作为楷模进行创作,其中莫扎特将其成熟期的10首四重奏作品中的6首题献给海顿,以表达自己从他作品中体悟到这一体裁形式真谛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