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 《齐民要术》 :一部现代版的农业“百科全书”

2010-11-16王艳玲,韩扬,王洪彪

电影评介 2010年3期
关键词:字幕纪录片农民

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中共山东省寿光市委宣传部、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联合摄制。该片从策划选题、拍摄完成直至于中央电视台七套播出,前后正好历时一年。该片不仅是一部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的电视纪录片,也填补了中国农业文明史在中国电视传播史上的空白,是一部用影像予以纪录的“现代版《齐民要术》”。

一、主题定位:富而教之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高阳太守贾思勰用十年时间写下的一部旷世农书,系统地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并总结了沿用至今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中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记载了园艺嫁接、家禽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农副产品的加工、微生物利用等技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最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1]《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贾思勰曾用12个字作为开篇: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既是《齐民要术》的主旨和精髓,也一语道破了农业在政权稳固、国家安危中的地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正是把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作为承前启后的主线贯穿着全片,一方面回顾了我们祖先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另一方面则刻意展现的是当代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未来。用该片总编导郭西昌的话说:“这次拍《齐民要术》是自选题作文,是在走纲丝——它虽然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一种东西,但是它很难做,稍有不慎便会做成科普片,或政论片,或农民原生态的生活纪录片,或者面面俱到四不像的片子,而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我们希望它很有故事性又很有思辨性,能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很好地阐述和解读出来,不仅能帮助农民致富,还能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中国农业希望是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产业化。”

对此,曾有学者指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最早雏形就是来自《齐民要术》。在《齐民要术》的90篇文章中,农、林、牧、副、渔、工、商七业归一,各有其位。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大农业”的内涵,在《齐民要术》这部书里面已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由于贾思勰在任职高阳太守前后,曾沿黄河流域到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实地考察农业、畜牧业生产情况,即《齐民要术》反映的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于是,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便以黄河流域作为一条外在的地理时空线,拍摄行程遍布青海、甘肃、内蒙、陕西、河南、山东6省。摄制组从这几个省中各选取一个特色农业县,从这些特色县中各选取一个或几个村庄,从村庄中再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民,着意塑造了当代农民乐观、进取、改变自身命运、发家致富的群像,如山东寿光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的研发者王伯祥、有机蔬菜的开拓者张砚祥、果树栽种和嫁接的陈怀贵、河南省偃师市小麦育种专家徐才智、摸索出旱地双垄沟覆膜技术的牛建彪等,他们其实就是“当代的贾思勰”。恰如片中的解说词所言:“一千多年前,夜深人静的时候,贾思勰就是这样伏案疾书,写出了旷世农书《齐民要术》,它改变着中国几千年农民的生活;一千多年后,贾思勰的后人,中国的新一代农民,正用他们的行动书写着新的《齐民要术》。”

更为值得书写的是,他们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农民企业家,又不只是个人的发家致富,而是作为领头人带动了整个村子乃至整个县的集体致富,使农业技术理念上的“富而教之”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和体现。尤其是发展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农户,这是一个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这里,仅以片中第四集“天降嘉种”为例,这里有一段采访同期声:你们这个村好像现在都是种种子?我们十五个村民组全部种种子。全部种种子?对,都交给了徐才智。你们这样种种子有几年了?你们都可以跟我说。几年了?将近二十年了。种种子二十年了?是,一直种种子。此外,甘肃省永登县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基地、山东寿光双王城制盐和侯镇古镇的酿酒技术等,也都是对中国当代农业的各自贡献。即该片不仅展示了黄河沿岸各族人民数千年农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历史,也是为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树碑立传。换言之,具有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最终展示的不仅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对世界农业的影响,还有中国农业中国农民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还有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的启示。在这个意义上讲,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是为电视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奉献的一部帮助中国农民过上好日子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农民在迎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所续写的现代农业的华美篇章。

二、散点式的结构形态

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论片,也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科普片、农业技术推广宣传片。用该片总编导郭西昌的话说:“全篇要有纪录片的味道,要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整部片子中上下几千年的大小人物的故事应该贯穿始终,越是当代活生生的人物越要挖出他的故事。这些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农民之间,要有时空的跨度,彼此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该片的结构形态并非囿于以往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散点式、多侧面的交叉、组合与对比的手法,甚至还有意选取悬念线索结构法,通过设立一个个事件的悬念,再一步步去揭开真相。于是,片子通过不同地域农民的各自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力度,表现了近乎相同的摸索精神与发家致富的劲头。

例如,该片第一集“食为政首”当中有这样一组画面:

(字幕:山东寿光)2008年5月的一天,一大早陈怀贵就在自家的果园里忙开了。而这个时候,老农刘承德也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活。

此时,寿光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正在察看大棚菜的生长。

这是山东寿光,黄河下游的一个村庄。

(字幕:河南偃师)而在这一天的一大早,河南偃师的徐才智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麦田,开始了一天的观察记录。

这是黄河中游的一个村庄。

(字幕:陕西洛川)在陕北洛川,农民们正在果园里忙碌。

(字幕:甘肃榆中)在兰州榆中,胡玉忠正和农民们去菜地劳动。高原夏菜是这片黄土地上唯一的绿色。

(字幕:青海循化)在黄河的上游,青海循化县,一群撒拉族老汉正在核桃园劳动后歇息。

这些镜头画面看似独立,从不同侧面展现的却是不同地域空间当中一组组自强不息的农民群像。这就使镜头语言的指向性很强,既深化了主题,也增强了片子的悬念、起伏和层次感。既唤起了观众的注意,激起了认同的情感,也使片子人文性的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如此,该片的每一集往往从现代农业说起,再从贾思勰的农书《齐民要术》找到原始印证。即包括沿用至今的很多传统农业技术与手段,其实早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当中就有表述和记载。但是,该片并不满足于梳理传统农业的功绩,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下的现代化农业与农业的产业化,并主要以探索事件的过程为线索,用情节充实主题,特别关注强有力的人物,力求“见事”更“见人”。通过发生在农民主体群像身上的那些故事,通过他们所经历的由探索――失败――再试验――成功的历程,引领观众一同探寻、关注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即该片并非生硬地、传授式地讲述农业知识,追求的却是事件过程的展示,且把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贯穿线一穿到底。尤其非常注重细节,在“情景化的状态”中展开叙事,使事件具有生活的贴近性,也为观众创造了合情合理的情感变化周期。

例如,该片第八集“嫁接梦想”中山东寿光的陈怀贵栽种果树,几年的光景,不但没挣上钱,还欠下了五万元的账,陈怀贵的妻子非常伤心。陈怀贵喜欢花,为了调节心情,那段日子他种了几盆花。对他的这一举动,妻子看不下去了。

陈怀贵妻子:我就举起脚来把盆子都踢了。

记者:他没反应吗?

陈怀贵:反应很大,当时我就哭了。

陈怀贵妻子:他也是不乐意。

记者:你哭了?

陈怀贵:为啥呢?我爱好花木,太伤心了那一次,当时就掉泪,我自己坐在树底下就哭了。

伤心之余,陈怀贵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经过一次次失败和摸索,陈怀贵终于摸透了嫁接的规律,掌握了28种嫁接方法。为了等来这一刻,他们一家人坚持了八年。用纪录片导演康健宁的话说:“拍纪录片时,重要的是显示人物关系的过程,或者说动作的过程、事件的过程。纪录片就是记录过程,结果倒并不重要,过程就是历史。”

正是有了无数个陈怀贵式农民群体的不懈探索和坚持,才谱写了一曲曲当代农民的辉煌篇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农民,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恰如该片总编导所言:如果全片定位为传奇风格,我们就理直气壮地来一个五千年的中国农业传奇!可见,纪录片真正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在探索和变化过程中的发现和捕捉。而这种发现和捕捉具有一种无法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永恒价值,就如时间一样,永无追回的可能。”[2]

三、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一般说来,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元素包括:细节、悬念、节奏、动情点、音乐音效等。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就基本涵盖了这些特点:片子开合有序,镜头平实、大气;丰富的视听语言调度;一动一静、张驰有度的节奏;局部特写、效果音响、背景音乐的适时运用;背景知识穿插等。为了增强片子的可看性,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往往采用通俗化、生动的叙述,特别是现场同期声的纪实段落予以表述,但纪实手法的讲述,又不是大量素材的无原则的堆砌。

例如,该片第一集“食为政首”从北魏时期讲起,引用历史故事,并概括出政权出现之后便有了赋税。赋税是国家机器运行的经济来源,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象征。即“食为政首”的执政理念最终体现的如何,其根本性的标志便是历朝历代围绕农业进行的赋税改革。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时间算起,也就是从公元前594年开始,到公元2006年我国全面免除农业税,历史已经整整过去了2600年。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者的现场采访:

字幕:甘肃兰州榆中县农民

记者:过去你家交多少农业税?

妇女:一家交个一百来块钱。

记者:你现在觉得这个免税对你来说,好处大不大?

妇女:好处很大嘛。

记者:不就免一百多块钱么?

妇女:有一百多块钱,我们这地可以追肥料可以实现嘛。

字幕:青海循化县农民

记者:不用交农业税了吧?

苏老汉:哎呀,不是农业税的话,我们这个还是要(交)300多块钱。

记者:这300块钱对你很重要的吗?

苏老汉:一分钱憋死个好汉,一分钱憋死个好汉咧,没有钱还是不成的。

记者:所以你觉得国家免农业税对农民是一个?

苏老汉:好。

虽然记者访谈的是相同的问题,但片子采用字幕转场的方式,以出镜记者的亲历作为引线,镜头直接对准田间地头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把不同地域农民近乎一致的回答交叉组合在一起,让观众获得了直观的视觉形象。

与此同时,该片还运用情景再现和现场复制模拟的手法,再现了当年贾思勰的生活,并现场复制了当年的劳动工具、模拟还原了当时的种植技术本身等。即该片依据当年的历史事实,采用象征、虚化乃至“搬演”的方法部分地再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烘托一种似乎真实的氛围、节奏和情绪,让观众似乎感同身受,并参入到再现的历史情景之中,对片子的内容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增强了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例如,该片第四集“天降嘉种”,关于选种育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收种第二》中,多次出现了“取麦种,择穗大强者斩”、“选好穗纯色者”、“择高大者”等字眼。片子在表现这一历史史实时,便在微观镜头的处理上使用了局部的影像特写再现细节。虽然这一镜头只是营造出了一种情境,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该片的运动镜头也显示了独特的动态魅力,使静止的事物“活”了起来。如在拍摄农耕文明时期的器物静物时,就采用了运动镜头,并加以明暗影调的处理,使得片子增强了可视性。

当然,该片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比如,开篇太冗长、拖沓;旅游风光片式的介绍方式;缺乏统一、内在的逻辑关系;专家访谈过于单调,特别是片子第一集中只有一个访谈专家,访谈显得苍白,传达信息量有限,缺乏说服力;资料镜头加专家访谈的模式过于单一等。

综上所述,十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从整体上看,还是相当成功的。即能够把农业、农村题材表述得如此清晰、到位,尚不多见。故评价该片填补了中国农业文明史在中国电视传播史上的空白,并非言过其实。

[1]高翔:央视纪录片《齐民要术》摄制组抵偃拍摄,http://www.lyd.com.cn/xianqu/content.2008-5-22

[2]丁海宴:《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猜你喜欢

字幕纪录片农民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