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

2010-11-15杨小明

丝绸 2010年3期
关键词:印花印刷工序

李 强,李 斌,杨小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

李 强,李 斌,杨小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灿烂辉煌、独具特色。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独特性,才成就中国在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发明——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基于纺织技术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印刷工艺中的纺织技术根源。

中国古代;造纸;印刷;纺织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灿烂辉煌,但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工艺、印刷工艺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中蕴藏着大量的纺织因素,可以说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辉煌成就造就了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的发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与造纸工艺、印刷工艺之间有着密切渊源关系,对此,许多学者都持类似看法,并有过阐发[1]。但前贤一般只是提出论点,却少有给出论证者。本文旨在提出一些论证,以期初步填充两者之间阙失的部分链环。

1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伟大成就启发了造纸工艺

1.1 纸定义中的纺织技术考

纸从产生就与纺织技术联系密切,从考究“纸”字即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纸的演变经历了缣帛纸→丝絮纸→植物纤维纸(即蔡伦造纸术所造的纸)。《后汉书·蔡伦传》中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纸”的说法,“缣帛”是中国古代丝织物的总称。

由于《后汉书》成书于公元445年,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从《后汉书·蔡伦传》及其成书年代可以肯定:虽然缣帛纸并非是植物纤维纸,但从南北朝时期人的角度来看,缣帛纸同植物纤维纸的用途一样,故有缣帛纸一说。因为《后汉书·蔡伦传》为南北朝时期的人所著,而传中所记载的是东汉时期的事,故“缣者谓之纸”的说法有些历史辉格解释的意味——即用极端的“以今观古”的方式编写历史[2],因此在采用这些材料时要谨慎。但“缣者谓之纸”的说法却从一个方面说明纸的产生与纺织技术,特别是与丝织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证古代文献典籍,可以发现记载东汉以前关于“纸”字的文献都是后代人撰写或加注的,明显带有辉格解释的意味,不足为据。对于纸的描述比较可信的文献有两处,一处为东汉早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100年成书),另一处为东汉末年的《东观汉记》(公元188年成书)。《说文解字》说:“纸——絮——苫也。从纟。”“絮——敝帛系也”“苫——潎絮箦也”“潎——于水中击絮也”“箦——牀栈也,即竹席”“纟——细丝也……凡丝之属皆从纟”。由此可见“纸”的定义是:在水中击敝丝絮时,存在竹席上的一片絮渣[3]。《说文解字》中关于纸及其相关的解释说明: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高浓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东观汉书》中有“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也”。

从这两则文字中所涉及的时间上看,《说文解字》关于纸的解释要早蔡伦发明造纸工艺5年,看来“纸”的原义并不是指蔡伦所造的植物纤维纸而是丝絮纸。此外,蔡伦的纸在东汉时称为“蔡侯纸”,更是说明纸的原义是丝絮纸,只是“蔡侯纸”出现后由于制作方便、经济实用,导致大行其道,最终纸的定义由“蔡侯纸”所取代。

1.2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的纺织技术思想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特指中国古代植物纤维造纸工艺,全文同)中比较重要的工艺有三道——发酵制浆、高浓打浆、抄纸。发酵制浆实质上源于纺织技术中的沤麻脱胶工序,而高浓打浆和抄纸则源于纺织技术中的漂絮工序。沤麻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考古学家在浙江钱山漾发现4 700多年前的苧麻纤维似乎已有沤麻脱胶处理。到春秋时期孔子所撰写《诗经·陈风》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关于沤麻的最早文字描写记录。沤是利用水中微生物分泌的果胶酶,分解植物韧皮和茎叶中的胶质,使纤维分散而柔软[4]。而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的发酵制浆俗称“沤料”,它是利用自然界某些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催化作用,将植物纤维中的一部分非纤维素物质如淀粉、果胶、半纤维素、木素等分解,使纤维分离成纸浆。可见沤麻和发酵制浆其工序是极其相似的,因为从字面上看两者都是“沤”,所不同的是所沤的程度不一样,沤麻脱胶只是沤软而发酵制浆则是将纤维分离成浆。

发酵制浆的思想可能源于沤麻脱胶操作失误致使纤维分离成浆所致。《齐民要术》指出沤麻“太烂则不任”,而发酵制浆则所需要的正是“不任”。高浓打浆和抄纸思想则源于漂絮思想。高浓打浆也称捣料,是利用人工或自然力将浆料舂打、捣碎,成为纤维被疏解的纸浆,同时部分发生分丝帚化和润胀水化现象[5]。漂絮工序是处理次茧的方法,操作时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由此可见,造纸工艺的高浓打浆工序和丝织工艺的漂絮工序都用木棒在篾席上捣料,而漂絮工序的应用远远早于高浓打浆工序的应用,这说明漂絮工序对于高浓打浆工序是有启示作用的。抄纸是用竹帘和植物黏液,使湿纸页逐张堆集在一起,经过压榨后再一张张分开。抄纸工序与漂絮时产生薄片即丝絮纸的过程也是很相似的,所不同的是漂絮的副产品产生过程却为抄纸工序所借鉴。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除了比较重要的工序外,还有许多后处理工序也可见纺织技术的痕迹(表1[4-6]),因为纺织技术中的很多后处理工序的应用明显早于造纸工艺中后处理工序的应用。

表1 纺织技术和造纸工艺中后处理工序开始应用时间比较Tab.1 Post-processing Procedure Application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Textile Technology and Papermaking Technology

通过陕西茹家庄出土的纺织品可知,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已掌握用矿物颜料石黄染纺织品的技术。而造纸术中用石黄染纸被称之为“染潢”,这一技术可追溯到西晋,因为在西晋陆云《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书”中可见“前集兄文为十二卷,适讫十一,当潢之”,“潢之”即为用石黄染纸。染潢技术是中国古代首创,对保护纸张和书籍具有极为理想的功效。由此即可见,纺织中石黄染色对中国特色的造纸工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多次浸染是指在同一染料中多次染物,这样使染色浓艳。据青海都蓝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纺织品可知,早在西周时期染匠针对所用染料或颜料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多次浸染的工艺。成书于西汉的《尔雅·释器》有“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赬,三染谓之纁”记载,这是关于多次浸染纺织品的最早记载。而造纸中的染潢工艺中即有多次浸染的工艺,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杂说第十三》中关于造纸的染潢工艺中有“复捣煮之,凡三捣二煮,添和纯,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即可见是多次浸染的工艺。

套染法的工艺原理和多次浸染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多次浸入2种以上的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诗经·邶风·绿衣》有云“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色并不是红、黄、蓝3种原色,一定是通过种原色套染而成,故可以推定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纺织技术中已有套染法。西晋时期已有青纸,《晋书·楚隐王玮传》有载:“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可见西晋时已在造纸中有套染工艺,因为青色也不是原色,需要套染。

由于颜料对纤维没有亲和力,为了解决它的着色问题,在现代印染工艺中常用黏合剂作为颜料和纤维之间的媒介,这种方法早在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有“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记载,说明用朱砂染织物时用丹秫即黏谷子作为黏合剂。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也很早运用施胶剂即黏合剂,从考古出土的纸张可知中国早在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施胶技术,如东汉的伏龙坪纸及北魏写经纸等都使用了施胶技术[6]。

纺织品砑光技术早在东周时期已使用,20世纪70年代,在山东临淄的东周殉人墓中出土的刺绣残片即有砑光处理的痕迹[4]。20世纪初威斯纳对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纸进行化验,发现已有砑光处理的痕迹[6]。

可见,古代纺织技术和造纸工艺中有很多工序都是相似的,无论比较重要的工序还是后处理工序,两者都是有源渊的。纺织技术中的沤麻、漂絮的失败操作工序启发了造纸的比较重要的工序,而纺织的后处理工序,有很多直接位移到造纸工序中。可以说中国古代之所以出现造纸工艺,与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达不无关系,正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中的独特性,如漂絮、沤麻脱胶、后处理中的特色工序才成就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独特性。

2 凸纹印花工艺促进了印刷工艺的大规模应用

2.1 中国古代印刷工艺史

中国古代印刷品经历了从单页复制纸品到雕版印刷纸品、活字印刷纸品的过程。

单页复制纸品,最晚可追溯到南北朝萧梁时期的拓印。所谓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图1)。

雕版印刷工艺是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图2)。木版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印刷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之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工艺至少可追溯至中唐,因为最有力的雕版刻本实物证据是编号为俄藏Дх.02 880印本历日小残片[7]。通过研究,考定小残片刻本具注历为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这是至今为止有最早纪年的古代印刷品。

图1 拓印方法Fig.1 Rubbing Method

图2 雕版Fig.2 Engravings

活字印刷工艺早在北宋《梦溪笔谈》中有记载: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昇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胶泥活字印刷方法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图3)。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2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的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图3 活字印刷字盘Fig.3 Movable-type Printing Dial

2.2 印刷工艺与纺织技术的相关性

对于印刷工艺与纺织技术相关性的论述,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印刷工艺的发展过程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印玺→南北朝时(公元502—公元557年)的拓碑→中唐(公元704—公元751年)发明的雕版印刷工艺→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公元1048年)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工艺[8]。其中关于雕版印刷工艺起源的表述,根据1966年在韩国东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的汉字译经《无垢净光大陀罗民经咒》刻本(公元8世纪中期),认为刻本是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的,以此来证明中国至少在公元8世纪中期雕版印刷工艺已经被应用。笔者认为这一证据并不能证明中国雕版印刷工艺使用的确切年代,因为汉译经书并不能表明雕版印刷工艺是传播到朝鲜半岛的,对工艺进行断代必须找到本国的实物证据。此外,一些涉及雕版印刷工艺文献材料的选取必须要剔除辉格解释的材料。如明代邵经邦《弘简录》卷46记载唐太宗命人雕版印刷《女则》十篇[9],这则材料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明代距离唐代太远了,不足为信。而通过考古发现中国最早有纪年的古代印刷品是现藏于俄国的敦煌文物印本历日小残片,作为公元834年雕版印刷的实物证据应该是可信的。

通过文献[5,8-9],笔者对印玺、拓碑、雕版印刷工艺、活字印刷工艺、型版印花、镂空版印花的特点和工艺分类进行了概括(表2)。从表2可见,印刷工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的印玺→西汉的凸纹印花→中唐的雕版印刷工艺→北宋活字印刷工艺。从而发现雕版、活字印刷工艺和拓碑的特点不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工艺为凸版印刷,而拓碑为凹版印刷,并且拓碑印刷是一种不成熟的印刷方法。

表2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和印刷工艺的特点比较Tab.2 Features Comparison between Textile Technology an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雕版工艺的发展促进了型版印花(包括凸纹印花和凹纹印花)和镂空版印花技术水平的提高[10]。从表2的时间上看,笔者认为其中的表述弄错了因果关系,并不是雕版印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型版印花和镂空版印花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型版印花工艺中的凸纹印花技术促进了雕版印书的产生和发展。

2.3 凸纹印花工艺的促进作用

凸纹印花工艺并不复杂,在平整光洁的木板或其他类似材料上,挖刻出事先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再在图案凸起部分涂刷彩色,然后对正花纹,以押印的方式施压于织物,即可在织物上印得版型纹样。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印刷工艺都是在版料上雕刻阳文进行印刷的方法。可见凸纹印花工艺与印刷工艺是基本相似的,所不同的是版印的材料不同:凸纹印花的版印材料是织物,而印刷工艺的版印材料是纸。从时间上看,凸纹印花工艺早于雕版印书工艺700多年就已运用娴熟,对雕版印刷工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活字印刷工艺又是在雕版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可见凸纹印花工艺对整个中国古代印刷工艺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之所以凸纹印花工艺与雕版印刷工艺的运用相距700多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造纸工艺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凸纹印花工艺向印书工艺的位移。唐时造纸术较前代有突破性进展,唐时纸品质量很高,已有宣纸、藤纸、捶纸、硬黄纸、云蓝纸等,只有纸品质量的提高才为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书工艺转向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社会需要为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刷工艺的位移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隋唐统一全国后,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集权于中央,只考文才不拘门第,考中为官者被称为“衣冠户”,可以轻赋税、免差役、享受经济特权。这给全国平民及小地主阶级提供了靠读书进身的机会,激发各地读书之风,此时手抄书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此外,唐代佛教盛行,大量信众也需要佛经典籍,手抄佛经也无法满足需要。可见凸纹印花工艺向雕版印刷工艺的位移也正是适时,也是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结 语

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独特性成就了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印刷工艺的发明。如果没有沤麻脱胶、漂絮这两道纺织工序的话,不会有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发明;如果没有凸纹印花纺织工艺的话,也不会有印刷工艺的出现。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印刷工艺的产生提供了工艺基础,也即是这两个发明的发展内因。汉唐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为这两个发明提供了社会经济需求,成为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外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中国辉煌纺织技术的载体,向西传播着中国的文明,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印刷工艺也正是沿着这条彰显中国纺织技术的文明和贸易之路,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成就了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其实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完全可以理解为三大发明体系:纺织术工艺、航海术工艺、热兵器术工艺。这既全面概括了中国的古代技术发明,也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在中国古代发明体系中的地位。

[1]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9.

[2] 李强,杨小明.历史的辉格解释与中国古代纺织品文物复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7):45.

[3] 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4.

[4]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 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2.

[6] 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7]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8] 孙小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J].中国科技月报,1999(2):59-60.

[9] 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1):169.

[10] 曹振宇.中国古代纺织品印花[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54.

Study on the Same Procedures among Textile Production, Papermaking Craft and Printing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LI Qiang, LI Bin, YANG Xiao-ming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Textile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was brilliant and the unique natures of textile technology led to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papermaking and printing.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papermaking technology and printing technology's root causes from textile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Ancient China; Papermaking; Printing; Textile

K876.9

A

1001-7003(2010)03-0056-05

2009-08-28;

2009-12-14

李强(1980-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纺织工程。通讯作者:杨小明,教授,博导,ynide@sina.com。

猜你喜欢

印花印刷工序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印花派对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大理石大板生产修补工序详解(二)
土建工程中关键工序的技术质量控制
印花蛇
《出版与印刷》2016年总目次
印花游戏
人机工程仿真技术在车门装焊工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