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民族的母爱(四)
2010-11-15郝敬堂
郝敬堂
跨越民族的母爱(四)
郝敬堂
阿尼帕最小的女儿迪丽拜尔也有一段难言的心曲:
2002年,迪丽拜尔初中毕业,满怀信心准备考高中,她是这个家最小的孩子了,而且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成家的孩子,父母之爱对她来说是情有独钟了。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照顾不过来,让迪丽拜尔吃了不少苦,现在孩子们大都成家了,操心的事也不多了,阿尼帕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手上的这颗“夜明珠”,能上一个好学校,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将来有一个好前程。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失去父亲的侄女考上了中专,当年父亲每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供两个孩子同时不可能上。在父母为难之际,迪丽拜尔主动提出要休学,把继续就读的机会让给了侄女,这也是无奈的选择,阿比包只能让小女儿作出这种牺牲了。迪丽拜尔任劳任怨,一边帮助嫂子,一边照顾父母,整整5年,直到哥哥家的3个孩子学业有成。2007年,家里的条件又慢慢好起来,阿尼帕总觉得对小女儿有歉疚之感,决定自费送她到乌鲁木齐去上学。2008年暑假,迪丽拜尔回来看望父母,就在她已经买好车票准备返校的前一天,爸爸心脏病突发去世了,这个突然变故,使迪丽拜尔又一次改变了初衷,她决定不再返校了,留下来照顾母亲。转眼间又是一年,学校又要开学了,阿尼帕说什么也要把女儿从身边“赶走”,不能再耽误孩子了,她已经顾了大局,献了孝心。就要离开母亲了,迪丽拜尔心里装满了牵挂。
好大一棵树,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热孜万古丽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好大一棵树”,喜欢它的旋律,更喜欢它的歌词: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无论白天黑夜,都为人类造福……热孜万古丽总觉得这支歌是写给姑妈阿尼帕的,她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在风雨中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每一片绿叶里都写满故事。
2003年的古尔邦节前夕,在医院工作的妹妹领回一个自杀未遂的姑娘,这位哈萨克姑娘叫古丽,医生虽然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可她心里的伤痛并没有治愈。人只有感到绝望才会走上绝路,这么年轻的姑娘,怎么会走绝路呢?阿尼帕先把姑娘安顿下来,让她和小女儿住在一起,让同龄的孩子先沟通,弄清她为什么要走绝路,然后再对症下药,抚平她心灵的创伤。
很快,阿尼帕就弄清了姑娘自绝于世的原委。姑娘说,她家住石河子,是出来寻亲的,她要寻找的是她的恋人巴哈提。她和巴哈提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认识的,虽然认识时间不长,可他们已经有了“山盟海誓”的婚约。一个“闪电”式的热恋之后,小伙子却突然失踪了,痴情的姑娘知道他家住在青河,可到青河一打听,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寻亲无果,古丽才发现自己那份纯真的感情被人欺骗了,一时想不开,才作出了这荒唐的选择。
阿尼帕听了姑娘讲述的经历,一把把她揽在怀里,动情地对她说:“好姑娘,你怎么会做这种傻事啊?婚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既然你已经发现他欺骗了你,为什么还要执迷不悟呢?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早早地和他分手,应该说是件好事,你说对吗?我们牧区的小伙子就像草原上的骏马,多得很嘛,如果需要大妈帮忙,我一定会给你找一个称心如意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阿尼帕老人的话像春风化雨,滋润着古丽那已干涸的心田。见古丽姑娘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阿尼帕接着对她说:“姑娘,你先在我们家住上几天,等过了节,你身体恢复好些了,我们再送你回家,好不好?”古丽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差一点儿就葬送了这条年轻的生命,幸而遇上了好心人,将她从死神的手里抢夺过来。阿尼帕老人为了帮助古丽姑娘尽快走出死神笼罩的阴影,还把她送到儿子切布开的饭店里打工,一边继续劝导她要珍惜生命,一边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让家里人把她平安接回家。如今,那个叫古丽的姑娘已经重新组建了一个小家庭,生活得很幸福。回首往事,她总是说,如果不是遇到阿尼帕妈妈一家人,她绝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年冬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大龄孕妇,起初,家里人不知底蕴,谁也不知道这个陌生人从哪里来,来家里干什么,是暂住还是久居?
阿尼帕妈妈给孩子们解释说,这个叫江阿古丽的孕妇是她“捡”来的。
妈妈说:“那天,我去菜市场买菜,路过医院门口,发现一个孕妇蜷曲着身子半躺半坐,身上披着一条旧毛毯,被冻得浑身发抖,我上前问明情况,得知她从牧区来,是大龄孕妇,医生说要剖腹产,要她提前住院。来到医院后才知道住院费太贵,为了省钱,只有这样受罪了。命运总是对人不公平,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我心里很难过,便把她领到家里来了。”
阿尼帕把江阿古丽领回家,给她腾出一间房,烧热了火炕,像照顾女儿一样照顾她,直到她临产的那一天才把她送到医院,还替她交了1000元住院费。
手术并不顺利,产妇临床出现大出血,对于抢救中的病人来说,血就是生命。还是为了省钱,当晚,阿尼帕动员全家十多口人一起到医院验血,准备为孕妇提供血浆。产妇生下孩子后,阿尼帕又把她们母子接到家里来,悉心地照顾她“过月子”,直到孩子满月后,才把她们母子平安送回家。
血浓于水,阿尼帕妈妈一家人的大恩大德,江阿古丽没齿难忘。以后,每逢过年过节,江阿古丽总是带着礼物从牧区赶来,看望这个有救命之恩的妈妈。
谈笑无鸿儒,往来多白丁。很多人习惯地称阿尼帕妈妈的家是“牧业办”。这“牧业办”有着特定的含义。阿尼帕家的大门前,是一条通往牧区的路,进城来的牧民兄弟常在这城乡结合部的地方歇歇脚,到家里借个火,喝碗水。起初,阿尼帕在家门口摆上桌子和凳子,给过往的人提供方便,后来,她干脆打开大门,把桌子凳子移到院子里,煮上一壶奶茶,让他们到家里休息。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再把他们请到屋里来,留客人们吃饭和住宿是常有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很多牧民朋友都知道青河有一位慈善而有爱心的老妈妈,路过这里,总是进来坐坐。再后来,牧民朋友们不但把这里当成家,还把这里当成“会所”,经常来这里聚会,交流信息,商量牧业转场。阿尼帕妈妈总是热情提供服务,拿出好吃的好喝的招待他们。如果有人感冒发烧,她还会拿出自己的常备药为这些匆匆的过客们解除疾患和病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在那举国悲痛的日子里,阿尼帕老人每天总坐在电视机前,看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看解放军武警官兵出生入死战斗在一线,看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共渡难关……那场景,那画面,让她一次次受感动,一次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她心中又生出几多感慨。她说:“一次大地震,让那么多的孩子失去父母,失去家庭。这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情,我不知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底下又多了多少孤儿,可我知道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有爱心。过去我收养过10个孤儿,我还想再收养10个灾区的孤儿。”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阿尼帕不知道汶川在哪里,不知道新疆距汶川多么遥远,可她却牵挂着灾区的人民,牵挂着那里失去父母的孩子。她和老伴商量,从家里拿出1000块钱,以母亲的名义,通过“爱心热线”捐给了灾区。
阿尼帕就是这样一个好人,这样一个母亲。作为母亲,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吃遍天下苦不以为苦,受尽人间累不以为累,不图功名,不图回报,心中只有一个祈愿,让她的孩子们平安幸福。在孩子们眼里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外人的眼里她是一个有慈善之心的好人。她也说不清这一生做过多少好事帮过多少人,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和她平凡的人生,在人们心里铸就了一座爱的丰碑。
爱是一种流动的感情,爱心的传递以接力的方式进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汉族人常说的一句谚语。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几十年的精心呵护,阿比包夫妇终于赢来了收获: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成家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从父母那里接过“爱心棒”,成为“爱心接力”的二代传递者。
1996年,阿奔去世后,留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0岁,小的还没有出生,面对这个家突然发生的变故,阿奔的妻子对生活失去信心,整天泪水洗面。“嫂子,你要坚强起来,你的困难就是我们全家的困难,一定能帮你渡过难关。从今天起,我供养你大女儿上学,不管她考上什么学,哪怕考上‘托福’到外国留学也是我来供。”王作林没有食言,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阿奔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阿奔的另外两个孩子由全家人集体供养,没有一个失学。
阿尼帕亲生的女儿热阿黑曼出嫁时,10个养子女们给小妹置办了嫁妆,举办了婚礼。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是知恩图报的大好时机。
大女儿卡丽曼是一个像母亲一样有爱心的人,她在县城建局工作,有一子一女,女儿上高中。一次,女儿回家告诉妈妈说,她们班里有一学习成绩优异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而且身体有病,想不上学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卡丽曼对女儿说,人总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把这位女同学接到我们家里来,在我们家吃住,我们供她上学。如今这个牧区来的贫困女学生,已经在她们家生活了一年多,卡丽曼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鼓励她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考大学,并承诺将来供她上大学。其实她们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她和丈夫的工资加在一起每月还不到2000元。阿尼帕妈妈听说女儿收养了一个“女儿”,心里非常高兴,她仿佛从女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她鼓励女儿这样做,也庆幸这个爱心大家庭里又多了一名成员。卡丽曼说:厚德载物,我所以这样做,是我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的伟大。
外甥女热孜万古丽是牧区希望小学的老师,她也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失去父亲,是在姨妈身边长大的,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吃姨妈的奶长大的。”
姨妈的乳汁滋养了热孜万古丽年轻的生命,可她从姨妈身上汲取更多的却是爱的琼浆。
1984年,19岁的热孜万古丽参加工作,成了牧区希望小学的一名汉语老师。25年来,她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平平淡淡生活的人生准则,扎根牧区,任劳任怨,为牧区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被人称为“牧区教育的天使”、“盛开在草原上芬芳的花”。
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骑单车上下班,赶上雨雪天气,就只能是长途跋涉了。上班,她从不迟到,可下班却从来没有准点,就是在身体有病时,只要还能爬得起来,她就从不耽误课。
牧区的孩子生活条件差,吃和穿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每每看到班上的孩子们夏无单、冬无棉、衣不蔽体时,她的心里就很难过,回到家里,总爱翻箱倒柜,把自己孩子穿过的衣服和鞋袜,洗干净,打成包,带到学校给那些牧区的孩子们穿。她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也热情地称呼她“热妈妈”。
班上一个名叫加勒泰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了骨髓炎,两条腿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家里的钱也花光了,可他的腿却没有治好。当看到这个孩子一瘸一拐来到学校时,热孜万古丽被孩子的坚强感动了,下决心要把更多的关爱送给这个可怜的孩子。后来她发现,加勒泰有艺术天赋,喜欢跳舞,为了帮助他走出自闭,增强自信,热孜万古丽专门为这个孩子开设了舞蹈课,并鼓励他参加社区舞蹈比赛,积极给他报名,尽可能给他提供机会。去年“六一”,加勒泰参加了全县民族舞蹈大赛,并取得少年组第一名,当他把这个来之不易的奖杯送给他的辅导老师时,热孜万古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牧区小学环境条件差,冬天,大雪常常封路,夏天,又会常常停电。大雪封路了,要接送孩子们上学;停水停电了,干脆就把孩子们带到家里来上课。几十个孩子在家里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一连闹腾了许多天。起初,丈夫接受不了,两口子也为此闹过小小的别扭。后来想想,妻子爱岗敬业,何错之有?思想转变之后,他不但成了妻子事业上的好助手,而且成了家里的好后勤。
少年强则中国强。热孜万古丽爱孩子,是因为她爱的是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自己能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将是自己一生的荣耀。
在牧区工作25年了,有人劝热孜万古丽调县城工作,哪怕改行也好。辛苦几十年了,组织上是会照顾的。
对此,热孜万古丽也曾认真地想过,可思来想去,她还是离不开牧区,离不开三尺讲台,离不开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爱是美丽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热孜万古丽是美丽的。她因为有爱心而美丽,她因为有善心而美丽,她因为爱岗敬业而美丽……
养子王作林对笔者说过一句朴实而又经典的话,他说:爸爸妈妈的小院就像冬天的火炉,我们再忙也要抽时间来这里取个暖。
母亲就是太阳,爱心就是阳光,这太阳,这阳光,驱走了多少寒冬,又温暖了多少心灵!
大善有大爱,大德有大美,阿尼帕妈妈的爱心,像一支火炬,在天地间燃烧,在血脉中传承,那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全文完)
栏目主持:吕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