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传承现状思考

2010-11-14王艳晖

丝绸 2010年9期
关键词:侗族技艺图案

王艳晖,陈 炜,2

(1.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合肥 230036)

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传承现状思考

王艳晖1,陈 炜1,2

(1.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合肥 230036)

以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通道侗锦的图案、用色及织造三方面的技艺保护及传承情况展开深入的考察,为如何继续保护和传承侗锦艺术,实现侗锦的民族生态审美价值与现代消费需要的最佳结合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侗锦;传承;思考;通道

在迎接现代文明所赋予的丰富物质成果时,不少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正渐渐枯萎凋零,由此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保护显得格外紧迫。侗锦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艺术中保存最完整且工艺最精湛的技艺之一,其中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锦已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锦在图案、用色和织造技艺方面都独具地方魅力,然而笔者在对当地侗锦艺术传承状况的考察中发现,传统侗锦艺术的现代传承与传统沿袭发生了变化。本文翔实梳理了这种改变,整理出侗锦传承的探索思路,力图在突出侗锦的民族艺术审美价值的前提下,寻找侗锦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以实现民族文化与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1 通道侗锦的传承概况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南部,东邻邵阳的绥宁城步,西接贵州黎平县,北靠靖州,南临广西的龙胜三江,处于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占全县人口总数73 %的侗族人祖祖辈辈在这奇观遍布的清山秀水中栖息生活,创造了深远灿烂的侗族文化,其中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侗锦,饱含着他们对自然生态美的朴实追求。

侗锦在通道的传承区域较广,占自治县面积的60 %,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百里侗族文化长廊,有牙屯堡镇、播阳镇、菁芜洲镇、独坡乡、双江镇、黄土乡、坪坦乡、陇城镇、坪阳乡、甘溪乡,以及县溪镇的部分村寨。境内已统计入册的侗锦传承人共有45人,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为1人;50岁至60岁之间有17人;40岁到50岁之间共18人;30岁至40岁之间为5人;其余4人在20岁至30岁之间[1]。整体来说传承人的年龄梯度结构比较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年长织者,也有坚实的中年传承力量,还有青年后备资源。

随着2008年6月通道侗锦成功选入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侗锦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推荐与管理暂行办法》,为国家级侗锦传承人吴念姬、粟田梅建立档案。同时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第一家侗锦工艺厂——通道雄关侗锦坊,专门生产与侗锦相关的旅游工艺产品。笔者在通道考察期间,还了解到县政府正集中宣传力量,集结各乡镇的侗锦织者进行侗锦技艺培训学习,以技艺带头人授课传艺的方式扩大侗锦艺术的传承范围,希望以此推动侗锦工艺品的产业化,这是通道县政府为侗锦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所进行的积极大胆的尝试。

2 通道侗锦的传统特征与创新变化

溯源侗族的历史,据下乡古文化“大荒遗址”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南境内就有先民在此栖息繁衍。侗族古歌《远祖歌》中这样唱道:“鱼骨做梭织花绵,骨针用来缝衣裙。”这说明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侗锦的雏型[2]。长久以来侗族人流传着“黎平的绣,通道的锦”的俗话,可见通道侗锦以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繁复的制作工艺,浓郁韵味的图案造型,以及亮丽和谐的色彩搭配,成为民族织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伴随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演变,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也发生着变化,反映在侗锦的动态传承过程中。过去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记录并展示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美化自己的生活。随着价值取向的变异,侗家人对侗锦注入了新的理解,这种动态传承的新面貌可以概括为从保守环境中传统审美的个体延续,到开放环境下个体审美的不断创新,具体的变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图 案

侗锦的图案是由长短不一的线条所组成的各种棱形、方形、三角形等连续几何图形,图案间的组合方式依据重复排列原则,以一组图案为一个单元呈对称形式连续排开。侗锦的传统图案就像抽象的语言,以曲体龙纹、万字太阳纹、鸟纹、鱼纹、马纹、蛇纹、单凤(双凤、四凤)纹、蜘蛛纹、蝴蝶纹、回字纹、杉树纹、竹根花、花卉纹、八角花、踩歌堂、战牛纹等图案(图1)为字记录着侗族的古老文明。这些朴素的侗锦图案是侗家女对自然的独特审美情趣,其中“竹根花”(图2)是侗族织锦文化中最有创造性的变换形式,这个图案是由鸟纹、曲体龙纹等图形规范式地连续组合在一起,整个“竹根花”的图案并没有直接表现竹竿枝叶的形态特征,而是突出了竹根的盘根错节的属性,强调了竹子强盛的繁殖和生长能力,体现出侗族人朴素的自然观[3]。

这种自然观表现在对纯粹现实事物存在方式的描画,是自然、自身和社会的概念,会受到当时特定时间、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人的价值观和自然观也出现了变化,一些常用的侗锦图案也因为本族人的观念的改变而慢慢退出侗锦的画面,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图案内容。现在专用于老人死后垫棺的寿锦和祭祀时作为挂单和祭师披挂的法毯等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因此这类用途中的专属图案,如战牛纹、蜘蛛纹等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侗锦中还出现了许多不包含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图案内容,如具象的花楼建筑图案,汉族的传统节日吉祥图案,以及汉字纹样等等;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图案,如E形纹、四角花等传统图案的变形形式。此外在传承的过程中,图案的组合连接过于生硬,整幅织锦中使用的图案类型趋向简单化。

图1 侗锦的传统图案Fig.1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ong Brocade

图2 “竹根花”纹样Fig.2 "Flower of Bamboo Root" Pattern

2.2 配 色

侗锦的色彩搭配是侗家人对自然美的本能反映,是探寻他们精神世界最直接的通径。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而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的称为彩锦。素锦体现了侗族人民直观朴素的认知观,彩锦中好彩色的特征反映了侗家人对生态美的审美追求。由于常年生活在山峦重叠、丹霞盘亘、绿树红花的自然环境中,侗家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淀了许多对色彩美的评价,自然中的色彩已经从实物本身升华成为他们心中的审美价值观。传统的侗锦色彩主要来源于彩虹中的七色,侗家人将这些颜色组合搭配在一起,繁复而不混乱。在配色中十分注重白黑两色在彩色中的调和作用,通过黑白色缓冲了多种纯色搭配后出现的躁动感,以达到视觉美感的平衡。

对比传统的侗锦配色,现在的彩锦配色逐渐减少了黑白色的使用,有些甚至还出现脱离黑白色衬托的高亮高纯的色彩组合搭配,以及不对称的配色方案。如今,侗锦的配色选择不再局限于红黄蓝绿紫,而是更加丰富多彩,较多地体现出传承人的个性选择(图3)。

图3 体现传承人喜好的侗锦配色Fig.3 The Color of Dong Brocade Re fl ecting Inheritor' Tastes

2.3 织 造

传统的侗锦一般由斜架式织机编织完成(图4)。斜架式织机俗称“陡机”,其中竹签的编排决定图案的完成效果,以白色棉纱作经线为底,用彩色棉纱或黑色棉纱织造起花。一般来说一幅侗锦的完成都会经历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工艺繁复,而且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

图4 斜架式织机Fig.4 Oblique Frame Loom

侗锦的图案是以一组图案为单元连续排开,通过由综丝控制的竹签(当地人称之为“综框”)改变经线的数量,实现预想的图案。所排的竹签就是一组图案,依据图案的复杂程度不同,使用的竹签数量也不同,一般为120根到180根。织花时,按顺序取出竹签,使经线上下分离,再通纬梭织。根据所织侗锦的密度不同,经线通常有800丝、880丝、960丝,最多到1 040丝。这需要织者对排经编花技术娴熟,专心致志,对图案口诀熟稔于心,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将经纬线交织成不同的图案。

侗锦上的花纹还可以通过挑花工艺实现,与织花不同的是,挑花不需要竹签与综丝提经,也就是说没有预先设置的图案安排程序,图案全在织者的脑海里,梭子在过纬时所需要提经的织数全由心记,织者用手中的木签数经,再拨开经线,穿过纬线。这种织法看似较织花工艺简单,但也需要织者特别熟练,才能准确无误地挑出精美的图案。织花和挑花工艺在操作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织花工艺的图案编排和织造环节可以分开进行,而挑花工艺一般由同一人独自完成。

一般经传统工艺完成的彩锦都是通过改变纬线的颜色来完成,但在考察中笔者发现很多织者开始使用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替代,即在织完的素锦上利用挑绣工艺来实现彩锦的颜色。这种方法在搭配颜色上会更加随意简单,但完成的效果不够平整,不能达到织锦工艺所要求的平顺与匀齐,如果挑绣的线段稍长就会在织物的表面出现浮线。另外对比传统工艺中使用的编织材质,现在选用的材料比较粗糙,以及操作者对传统信仰的缺失,在侗锦的制作过程中开始怠慢心手相连的关系,以至于完成的作品缺少了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价值和艺术特色。

3 传承现状的思考

从通道侗锦的传承现状来看,当地政府给予了有力的经济支撑,为传承提供了政策保障,还组建了第一家侗锦工艺厂,专门生产与侗锦相关的旅游工艺产品,大力推进侗锦艺术的产业化。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推进的是有控制的“产业化”,需要拒绝的是盲目的、完全的“市场化”,要认真纠正过度的“市场化”导致的问题,总结“产业化”的经验,健康、有序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4],这还需要地方政府能给出正确的引导。而且传承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侗锦文化的薪火传递。因为只有注重侗锦传统技艺的独有面貌和文化价值,才不至于逐渐失去侗锦的艺术价值,或是终有一天被机器加工的产品所取代。而在实际中侗锦文化的传承还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如技艺传承培训班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授课人在传技时过于经验化;在以侗锦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中,对传统文化和织造工艺的继承定位不明晰;以及政府在保护传承方面更注重实现工艺传承的经济价值等等,这些势必会破坏传统工艺的生存土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侗锦的传承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形式上,失去了与侗锦中包含的民族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的内涵,侗锦这门手工艺术也就没有了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政府举办的技艺培训基础班不仅要为织者提供学习织造工艺的物质环境,同时更应该重视维系好侗锦传承的文化环境,让年轻的传承人了解侗锦,并以一种民族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侗锦的原生态特征。当然保护侗锦的原生态特征并不是意味着就要驻足不前,一切原封不动地继承,也要做到立足于民族传统并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原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方法,探索原材料的品种和性能,提高材料的科技含量,以提升侗锦的品质适应现代人高要求的生活品位。

4 结 语

通道侗锦这一传统工艺正受到现代商品经济的影响,因此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侗锦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已经刻不容缓。由于侗锦文化的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了经济价值的增值性,能够成为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并具有了成为文化资本的潜质。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如果以经济利益来衡量传承的效果,用功利的思维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工业机器的大众作业。因此,笔者认为侗锦的传承应该保留传统技艺,重视自身的文化命脉,尊重前人的劳动智慧,在传承方案中注重求同存异的理念。保留侗锦的传统原生态审美趣味和精湛工艺水平,在产品的创新开发过程中将民族特色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在种类发展、品种开放、题材选择、材料运用和表现技艺等方面有所突破[5]。一方面保护传承侗锦的民族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在侗锦中融入现代消费的审美元素,逐渐拓宽侗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塑造出具有通道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最终实现侗锦所要表达的独一无二的美感价值。

[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申报材料[Z].2007.

[2]冼光位.侗族通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M].台湾:台湾汉声出版社,1994.

[4]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1):165-168.

[5]许星,廖军.苏州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的拯救与再生[J].丝绸,2009(2):49-51.

Pondering the Actuality of Devolvement and Succession of Dong brocade in Tongdao Hunan Province

WANG Yan-hui1, CHEN Wei1,2

(1.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Engineeri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2. College of Light-Textile Engineering and Art,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In this paper, targeted to the art of Dong brocade in Hunan Tongdao, the author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ngdao Dong brocade from pattern, colors and weaving skills, explored the actuality of devolvement and succession, considered how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art of Dong brocade, to achiev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value and modern consumer needs, and provide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roposals.

Dong brocade; Devolvement and succession; Pondering; Tongdao

TS941.11

B

1001-7003(2010)09-0052-04

2010-03-15;

2010-04-20

王艳晖(1978- ),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及文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侗族技艺图案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