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岭:从医三十载的耕耘与收获——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张允岭
2010-11-13文图王继珍
文图/本刊记者 王继珍
张允岭:从医三十载的耕耘与收获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张允岭
文图/本刊记者 王继珍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京城银妆素裹,分外美丽。就在这样一个寒冷飘雪的日子里,记者如约见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允岭院长。作为神经内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张允岭院长已经从医近30年了。带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张院长谈起了多年来他在医学事业中的耕耘与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80年,年仅16岁的张允岭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然而,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据张允岭回忆,他真正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在参加工作、特别是考研之后,在其导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的影响下,他才对中医渐渐入了门,并热爱上了中医学。多年来,他读了很多书,尤其是两次留学经历,让他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道路。
随着对神经内科学的深入学习,张允岭的导师王永炎教授鼓励他出国深造,开阔眼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当时出国要经过若干程序,非常困难。几经周折后,张允岭于1991年参加了WHO项目在中国的公派留学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当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公派留学生中的一名,从而开始了其在日本的留学生涯。张允岭回忆说,当时公派留学考试的英语满分为100分,而他考了98分。为了学好英语,张允岭坚持读英文报纸。当时他的每月工资只有45元,但是订一份英文报纸就要55元,他的家人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张允岭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勤奋好学,经常在不知不觉间读书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正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钻研,为张允岭后来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默默耕耘,累累硕果
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成立,各科室人员很快就全部安排到岗。留学归来的张允岭一时间没有合适的岗位,他被暂时安排到神经内科做了一名普通医生。当时的他已经是副主任医师职称,又有着多年的留学背景,周围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大材小用了,但张允岭却说,任何医生,都必须从临床一线做起,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再做科研,才能做得更好,而且科研最终也是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病人的。他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管理好由他负责的10张床位,这一管就是4年。也正是在这4年间,他不停地思考着如何把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技术方法应用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中。从设计思路、撰写标书到技术操作,张允岭成熟的科研思路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他先后获得了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提供的多项科研资助,成为东方医院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最多的专家之一。2004年,张允岭被任命为东方医院实验中心主任,他的学术研究同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多年来,张允岭致力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他曾经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承担了脑梗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作为“九五”项目的一名主要研究者,张允岭承担着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随着对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深入,张允岭发现,由血管源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乃至痴呆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痴呆通常有一个发展渐进的过程,所以做好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允岭的想法与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教育的政策和疾病防治重心前移战略不谋而合。2007年,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和审批,“老年期痴呆科普宣教、筛查防治进社区”活动启动了。东方医院在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入社区开展此项活动。他们在北京市方庄地区建立了15个工作站,针对60岁以上的老龄人群,进行三个层面的科学筛查,一级目标人群定位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二级目标人群为一级人群中存在血管源因素、有轻度认知障碍、可以用中医证候学观察者;三级目标人群为二级人群中经影像学检查存在脑白质疏松者,此类人群被定为核心人群,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在筛查的过程中,为了使老年人重视老年痴呆症,他们先让老年人填写一个自我辨识观察表,分为A、B卷。A卷给疑似存在轻度认知障碍者,B卷给其亲密看护者(如老伴儿)。根据此表的调查结果,由各级医师会诊,然后由社区医护人员再通过电话通知疑似患者进一步检查,形成了科普宣教、自我辨识、专业筛查有机结合的系列活动。此举使一些不愿承认自己有痴呆症的患者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患病事实,并自愿接受治疗。
张允岭说,因为老年痴呆症的发病与病情进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种三级筛查使得老年痴呆症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还成立了“东方之友俱乐部”,以传播脑病防治知识和爱脑护脑的保健技能为工作目标,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欢迎。
在跟随王永炎教授进行脑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中,张允岭所在的研究小组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痴呆的研究”,并成功研制了治疗脑病的国家级三类新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国药准字Z20080047)。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以清除脑内浊毒来治疗脑病的新药,可使老年痴呆、脑萎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科学管理,培养人才
从2004年任东方医院实验中心主任,到2006年任东方医院副院长,再到2009年成为东方医院院长,张允岭在管理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允岭说,具有一线的临床工作经历,能使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临床医生,从而懂得如何管理好医疗队伍。所以,张允岭一直没有脱离临床一线诊疗工作,即使是现在,他每周也要出门诊。他还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讲,医院管理者如果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或者是搞学术的医学专家,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需要系统地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综合型医院管理者。
在医院管理中,张允岭继承了前几任院长的管理理念,并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谈及人才,他毫不避讳地说,与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牌三甲医院相比,东方医院的资深专家显得少一些,所以更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张允岭鼓励各科室搞科研、做课题,并亲自指导和帮助他们申请基金资助。由于东方医院的外科不是重点科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张允岭院长就将外科医生召集起来,指导他们确定研究方向,鼓励他们提高科研水平。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东方医院外科先后成功申请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张允岭说,医院的核心是医疗,医疗人才是医院的活力所在,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从整个医院来说,要以重点专科为龙头,带动所有科室一起发展。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张允岭严格要求自己的博士生专心搞科研。对于共同参与的课题,他明确要求学生不要把他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他说,他只是一个课题负责人,大量的具体工作是由学生们做的。他们工作十分辛苦,理应尊重他们的劳动。
如春蚕吐丝,张允岭把多年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奉献给病人,奉献给社会。他参与编写的多部医学著作陆续出版。2009年,他出版了《经方实验录》、《中医脑病学》等学术著作。2010年,由他主编的即将出版的教材《中医内科学》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
作为新一任东方医院院长,张允岭说,全院的医务人员将会怀着一颗爱心,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提供给病人一流的服务。全院员工将共同努力,把东方医院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一流的中医特色医院。
记者采访时,正值东方医院建院10周年庆典刚刚结束。在医院印制的纪念册的最后一页上,歌曲《爱在东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东方有爱,爱在东方,爱在你我心间,伴随我们每一天……”相信带着“爱”的理念去耕耘,张允岭和他带领的东方医院,必然会有更多的收获!
专家简介
张允岭,男,46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学术委员会常委、内科临床诊断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博士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痴呆科学家联盟理事,中国身心疾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天津中医药》等杂志编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张允岭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中风和老年期痴呆临床及机理研究。主持或承担了WHO传统医学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博士新药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等。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