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马来西亚经贸发展策略
2010-11-12唐铜生
唐铜生
(广西大学 东南亚研究中心硕士、经济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国对马来西亚经贸发展策略
唐铜生
(广西大学 东南亚研究中心硕士、经济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利用翔实准确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状况、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结构及贸易优势,中马两国之间同时存在互补和竞争的分析,两国的经贸发展应向贸易平衡,增进产业互补等方向发展。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状况;贸易结构;贸易优势;经贸发展策略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发展概况
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东盟中仅次于新加坡,被公认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并积极向“知识型经济”这一目标迈进。如今,马来西亚不仅是源自其国内的原产品,如橡胶、棕油和木材等的制成品的最大输出国之一,也是电子电器产品,如视听产品、电脑、半导体和室内空调机的主要输出国(制造业占总出口约70%)。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马来西亚货物进出口额为3568.4亿美元(马来西亚统计局统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其中,出口1997.6亿美元,增长13.3%;进口1570.9亿美元,增长6.8%。贸易顺差426.7亿美元,增长45.9%①据国别数据网(商务部)《2008年马来西亚货物贸易及中马双边贸易概况》,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asp?news_id=14422。。马来西亚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新加坡、美国、日本和中国。在出口市场上,马来西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依次为新加坡、美国、日本和中国,对该四国的出口额约占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一半。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其中,晶体管、电子管、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用计算机零部件、通讯设备及其零部件等居前列;石油、天然气以及棕榈油、石化产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进口来源上,中国超越日、美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这四个国家的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比重约为二分之一。在进口产品结构方面,电子管、晶体管为其主要进口产品,办公用计算机零部件、石化产品、原油等也是其重要的进口产品。
进入1990年代,中、马双边贸易关系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990年代后,中、马双边贸易额激增,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为负增长外,1991年以来,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1991年,中、马双边贸易额突破10个亿,为13.32亿美元;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34.69亿美元。1997年,中国成为马来西亚的第十大贸易伙伴,而马来西亚则是中国的第十五大贸易伙伴。199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马双边贸易出现波动。1999年马来西亚经济开始复苏,中、马贸易也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上,全年贸易总额为5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3%。而我国对马出口也止跌回升,比1998年增长了4.89%,达到16.74亿美元。当年马来西亚成为我国第14大贸易伙伴,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新加坡,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从2000年开始,中、马贸易更是恢复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贸易总额达80.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4%。马来西亚上升成为我国第10大贸易伙伴。在亚洲国家中,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增长幅度最高。到2006年,中、马贸易已从1996年的37.9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75亿美元(马来西亚海关统计)。同时,与中国贸易已由占马来西亚全球贸易的2.41%升至9.43%,由马来西亚第十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现在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国更是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与马来西亚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至2006年马来西亚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马两国贸易增长较快,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稳步提升,特别是对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比重大幅提升。由1998年,中马双边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1.3%和2.7%;1999年分别为1.5%和3.5%,2000年为1.7%和4.5%,2001年为1.8%和5.6%,而2004年为2.27%和11.33%,2005年为2.16%和11.99%,2006年为2.11%和12.73%,2007年为2.13%和13.55%,2008年为2.09%和14.98%。从上面的数据中可看出,总体来讲,中马双边贸易在各自国内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是稳步上升的(中国近几年基本稳定),双方正在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由于起点低,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表1 1991~2008年中马进出口贸易情况表
(二)中方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1986年前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有少许顺差,累计顺差额约为3.5亿美元,年均为0.29亿美元。1986年以后,中国一直处于逆差且逐年不断扩大。其中,1998年中国对马贸易逆差突破10亿美元,到2004年更是突破100亿美元,2005、2006年也基本保持在100亿美元左右。从1991到2006年16年间,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逆差总额累计达到了542.73亿美元,年均逆差33.92亿美元。其中以1997~2004年的贸易逆差增长最快。1997年中方逆差5.57亿美元,1998年增加到10.72亿美元,翻了近1倍。从1999年到2002年每年增加10亿美元左右,2003、2004年又是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达到100.89亿美元,最近几年基本稳定在100亿美元附近(见表1)。
中国对马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如棕榈油、成品油、橡胶、农产品等等,当然也有高技术产品,如电子电器产品,马来西亚在这些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生产能力,可以很好的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而马来西亚尚不是中国对外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中国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从欧美市场获得,对马来西亚出口增长相对较慢,因此中国对马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中、马贸易不平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损害中、马经济友好合作和贸易互惠的基础,它是双方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结果,因此,进一步发展中、马经贸关系,对于两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结构与贸易优势分析
从中、马双边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中、马贸易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不断迅速扩大,而且在贸易结构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马贸易的内容主要是由中国出口粮油食品、农副产品、轻纺工业制品换取马来西亚的橡胶、木材、胶合板、棕油等初级产品。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由于马来西亚电子业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双方均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为主。
据中国海关统计,1986年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的机电产品为782万美元,占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3.8%。以后机电产品比重逐渐增加,至1997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的36.2%,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已超过对马出口总额的70%。此后基本保持这一比例,到2008年,机电产品约占62.2%,工业制成品占80%强。
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也不断迅速增长,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其比重由1988年的8%升至1992年的23.9%和1997年的54.8%,到2008年更达到80%以上。中、马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说明中、马贸易正在向高层次发展,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
2008年,机电产品、动植物油脂和塑料、橡胶是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额分别为93.8亿美元、37.4亿美元和22.7亿美元,分别增长22.7%、30.7%和16.4%,占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9.2%、19.6%和11.9%。其他主要出口商品中,矿产品和运输设备出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80.1%和131.4%。
2008年,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进口额为125.1亿美元,增长3.4%,占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2.2%。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分别是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第二、第三大类商品,进口额分别为20.4亿美元和13.3亿美元,增长9.2%和34.3%。其他主要进口商品中,矿产品继续高速增长,增幅为159.5%,其中矿物燃料进口增长399.6%。
由于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十分相似,又同时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的阶段,因此,产业的同构性导致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但是在动态的竞争格局中,二者相互的互补性是明显的、主要的,也是双方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方面
从中、马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来看,它们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虽然中、马两国产业结构基本相似,但由于天生的资源禀赋及产品的品质、特性的不同,使两国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我们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①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类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比重对世界(或一特定区域)市场该商品总值占世界(或该区域)市场所有商品总值的比重之比。来分析两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0类至8类商品种类来进行分析。2002年,中国各类商品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为6类(1.16)和8类(2.43),7类接近于 1(0.93);2006 年,大于 1 的是 6 类(1.29)、7 类(1.12)和8类(1.92)。可以看出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主要在第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杂项制品)三大类中。特别是在第8类的第81、83、84等二分位商品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但这些产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其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表明中国的分工格局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等的地位。同时,第7类显性比较优势的不断增强、第6类显性比较优势有所增强(主要是矿业产品及其制品的比较优势增强所致)和第8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下降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升级。至2008年,中国在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及原料、植物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2008年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五位、第七位和第八位,占马进口市场的 17.8%、12.2%、13.2%、14.2%、33.2%、11.6%和32.4%。②双边的贸易专业化指数为各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表示贸易双方在各类产业中占优势的程度。其公式为:SI=(EC-MC)/(EC+MC),EC 为中国向对方国家(地区)的出口(FOB),MC 为中国自对方国家(地区)的进口(CIF)。
而马来西亚的产品结构相对较先进,出口商品层次较高,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第4类和第7类上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其中77(电子电气产品,2006年比较优势指数约5.3)、42(不挥发植物油脂,其中,棕榈油2006年比较优势指数达40以上)等产品名列第一,具有相当高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另外,其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钢铁制品、木及木制品、纺织服装产品上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马来西亚在钢铁产品、纺织服装产品上具有了比较优势,体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向。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中马两国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以双边的贸易专业化指数3绝对值在0.5以上为明显专业化分工的标志)。根据近几年数据分析,中马两国有明显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类别有原料制品、电动机械等共12类。可见,中、马两国基于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互补,通过双边贸易可分别获得比较利益。
(二)互补优势方面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还表现为,在双方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随着中、马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下降,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从而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产业内分工合作和互补的程度。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同一类产业中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中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对国际贸易分类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部分商品(共9类)的分析表明,至1994年,中、马两国已经出现了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4,指数超过0.5的商品已经有第65类(纺织品)、67类(钢铁)、75类(办公用机械、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76类(电讯器材及收录放设备)、77类(电力机械、电器)等共七类产品,而且其中第65类和第77类的指数高达0.9864和0.9602。到2008年,指数超过0.5的有(按 HS分类):化工产品(0.8597);机电产品(0.8573);食品、饮料、烟草(0.6835);运输设备(0.6441);光学、钟表、医疗设备(0.6125)。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马两国在双边贸易关系中,双方的互补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国际市场上,双方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贸易国别分布来看,中、马两国的贸易伙伴基本相同,两国在出口市场份额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研究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市场竞争主要不是在双边的境内市场上,而是表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以及东盟,对香港的出口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口到美国市场。而对马来西亚来说,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香港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马来西亚对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泰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例近50%。
其次,从具体的出口商品种类来看,中国与马来西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中国与马来西亚主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比较相似,集中在成衣及衣着用品,家具及其零配件,摄影仪器、设备以及光学仪器,其他金属制品,纱、纺织制品,菲金属矿产品等。
第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对中马两国贸易方面的竞争互补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两国的优势互补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更加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出口优势产品,以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对于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一方面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中马两国的竞争只是一定限度上的竞争关系,是公平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远看,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各自新的优势和双方新的互补,促进经济、技术各个领域更为有效和更高水平的合作。总之,从发展前景来看,竞争中的进一步合作将是中马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走向。
三、中国对马来西亚经贸发展策略
研究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国际贸易关系,对于分析中、马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寻求中、马贸易制约问题的解决方法,展望双方合作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中、马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贸易不平衡问题、产品竞争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马贸易关系的发展,因此要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消除中马经贸发展的阻碍因素,促进中马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不断深化。
(一)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平衡
贸易不平衡是中马贸易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中国相比马来西亚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这些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导致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产业内贸易分工、中国对生产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对农产品需求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但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贸易逆差或顺差,都是一种常态。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逆差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第二,从马来西亚进口生产性能源和机电等产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在总体上中国仍保持贸易顺差,中国可用与欧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逆差。从长期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将影响中国贸易平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辨证看待中国对马来西亚贸易逆差的同时,应该积极认真思考一下的问题:
一是运用现有高科技或引进技术来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分至点瓶颈部门,针对各产业发展特点,定位于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工业,对某些无比较优势国内需求又趋于饱和的产业,实行限产、转产、停产。
二是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使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马来西亚市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充分利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三是注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出口水平的多样化和差别化,通过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避免中马双方的过度竞争。
四是注意扶持本国的主导产业,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利用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针对马来西亚国内的弱项产业开展重点突破,争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之前实现这些产业的提升。
五是实行中国品牌战略。对于企业而言,应重视和强化产品差异性的创造,这是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不仅体现在质量和技术的垂直差异上,也体现在产品的品牌、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事实上,我国目前许多机电产品在垂直差异上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但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销售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价格,只能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取一点加工费,这就大大降低了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实际利益。因此,在与马来西亚各个领域的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实行品牌战略,重视品牌效应,借鉴海尔、TCL、华为、联想等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品牌战略。
六是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转变目前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七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优质项目,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进口依赖。
(二)增进产业互补
中国与马来西亚要发展产业内贸易来避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以增进彼此的产业互补。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把出口竞争转化为双方合作的有利途径,还有一种方式是鼓励双方企业到对方去投资,发展区域经贸合作,这样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与马来西亚不仅在产业结构上要形成互补,在同一产业内部也要进行结构调整。在同一产业上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双方不同层次产业及进行产业高级化发展。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出口优势,如果要在结构上与东盟国家互补不太现实,所以要发展同一层次产业的横向互补关系,向同一产品多元化、多层次、不同质量的方向发展。
目前,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棕榈油、化学及化工产品和天然橡胶等,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类产品。为了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先鼓励投资机械设备进口,如果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机械设备行业,可获得法定收入100%免税10年的优惠待遇。因此,中、马双方应加快签订《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合作发展计划》,引导双方企业投资,促进产业整合和结构升级,逐步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和相互竞争问题,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努力拓展新市场
中国与马来西亚应努力拓展其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单一化的危险。尽管中国在与马来西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削弱了马来西亚国家出口优势的前提下,不利于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展合作关系,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会蒙上阴影。况且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国需要马来西亚和整个东盟;如果把战略眼光延伸到国际政治领域,中国更需要与东盟睦邻友好与合作支持。
(四)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中、马两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7月正式实施,对推动中马双边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相关研究①据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研究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07-12-20).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index.do?method=noCacheView&id=18401。,2005、2006年中国的服务贸易RCA指数均为0.47,且近10年来均小于0.6并承下降趋势,而马来西亚服务贸易RCA指数2005年为0.64,近年来略有下降,不过一直稳定在0.6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额约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是838亿美元、744亿美元,马来西亚为217亿美元、192亿美元,双方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95亿美元、25亿美元,两国有较大的发展和合作空间,应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业合作发展的水平。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China and Malaysi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ANG Tong-sheng
In this paper,the analysi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situation,structure and advantage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basing on detailed and accurate import and export data,point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ino-Malaysian bilateral trade is very rapid and the prospect is also very broad.At the same time,trade complement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xist side by side.In some industries,it presents a kind of goo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While in other markets,it appears competitive.Finally,some concrete and practic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are given.
China and Malaysia;bilateral trade situation;trade structures;trade advantages;strategy of developing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F752
A
1673-8616(2010)02-0010-05
2010-01-08
[责任编校:文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