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 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2010-11-11文图王继珍
文图/本刊记者 王继珍
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 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文图/本刊记者 王继珍
2010年“两会”期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来自医药卫生届的政协委员都十分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两位来自一北一南医学高等院校的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尚红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及了医学生的在校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问题,让我们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理出一个清晰的、连续性的脉络。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委员说,哈医大非常重视医学教育的质量,近年来,该校将素质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兼哈医大一院消化病院院长、哈医大一院普外科主任等数职于一身的姜洪池认为,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关乎其将来的行医生涯。他说,作为一名医生,高度的敬业精神与不断探索的学习态度是最值得重视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对医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校方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2010年3月3日,正值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之日,《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委员的一篇文章——《名中医成才之路》。文中,连建伟委员提出了“立大志、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学国学、修道德”的观点,为中医学生的自我修习与成长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采访时,连建伟委员就此解释说,“立大志”,是指要明确学医的目的,即为什么学医。“读经典”,就是要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国经典要反复念、反复背、反复吟诵,练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将其转化成有源之活水,灵活应用于临床。谈及“跟名师”时,连教授忧虑地说,目前我国的老中医名家越来越少了,中医精髓的传承面临危机。“多临证”,是要在临床多诊治病人,把望、闻、问、切做到纯熟。连教授还号召中医学生 “学国学”。国学即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他说,缺少文化源头,中医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连教授最后指出了“修道德”的重要性。医学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生面对的是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仁者情怀。
姜洪池委员和连建伟委员讲的主要是在校医学生的教育问题,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尚红委员则在其提案 《关于建立财政保障,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提案》中强调了住院医师的培养问题。她指出,应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
在基层调研中,尚红委员发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队伍发展,相对于其硬件建设略显滞后,致使相对完善的基层医疗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她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上公认的医学院校毕业生转变为一名合格执业医生的必经阶段。住院医师培训始于美国,从189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医学毕业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必须经过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才能报考执业医师;第二阶段,必须完成3~7年的普通专科培训。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政府为每名住院医师向医院提供的培训经费达10万~20万美元。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的情况是硬件设备不缺少,但人才匮乏。病人对刚毕业的住院医师缺乏信任,基层薪酬待遇低,生活环境差等多种原因,导致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工作。同时,由于基层医院的人才缺少,又导致病人纷纷涌入大城市的大医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尚红教授认为,医学毕业生应该接受2~3年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使其成为具备临床诊疗经验与操作技术的医生,然后再根据医疗机构的需要,安排到合适的医院及科室工作,这将有助于缓解基层医院人才匮乏问题和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