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认知语境对文学中新隐喻理解的影响
2010-11-10周国华
周国华
摘要:文学中的新隐喻具有新颖、晦涩的特点,它不同于日常对话中使用的隐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理解,同时对它的理解更加依赖语境。这种语境与以往交际中的认知语境不同的是,文学中的新隐喻所依赖的语篇认知语境具有宏观性和连贯性。因此,从关联和语用推理角度出发,探讨语篇认知语境是如何影响文学中新隐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篇认知语境;隐喻;关联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94-02
一、语篇认知语境观
人类的交际系统主要有三种形式,言语交际、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所谓的语篇即文本。人对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或语篇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知识或经验,构成语篇认知语境。与语言使用相关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草案和语体形式;操作规则及策略;对语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在语篇层次上知道或了解并不一定能保证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该语篇,通常的情况是读者必须从自己关于一个问题领域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应的知识来解释语篇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而且,在对语篇加工中也可能需要积极的推理把语篇与读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阅读或处理语篇信息时,仅仅注意到语篇诸句之间的直线关系还不够,语篇还应具有建立在语篇总体或话语较大单位的总体上的结构。这种宏观结构理论对于语用推理,尤其是隐喻意义的推理起着重要作用。
1.语篇认知语境的宏观性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储存信息或记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的词语或语法结构,而只能是宏观结构。宏观结构可以通过一些宏观规则获得,如:(1)删除规则,能够在诸多信息中去掉较次要的信息,从而把主要的信息浓缩出来。(2)概括规则,把几个信息单位浓缩成一个宏观结构。本条规则以逻辑为基础,即如果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如“人”是“动物”,而“动物”不一定是“人”。这是由于“动物”是“人”的上义词,“人”是“动物”的下义词,下义词蕴含上义词,而上义词不包含下义词的所有义素。我们可以把“Peter likes reading the Times and Washington Post. ”浓缩成“Peter likes reading newspaper.”。(3)组构规则,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单位浓缩成一个宏观结构,与概括规则不同,本规则的操作依据的是心理框架关系,即组构之后的宏观结构是比多个单个的信息单元更高一个层次的心理知识单元,非严格语义蕴涵。如:“Peter entered the classroom, removed his coat, took out the books, walked to the platform and started the lecture.” 浓缩成“Peter started the lecture.”
一般来说,信息宏观处理把低层语义单位渐进地压缩成高层语义单位,而不是一蹴而就。
2.语篇认知语境的连贯性
语篇并不是随意的语言片断,而是应该受信息量的制约和意义连贯条件的制约。宏观结构是篇章的主要思想,语篇各个组成部分的命题意义构成语篇的宏观主题,表达语篇宏观层面的连贯。读者要在语言信号的激发下,提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与当前话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推理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连贯关系,从而达到解读语篇的目的。连贯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是指称连贯和关系连贯。指称连贯是指保持出现于语篇中的同一实体的指称的连贯,后者是指不同事件之间的连贯。指称连贯连接语篇内部的实体,关系连贯着眼于事件之间的连贯关系。连贯关系可以是内隐的,但也可通过连接成分如连词或副词短语成为外显性的表达。
二、语篇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文学中出现的新隐喻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独特感受创造出来的,它不像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那样,那些相似性已成为长期以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已经渗透入人的思维,不是人们根据经验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的。文学中的新隐喻有其原创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以及在一些不可能的矛盾性下掩盖下的真实性的一面,文学隐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它的审美性。文学隐喻需要创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对读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能力以感知隐含的联系。
可以这样说,文学中的新隐喻是可以被人们理解的,是因为人类可能具有相似的经验和隐喻概念、想象力和理解力;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即使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达成的。创造者的智慧在于他有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读者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中的新隐喻,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准确地寻找到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还要拥有和创造者一样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而这些又和语篇认知语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宏观结构理论对于语用推理,尤其是隐喻意义的推理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有推理能力,因此语篇的结构量总是小于所表达的世界结构量,故在处理话语信息时,必须采取一些补偿的办法来建立意义的连贯和衔接,这种补偿就是对语言的第二次意义解释。
第一次语义解释是内涵性质的,在隐喻的识别过程中,读者一般会对隐喻话语中的词汇概念进行扩充、延展。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一般被看作是隐藏在概念信息中的表层形式。对隐喻理解的分析之所以可以确保进行,在于我们把本体域和喻体域看作是复杂系统的知识呈现,而不是一系列特征。通过联想,某种关系网络就形成了。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解释是不确定的,对文学中的新隐喻而言很难达成共识。
语篇的连贯往往建立在对话语的第二次解释之上,因而是推理性质的,情况往往是第一次“投射”失败了,需要在更高语义层上在追加投射,即第二次“追加投射”。首先,在掌握宏观语篇认知语境的前提下,激活双方互明假设。也就是要在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中达到作者和读者的互明。对于文学作品中有些晦涩难懂的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在把握宏观语篇认知语境之后才能真正弄懂。所谓的互明就是可推理性。假如一系列假设在隐喻语境下是双方互明的,那么读者就可以感知作者所用到的假设,从而推断出正确的信息。否则,结构再严密精巧的隐喻也不会被理解,甚至会被误解。
其次,在确保语篇连贯性的情况下,达到认知充分性和加工高效性之间的平衡。语境的形成是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和修改的结果,那么在隐喻理解中读者怎样构建和激活潜在的语境呢?可以这样说,读者激活的是理解某一话语所必要的语境假设,遵循的是最小努力原则。由于关联性和付出的努力成反比,语境假设很容易获得这一事实使得隐喻理解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操作性。尤其是,读者要遵循充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
再次,在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中,语境的扩展和延伸。为了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语境不仅包含在上文语句中清晰表达的假设信息,还应包括与此概念相关的百科知识。有时有些理解所需要的语境假设可能极其的特殊和灵活,这些假设不属于任何现存的框架或知识草案,只能从不同的来源来获取它们。因此,语境假设不应拘泥于一定的范围,而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语境假设的选择受关联原则的连续性准则所制约。
最终,读者把本体和喻体概念整合成两个心理空间,并构建层创结构,最后获得隐喻话语的理解。
综上可知,语篇认知语境不同于交际中的认知语境,它除了具有认知语境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宏观性和连贯性,这对指导文学中的新隐喻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篇认知语境的特点及其对文学中新隐喻理解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The influence of the article cognitive contex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 in literature
ZHOU Guo-hu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7,China)
Abstract: Literature new metaphor has owned up to date,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regular dialogue with metaphors, the need to work harder to understand, for its understanding depend more on the context. this 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maintenance of the word report with cognitive context macroscopic and consistency. Therefore, from the angle and reasoning and understanding, how is the effect context of literature of a new understand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icle cognitive context; metaphor;r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