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2010-11-10任国灿
任国灿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预算会计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预算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现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现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28-02
预算会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预算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现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在执行中也暴露一些缺陷和问题,与客观形势的需要有较大的不适应性,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更加科学和规范。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预算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在执行中也暴露一些缺陷和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局限
我国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主要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基础的确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然而,随着预算会计的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收付实现制的局限也日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其局限主要表现在:首先,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财务状况等情况。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比如,在此确认基础下,固定资产只核算原价,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其真实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又如,一些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无法在当期会计报表中体现。其次,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业绩。由于收付实现制下,只核算预算收支和结余,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支及时进行核算,不考虑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际上只反映了现金的运动,造成在同一会计期间权力和责任的不匹配,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工作业绩,不利于业绩考核。最后,不利于对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不考虑预收、预付、应计和应付的问题,因而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
2.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第一,现行的会计科目设计简单,需要增设新的会计科目。比如,现行制度下,未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然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磨损、消耗,其价值也会逐渐减少,因此就应该通过“累计折旧”将这种价值的减少体现出来;又如,事业单位除了有直接负债外,还会有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发生的负债,为了全面核算事业单位负债情况,需要通过“或有负债”予以计量。第二,现行的会计科目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如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规定了借入款科目,但并未区分其种类和性质,不便于分析偿债能力和安排偿债。第三,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分为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而这三个部分分别采用独立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导致相互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3.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首先,会计报表设计不科学。如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基金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这种列示会导致资产总额、负债与基金总额虚增,不利于人们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其次,会计报表缺乏完整性。一方面,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缺乏附注信息披露、缺少若干重要的附表,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不全面;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无法了解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无法掌握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最后,会计报告使用者范围狭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大体上将财务报告使用者界定为内部使用者,并且忽略审计机关、立法机关等重要类别的内部使用者的需求,对于外部使用者也是界定模糊,从而游离于监督之外。
4.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分为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这三个分支都有独立的制度,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全部预算会计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严重制约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第二,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一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和生产性,最终与财政部门完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这部分事业单位的趋企业性明显不适用预算会计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调整归属。第三,改革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对相关法律环境、人员素质、体系建设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渐渐完善。
二、改革我国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建议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鉴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改革。
1.重塑预算会计体系
重塑预算会计体系是预算会计改革工作的前提。一方面,应建立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为了完善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满足预算会计改革的需要,应该尽快制定出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概念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及其相应的会计制度,包括预算会计的账户组织、会计主体、报告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政策和会计基础等,增强我国的预算会计主体之间、我国预算会计与国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之间的可比性,促进我国预算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新准则出台后,可先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试行,视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展开。另一方面,应重新定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实质进行划分,分为一般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层次划分后,根据不同的预算主体实行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一般事业单位的会计并入预算会计体系,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则可并入企业会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有关规定。
2.调整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
(1)适时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具有全面反映资产、负债和财务状况等情况、提高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优点。一方面,要适时引入。由于目前我国预算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观念意识还存在着差距等原因,还不可能全方位推行权责发生制,因而引入权责发生制要掌握好时机,应该采取渐进、逐步的方式,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谨慎地、逐步地推进由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向较高程度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转变。另一方面,要适度引入。收付实现制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因而不应该完全摒弃,要将其与权责发生制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业绩等情况。(2)改进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全貌,需要对现行预算会计科目进行改进。这要求在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和未来发展特点,采纳权责发生制下会计科目的设置优势,逐步改革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来说,预算科目的分类要适应部门预算制度的需要,将一级科目改按部门设置,在此基础上,增设二级和三级核算会计科目,拓宽现有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全方位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首先,鉴于目前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报表体系的不完整,可以在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项目的基础上,从增设现金流量表、增添附加报表、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增加合并报表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满足各方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其次,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进行内部审计和独立外部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公开性。
3.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首先,加强相关预算管理的法律建设。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应尽快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并积极宣导教育,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与保障。其次,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人员入手,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强化事业单位会计领域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适应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需要。再次,不断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国际上关于预算会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方案。最后,建立预算会计信息系统。要根据预算会计的特性,应开发出一套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预算单位会计数据的采集、存贮、加工、传输和输出,整合预算单位之间、预算单位内部间的会计资源,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实现分工负责、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加速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进程。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提高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然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全面、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婉婷.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研究[J].财经界,2009,(5).
[2] 刘锐.关于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商业,2009,(24).
[3] 吴向能,刘慧琼.关于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7,(3).
[4] 景宏军,王蕴波.论我国预算会计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