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征收旧申报”玉成一曲“史家之绝唱”

2010-11-09庞荣棣

档案与建设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办报申报

□庞荣棣

(作者地址:上海市四平路850弄5号2901室思量阁,上海200086)

史量才征收旧《申报》一波三折的精彩全过程,事隔96年后才得以告白天下。

1913年3月17日《申报》报头左边有一条醒目启事:“征收全份旧申报 本馆现在有人托购自开办日至民国元年为止之申报一份,如有人完备者或所缺不多者,请来本馆接洽,自有相当价值为酬。”启事中“有人托购”,指的是走马上任才四个多月的《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托购。

笔者在1999年版《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与2008年版《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两部拙作中,关于刊登征收旧《申报》启事的时间均只写了自1913年3月19日至4月26日。当初笔者摘抄了某君(不知作者和刊物名,早期搜寻资料不懂规矩,眼里只顾需要的内容)的文本,就偷懒图省事,到上海图书馆一经核对,便深信不疑。笔者虽很注重这件自觉给史料高价买单的史实,却没在乎其刊登启事之时日的多少,以至没有深入探究、进一步表达史量才以殷切之意、拳拳苦心征收旧《申报》之全过程,还有捐赠者张笙香见识之高远、收藏之恒久、捐赠之慷慨。这是业外个体研究者浅尝辄止、孤陋寡闻所致。

今年3月,笔者在“左联”80周年纪念会上结识了关注、喜爱史量才的新朋——虹口图书馆资深读者李镛先生,在他热心引领下,来到藏有全部《申报》影印本的虹口图书馆。他请管理员小张把资料库门打开,只见此处陈列着满满当当各类书报杂志及我最需要的全部《申报》影印本。正巧一本2008年第6期《上海滩》躺在桌上,李镛立即翻开给我看,我惊喜地读到《张笙香——捐赠早期申报》。该文由在遥远的美国的刘冰供稿,给文稿润色、配照片的是作者的外甥、虹口图书馆馆长张雄。

史量才登门拜访求征旧《申报》

史量才早年就与《时报》馆“息楼”的朋友们投身于清末立宪、保路权、编报纸等活动。在辛亥年间,是江苏独立中“奔走最力”的一员。辛亥革命中上海光复,他被任命为上海海关清理处处长与松江盐政局长。对一个未曾入仕做官的人而言,顷刻间身兼二职,其官不可谓不高,位不可谓不重。可是,官场的黑暗、改朝换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使他清醒地看到要改善时局人心、改革社会,非借重报纸舆论的巨大影响和威力不可。民国初年,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报业黄金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官场厚禄,选择了“新闻救国”道路。

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决定了他办报不会纯为赢利,恰恰如他对同人常说的:“纯以服务社会为职志”。1912年10月20日,他与原《申报》馆主席子佩办理好移交手续,自任《申报》总经理。在他接办前,《申报》已经出版发行整整40年了,而报馆中却没有留存《申报》以往的报纸。40年历史被丢弃了,岂不是极大的缺憾?为了给后人留存一份完整的档案,他走马上任4个多月后,即1913年3月17日刊登出“征收全份旧申报”的启事,反复刊登,直到11月17日。

“虹图”离我家不远,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就免了去“上图”费时费力的远征劳顿。只要有需求可随时前往尽情查阅,管理员们的服务可谓热情周到,我心安神定入坐其中,仿佛进入一人的自由王国,开门时的霉味不一会儿就飘散成了怀旧气氛。用不着急急忙忙抢时间寻觅,可以仔仔细细地翻阅、记录。只去了几次,不仅如愿以偿,还有不少意外收获。

“上图”有一位常年阅读《申报》的资深老读者对我说:“你的史量才传记我看了三遍,觉得浅。比如,史量才征收旧申报,就不是十几天,好几个月呐。”他的话让我羞愧,便当场在“上图”核查了几天,果然是我去头掐尾。这次静下心来,一天也不漏地全部“斩获”,当年史量才刊登启事竟然有117天之多,长度跨9个月。这117天分别是:1913年的 3月 17-26日;4月 4-6、17-22、26、30 日;5 月 1、4-8、10-31 日;6月 1-5、10-12、14-16、24-26 日 ;7月2-4、6、8-9、13-15、18-19、22-24 日;8 月 1、4-6、8、11、13-14、27-28、30-31日 ;9 月 1-4、8-14、16、20、22-24、26-27 日;10 月 2、4、6、8、14-16、19日;11月2、17日。

2008年第6期《上海滩》为“征收全份旧申报”过程提供了精彩生动的故事。史量才不只是不断登启事“守株待兔”,更是主动出击,多方打听,明察暗访,终于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发现了线索,找到了藏报主顾,而且是收藏《申报》长达30余年的大主顾,是能一锤子敲定的买卖。可以想见,梦牵魂绕的预想可望成为现实,史量才是何等的兴奋!

于是,史量才立刻派经理张竹平上门洽谈。张竹平找到南市大南门,与年已花甲的张笙香老人商谈,第一次没谈妥,满以为收购价格不能达成协议。他便抱着史量才不惜代价的态度第二次去,也没谈成。“往返数月,一再加酬,均未能如愿”。莫非老人不打算出让?史量才亲自出马,登门拜访。他将自己办报的目的、宗旨及收购旧《申报》的动机坦诚相告:为社会为历史办一份完整的、有权威的舆论报纸,为后人修史提供便利。老人说他对《申报》“读而爱之,且断他日必为史料。于是,自创刊号始,谨慎积储,毋使缺损。复恐散失,遂自装成册以便庋藏。”每每向亲朋好友示以所爱,以谈讲《申报》为乐。史量才能体谅老人对几十年旧《申报》不忍割舍的深厚感情,可是将《申报》前后合成一体意义重大。他也看出老人并非固执己见,他“并诚恳地说‘某过矣,想张公决非计金,定另有高见耶。后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罪深不可言,乞谅其愚而求得其情。’”

面见征主,促膝交谈,耳聆目睹史量才如此高远的办报境界,不失为传统读书人的襟怀和格局,这才让张老先生放下心来。“公乃大笑‘是获吾心矣!以贵馆之所出而归之贵馆,乃天经地义也。’表示不收分文。”闻听此言,“史量才钦佩、感激之情难以言宣,于是面订拜受之日,亲往张宅恭迎。”他有过沉痛的教训:某年,陆家浜路“南市一家图书集成公司为编著光绪东华录,广寻史料,得知此事,请当时知名人士上门面洽。公以为此项文献工作有益于中国文化历史的保存,便慷慨应允,然而,借后未能完璧归赵。”老人多次催索,竟无法要回。最后道出秘密——剪裁用了!“公顿足捶胸,痛心不已。”借方则以“公如愿开出索赔之价,则‘惟命是从’作了结。”然而,失去那套《申报》,任再多金钱也买不回!张笙香老人常为此叹息:“我有负于味纯!”而遗憾终生。由此,他对仅存的一份《申报》更宝爱珍惜,决不轻易出手。显而易见,老人意不在金钱,在于他相伴30余载的旧《申报》能否有个好归宿。老人看到他的旧《申报》能遇到史量才这位大器方成、有雄心壮志的报业家,能被珍藏在新建的世界一流的报馆大楼内(1918年落成),他放心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皇天不负苦心人。史量才为迎接这得来不易的珍宝,热烈隆重大摆排场。当时的热闹场面的见证人有刘冰的表姐:“她虽99岁高龄,仍耳聪目明,记忆犹新。据她回忆,史量才来接收《申报》时,她10岁左右,参加这个喜庆活动,象嫁女办喜事一样热闹。洋鼓洋号吹吹打打,爆竹声不绝于耳。庭前荷花池旁还有鼓乐鸣奏,大厅挂上了申报馆送来的‘申报老友’匾额。史量才特备花轿前来迎接。申报馆还订了两块大洋一桌酒席,宴请宾客,最后,在室外照相留念,她坐在地上。”

张笙香无偿义捐旧《申报》

收藏30余年、整整一万号旧《申报》的主人张仲照,号笙香,原是上海南汇周浦人,迁居沪南,从事米业,“识见益广,谈锋益健”,平日爱读报、喜收藏。他捐赠《申报》的精彩故事雪藏近一个世纪,这次揭晓,缘于他现居美国的98岁的重孙女张周慧英。2007年,张周慧英在洛杉矶被选举为侨界的“模范母亲”。一人当选,举家、同族皆光荣。他的外重孙刘冰不免遥想起当年外太公的府第风光:厅堂上悬挂着两方总统颁给的匾额,一方是1933年因“为人正直,热心公益”获总统颁给“急公好义”,一方即1921年的“宗仁主义”。另外还有一方是“申报老友”。太祖辈及同辈获得如此殊荣,使他感到由衷的骄傲和光荣,他决定要为他们留下文字。重读父亲刘雅农对外太公收藏《申报》的记载,再度拜访那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模范母亲”表姐,加上表姐的口述,便写成了《张笙香——捐赠早期申报》一文,遥寄中国。

自1913年史量才刊登征购启事至1921年张笙香捐赠,中间相隔有九年。史量才究竟何年何月何日找到并登门求征张笙香老人的?史量才117次征购启事停登后,是否心灰意冷?捐赠交接时日未见交代,尚待进一步查明。故事牵涉到另一套旧《申报》、另一个人和损坏该报的“文化骗子”。张老先生爱报、存报,无独有偶,沪上也另有一位同样爱报、藏报人。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园主人张味纯,是公的族人、同好,两人来往,必谈《申报》。”不久,张味纯病重,邀张笙香前往。“他指着所收藏的《申报》说‘我30年苦心收藏的《申报》,所能托付的唯有你一人,我恐怕余日已不多,为藏报不至散失,愿全部奉赠与你’。公谨敬拜受,全套带回,细心整理,装订成册,与自己的《申报》一并收藏。”《申报》创刊后若干年,各种不同报刊陆续问世,张笙香老人对新报刊也都感兴趣,都订阅,由于“所出种类日增,顾非力所及,不得已,存其第一号。如是数十年,竟集各报之创刊号之大成。”张笙香老先生拥有两份同样的《申报》,为何迟迟不舍捐让呢?原来,

珠联璧合共谱史家之绝唱

花轿迎来旧《申报》回归,史量才获得至宝,欣喜若狂,珍惜备至。他不仅倾注满腔热情举办盛大、隆重的迎“宝”活动,还在馆内“特辟专室珍藏。室中相对高悬玉照二,一为该馆创办人美查先生,一即我外太公张笙香像,以为永久纪念。藏报室落成之日,请中外宾客参观,张笙香应邀赴会演说藏报经过。听者皆敬佩其恒心,更赞叹他的义举。”

1921年12月31日,《申报·本埠新闻》以《邑绅善行之褒扬——本报老友张笙香君》为标题,报道了这一意义非同凡响的义举盛况:“南市学商公会会董张仲照号笙香,年高德劭,善行甚多,其更有为他人所难能者即藏报一事。自本报前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第一号发行始,即行收藏,至一万号止,经30年余年,只字不缺,装订成册,汇成巨集,赠于本报藏书楼保存。今夏,经同乡京官考其行谊,有合于褒扬条例第一条第二款特著义行,第三款尽心公益,第五款硕德淑行,第六款睦娴任恤等情,圣请褒扬。兹奉大总统颁给‘宗仁主义’四字匾额一方,并褒词褒章证书等件,送县给领。昨日,经沈知事排齐马队、警队、军乐亭,亲送大南门外张宅第,洵极盛云。”

1922年11月19日,《申报》创刊发行二万号。为纪念庆祝这个“不欺人的数字”,申报馆举行了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78岁高龄的“申报老友”张笙香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活动盛况及史量才、张竹平、陈冷、张蕴和等报馆要人所发表的演讲词刊载于报端。史量才亲笔撰写的“申报发行二万号纪念”演讲稿,特邀请张笙香老人题字。也将老人撰写的文章连同他的玉照一并刊登在这版纪念号上。为纪念《申报》发行二万号,特别编辑出版了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刊物《最近之五十年》,在其摄影版首页特别刊登着创刊人美查与捐报人张笙香二人玉照,以示二位在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史上留下的雪泥鸿爪有着同等的价值地位。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败人纲纪,必先去其史。”在外忧内患的时代,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史量才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存好“国史”。他凭着一身正气,一付铁肩,一无前往的大无畏勇气,自觉地、主动地、真诚地施展他“新闻救国”的抱负,为后人“修史者取材”提供可信史料的服务。试想,一个刚接办的企业,哪个老板首要重任不是紧扣着一个“钱”字?经商就是为挣钱,“商人重利”、“唯利是图”似乎天经地义。可是,史量才不是纯粹做“报生意”的报商,他有着报业家不凡的理想,他选择经营报纸是为了便于承担一份国民的责任。人们都说他办报是“史家办报”,一言中的。何为“担当”?自觉地、主动地、真诚地用报纸忠实记录真实的历史,不让手中的报纸因种种诱惑沦为一笔糊涂帐、遗留给后人一部片面乃至真假难辨、是非不明的历史。诚如《申报的保存和影印》文所说:“人们把‘老申报’看作近现代史料的一本百科全书,一个万有宝库,把申报影印本问世,看作一件不朽的盛事。《申报》是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侵略、奴役和压迫我国人民,人民起而反抗他们侵略、奴役和压迫的历史”。

有了史量才的“史家办报”精神作音符,才有了《申报》史料这一曲“史家之绝唱”。试想,如果没有美查“有闻必录、真实无妄”,“记载详备、立说纯正”的办报原则,如果没有张笙香收藏、保留30余年的早期《申报》,如果没有史量才的执着追寻,清末40年《申报》纪录的史料就中断难续。一万号后的十年《申报》可推断是史量才买下多份零散旧《申报》凑齐的。如果没有史量才示范着报纸的天职,何以会有《申报》这样一部民间书写的完整可信史料。行笔至此,不由联想起今天的假新闻,其制造者在报业先贤面前是否应该汗颜?

猜你喜欢

办报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关于开展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申报的通知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论抗战时期《新民报》(重庆版)办报思想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