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碎美军“绞杀战”

2010-11-09贡凤仪

档案与建设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敌机我军

□贡凤仪

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了。60年光阴呼啸着掠过宋光正的记忆,大风扬沙,记忆中那些细小的沙砾都已被时间的疾风带走,但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坚如磐石,任凭疾风呼啸,依然积淀在记忆深处。三年的抗美援朝,火热的战斗生活,成为宋光正记忆中永远的珍藏。

抗美援朝,这一场曾被西方媒体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尽管早已硝烟散尽,但中国人民不能忘,朝鲜人民不该忘,宋光正老人尤其不会忘。

宋光正今年81岁,身材高大,体格硬朗,精神矍铄,脸上透露出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随着他的讲述,我们又被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7月美国公然武装干涉,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攻占朝鲜首都平壤。与此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把战火一直燃烧到了鸭绿江边。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毫不掩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并不想直接参与国际事务争端。然而,严峻的国际形势让毛泽东充分意识到“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于是,他作出了这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当时宋光正刚刚20岁出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二分部十六大站参谋处任参谋。十六大站主要负责朝鲜东线约40万志愿军的战勤供应保障,从军械、弹药、油料、粮秣、被服、医药供应,到接送伤员、收容散兵、转运新兵,以及看守押送俘虏等,任务十分艰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勤供应历来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不仅宋光正和他的战友们清楚,其实他们的敌人更清楚。从1951年8月开始,美军凭借他们的空中优势对我方后勤供应线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绞杀战”,即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这对执行后勤保障任务的宋光正他们来说,无疑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在绞杀战中,美军抽调朝鲜战场80%的飞机轮番对我军后勤供应线进行不间断的狂轰滥炸,主要目标为铁路、公路、桥梁、火车站以及兵站、医院、军用物资仓库等,使我军后勤供应一度陷入被动挨打、寸步难行的境地。

公路是后方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的大动脉,也是敌机轰炸的焦点。我军的防空力量有限,还不足以部署到公路沿线,因此,敌机毫无顾忌,猖狂到了极点。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朝鲜的公路还是比较平整的,但在敌机高频次的轰炸之下,朝鲜的主要公路干线都被炸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一些重要桥梁都被炸毁过好几遍。我运输部队的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相当严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运输车辆只能昼伏夜行,白天隐藏在山洞或掩体内,天黑之后再执行运输任务。即便如此,一旦遭遇夜间执勤巡逻的敌机,我军车辆便难逃厄运。敌机简直就像夏天的飞蛾,只要发现哪里有灯光,它就扑向哪里。因此,即使在夜间出车也只能熄灯前行。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我运输车队只能让人在前面用香烟头引路,车速比步行还要慢。我后勤供应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保障前线供应,在运输任务紧急时,驾驶员就只能冒险开灯行驶。有一次,宋光正与王彩文副站长夜间外出公干,看见敌机正低飞追逐我运输弹药的汽车,他们焦急地大喊:“敌机来了!敌机来了!”殊不知,驾驶员在开车时根本就听不见敌机声,更听不见他们的叫喊声。情急之下,宋光正拨出手枪朝汽车方向射击,驾驶员听到报警之后随即熄灯隐蔽,让敌机一时找不到具体目标,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

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后来我军在主要交通干线上建立了防空哨网,以能听到步枪声为原则,一般每隔三、四华里设立一个哨位,常年配备半个班的战士执勤。如敌机由南向北进犯,我南部哨位即鸣枪报警,一个个哨位由南向北依次传递,汽车听到报警便熄灯慢行,待敌机飞走之后再开灯快行。这样,既有效地保障了安全,又极大地提高了车速。

火车站装卸现场,人员物资比较集中,轰炸这样的目标杀伤力强、破坏性大,因此,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了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由于白天作业目标大,容易招来敌机,所以一般都在晚上装卸。

1951年8月的一个晚上,一列满载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的火车驶进了巨次车站。宋光正奉命担任这次卸运的现场总指挥,任务是确保在天亮之前将装满十几节车厢的近500吨物资抢卸、抢装、抢运、抢入库。

装卸现场人山人海,负责装卸的部队和支前常备民工有近千人,装卸汽车遍地都是。当时并没有对讲机、手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仅靠几部固定电话和通讯员当面传话进行联络。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指挥这种大场面、大兵团作战,没有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不行的。别看宋光正只是个年仅22岁的年轻参谋,其实他是一个少年时加入儿童团、17岁(1946年)参加解放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洗礼的老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炼就了过人的胆略。

按照通讯员的传话,各单位负责人很快集结到现场指挥所听令:“警卫部队负责加强警

戒,严防敌特分子搞破坏。”“防空部队密切注意防空监视,随时准备组织火力对来犯敌机进行有效反击。”“装卸部队、支前常备民工每30人一组,每组负责一节车厢(约30吨物资),一切听从兵站和仓库人员的调度,按照要求卸运入库,或直接装上汽车运往前线。”“各单位要加强协调,注意衔接,避免无效劳动。”“立即行动!”随着宋光正一声令下,大家按照各自分工,紧张地投入了战斗。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火车车厢里的物资在一层一层地减少,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根据这样的进度,在天亮之前完成任务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宋光正丝毫不敢懈怠,经验和直觉告诉他,今晚可能会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

平静的水面下常常潜伏着巨大的暗流,夜幕下两颗耀眼的信号弹无情地印证了宋光正的直觉。在多年的战争实践中形成的高度的军事敏锐性,让他立即意识到,这一定是美军安插在我军后方的特务发出的情报,敌机很快就会来临。

宋光正立即让通讯员传话:警卫部队加强外围搜索,发现可疑人员一律收审;防空部队启动应急预案,随时准备战斗;现场作业人员注意自我保护,一旦敌机来临,利用站台就地隐蔽。

刚刚部署完毕,两位不速之客已飞临作业区上空。敌机首先打出了照明弹,强光照得火车站周围如同白昼。紧接着,两架敌机轮番俯冲轰炸、扫射。顿时,弹片飞扬,子弹打得铁轨直冒火星。就在这危急时刻,我防空部队的十几盏探照灯从不同角度聚焦敌机,几十门高射炮同时吐出了喷怒的火焰。顿时,照明弹光、探照灯光、爆炸火光交相辉映,炸弹、炮弹、子弹同时奏响了一曲撼人心魄的交响乐,场景极为壮观。在我军猛烈的反击之下,敌机见无机可乘,只能在高空盘旋,向外围盲目扔炸弹。敌机轰炸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在空中盘旋的圈子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夹着尾巴逃跑了。事后,宋光正开玩笑说:美国飞行员把性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最不吝惜的就是炸弹,因为只有把机舱里的炸弹卸光了才能回去交差。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部署周密,事中应对及时、处置得当,这次敌机轰炸没有造成一人伤亡,但时间被耽误了。宋光正仰望天空,已是“银汉渐落晓星沉”——天就要亮了。他一面指挥大家加快节奏,抓紧将急需品抢卸、抢运、抢入库,同时组织一部分人员将非急需品就地挖沟妥善掩埋,留待日后处理。因为天亮之后,目标明显,敌机将更加疯狂、更加有恃无恐。

在执行这次卸运任务中,宋光正面对敌机轰炸,临危不惧,处变不乱,沉着应对,灵活指挥,有效地避免了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他表现出了一个指挥员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并且获得了朝鲜政府授予的军功章。

猜你喜欢

敌机我军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新中国建国后击落入侵敌机大盘点
单兵扛导弹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偷架敌机开回家
红军长征途中击落三架敌机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
我军第一兵工厂